《兰亭集序》里那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写得可真是深刻。

可你细琢磨一下,现如今,亲人去世时,有些人眼泪也不掉、悲伤也不显,难道真是冷血无情吗?非也!

这事儿啊,背后有门道。

活着这么一遭,除了生死,其他的不过是小擦伤罢了。

可等真到了生死关头,眼泪还能藏住,那就奇了!

但别误会,他们不是铁石心肠,只是早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麻木到没了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亲情的捆绑与解脱。

“只愿天堂那边,没有痛苦。”这句话真耳熟,好像每个心存善念的儿女都会念叨两句。

我大舅妈七十多岁,癌症找上门,治疗过一段时间,病情压住了。

可是,压得了一时,压不住一世。癌症再度复发,痛苦也跟着升级。

你每天看着她,走不了路,吃不下饭,冷热不知,话都说不清,眼神也是迷离的。

你心疼吗?当然心疼,可又有什么用呢?你不过是个旁观者,看着她一点点被病魔吞噬,却什么也做不了。

你说,谁愿意看着自己父母这么痛苦地活着?

所以,当他们真的走了,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是一种解脱。

人走了,烦心事儿也走了。活着的人,没必要再煎熬下去了。日子还是要过的,放弃抗争,或许是最后的温柔。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与死亡的较量,早晚都要认输。

你哭得再惨,痛得再久,难道能让逝者复生?不如接受现实,亲人走了,自己活得好点,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所谓解脱,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的悲哀;所谓正果,不过是梦一场,破了就没了。

有些人,在病痛的折磨下活得不成人样,死了倒是解脱了。

每天躺着,生不如死,那叫活着吗?其实,死反而是一种慈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忍住悲伤,挑起“顶梁柱”的担子。

当亲人走了,你以为自己能肆意悲伤吗?错!这个时候,你得咬紧牙关,把眼泪硬生生地憋回去,不能乱了阵脚。

社会的现实摆在眼前,顶梁柱这个词,不是摆设,而是你无法逃避的责任。

孔子过世那会儿,弟子们愣是不知道该怎么安葬这位万世师表。

子贡可没闲着,他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孔子就该按父亲的礼仪来送终。

这不,连孔子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暗示着后事的安排。

老人过世,灵堂上常写着“当大事”三字,可谁来“当大事”?自然是家庭的那根顶梁柱。

回到春秋时期,孔子离世前七天,子贡来看望他。子贡在孔子的坟旁搭了间小屋,一住就是六年,而其他弟子,顶多住了三年。

孔子临终前也忍不住感慨:“赐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从前夏朝人死了,棺材停在大堂的东阶上,要像对待主人一样敬重他。而周朝的人则是把棺材放在西阶上……”

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孔子都在担心这些礼仪的细节,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尽孝道,问心无愧。

生死是无法阻挡的,但在生者还活着的那段时光里,我们至少能做到一点——尽孝,让自己不至于在亲人离世后悔不当初。

作为子女,看着自己的父母含笑而去,心里也能稍稍安慰,毕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我们有力挽狂澜的机会。

邻居老李,他说:“母亲走了,也算满意了。”这话背后,是他无数次的劳心劳力。

老李母亲生前的那些年,他可是没少请假回老家,哪怕工作再忙,也从不含糊。

妻子不在,他自己来;有事脱不开身,妻子代劳。这一份孝心,让他母亲走得安心。

89岁的老母亲,临终前神态安详,仿佛知道自己的一生已经圆满。

老李在她走的时候,虽然心中有千般不舍,但也没嚎啕大哭。

因为内心清楚,他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古人说得好:“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孝顺是啥?不是等人都走了,再哭得声嘶力竭,那时候你哭给谁看?哭得响亮不等于孝顺,不哭不等于不孝。

真正的孝顺,是人在时,你把日子过好,把他们的日子也照顾好。

死去的人安详,活着的人坚强,才是正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AGINightingale;

关注我,让文字的音律谱写出生命的乐章;

"夜莺在月光下跳跃,羽毛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它的歌声像一阵美妙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