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秋属于农历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又称仲秋。古时伯、仲、叔、季可用于排序。"伯仲之间"意思是相差不多。叔、伯也是家庭伦理中的称呼。"孟、仲、季"三字还可以表示季节。于是秋季第二月便称为了仲秋,随着时光流转,人们渐渐称它为中秋。

中秋成为节日要从秋分这个节气开始说起。周代的天子遵循时令进行宏大的祭祀,祀日月星辰。之后华夏大地上的历代天子带领朝廷在万物复苏的春分对着太阳祈求年产丰收(春祈),夏至祭地,在收获粮食的秋分拜月还愿(夕月),冬至祭天。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皇宫内的女眷也是依照着仪轨进行祭月、礼月等活动。

皇家祭祀活动慢慢传入民间,百姓开始了拜月活动。他们抬头看,不禁疑问:为何大家拜月亮的那天,月亮并不是最圆的样子?

秋分这个节气代表了太阳与地球的天文关系,在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而中秋这个满月日是月亮和太阳的天文关系,当月亮和太阳的黄经差达到180度时,此时的月相为满月。两者天文逻辑不同,经常不在一日。民间活动讲究的是行为与意识的双重完美,于是大家渐渐倾向于在圆满的月夜开展一系列欢庆娱乐活动。从当时人们的信仰层面说,八月十五日不但是佛教月光菩萨的诞辰,又是道教太阴星君的诞辰,信仰与民俗得以重合,大家便渐渐把与月亮的相关活动放在了中秋那天。中秋节渐渐成为成了平民百姓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唐宋时期,百姓倚节应景的点心还不是月饼,而是一碗叫作"玩月羹"的甜汤。秋日的食材皆来自夏日离去时的馈赠。这碗"玩月羹"的食材中有莲子、去年晒干的桂圆与藕粉。厨师将莲子煮烂放在一旁备用。将搅拌均匀藕粉慢慢倒入沸水锅中,随着红碳噼啪作响,水与藕粉融合呈现半透明的晶莹状。此时倒入莲子与桂圆,再撒上些许应季的桂花。一碗芳香四溢的清甜羹汤便上桌了。吃一口玩月羹,品一口美酒,对酒当歌醉逍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玩月羹

元末明初之后,月饼成为中秋的应节食物,月饼口味南辕北辙,流派分明。

江南人爱吃苏式月饼。苏式月饼面皮酥嫩,形如一张张薄纸而闻名。它脆皮松而不散薄如蝉翼,吹弹可破。藏在江南巷弄里的面点师会依照古法分开制作两种面团,先用小麦粉、饴糖、猪油、水等制皮,然后用水油面皮包甘油酥心,层层叠叠,反复按压直到均匀。

包馅的馅料分咸、甜两类。甜月饼是将玫瑰、豆沙、百果等馅料包进面皮后烘烤出炉。咸味是香葱猪肉、火腿猪肉,烹饪时以烙为主。我小时候吃苏式月饼时,最怕酥皮掉落得满地都是,被家长说吃没吃相。如今,一口热烘烘的苏式月饼成为中秋抹不去的乡愁。

广式月饼与苏式月饼的饼皮大相径庭。厨师将油、糖浆、碱水及盐放大锅中,加热糖浆变稀。筛入面粉后拌匀,做成的月饼皮柔软却不塌软,静置几小时以上才能用。广式月饼以饼皮薄,馅料多而闻名。揉搓成型后,会放入月饼模板,一按一扣之间,美丽的纹样便印在了月饼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来红"月饼

京式月饼代表了北方的月饼口味。有一种名叫"自来红"的月饼颇有特色。它的内馅由桃仁、冰糖、桂花、青红丝等组成,口感甜蜜,香气四溢。由于它用料不粘荤腥(面皮不用猪油而用植物油),不止成为百姓口中的节令美食,也是中秋节嫦娥仙子派来下凡惠民的兔儿爷贡桌上的祭祀食品。

月饼自是江湖,各地区都有拿手特色的月饼汇入洪流。人们留恋与传承节日食品,流露着对古老文化的敬仰与深情。

现今中国的中秋节,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我曾去潮汕地区体验一把原汁原味的潮州中秋夜,当地人夜里会吃满月糕、朥饼,还保留着拜月娘的习俗。女子与孩子将许愿的物品放在月光下期许未来心想事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州中秋朥饼

是夜,清辉一寸寸地爬上树梢,天空深邃如墨,幽暗的土地被光华照亮。落桂如雨,空气中的甜香沉沉地往下压,惹人徘徊于香径之间。村民们陆续从家里搬出了木桌与棉垫,装点起贡桌。不只在家门口,宗祠前的广场上也放有大家集体献上的贡桌,方便路过的旅人拜月。仪式结束后,再与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喝茶吃点心。

(本文节选自《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 》黄元琪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黄元琪

文:黄元琪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