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4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因为非教学工业压力大,不堪重负的23岁吕老师以生命为代价予以控诉,并且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教育天问,将教育种种的问题予以揭露,引发公众的热议。然而教育领域"形式主义"还有诸多表现,本文予以简单归纳。
检查名目繁多,留痕主义盛行
为了强化学校管理,相关部门都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检查督查,如安全检查、教学检查、德育检查、教研检查等,检查一波接着一波,校长成了“迎检专业户”,学校也失去了教学中心任务,更让不少一线教师苦不堪言。
上级要检查工作,就要有相应的材料支撑,相应的过程记录,相应的照片佐证,否则谁能证明你工作了或者是认真工作了。
于是听课要拍照,要写听课记录;培训活动要拍照,要写培训记录;教研活动要拍照,要写教研记录;和学生谈话,要拍照,要写谈话记录;家访要拍照,要写家访记录;开会要拍照,要写会议记录;开班会要拍照,要写班会记录;心理咨询要拍照,要写心理咨询记录……
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了交差,而有些检查也只看有没有材料,而忽视对相关问题的发现和督促,让教育检查工作失却了原本的意味。
更有甚者,有些迎检的学校则早早接到通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准备各种材料,有相关材料自然是好的,没有的话就组织一线老师编造材料,填写相关表格、手写过程性资料、拍照打印存档……材料满满当当,让人挑出一点毛病,再加上毕恭毕敬的迎检态度,自然让检查人员颇为受用,基本上都能过关。
非教学工作过多,基层教育负担重
倘若问及教师的职责是什么,99%的人都会回答说:“教书育人”。然而,进入教师行业以后,才发现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书育人,还有很多非教学工作需要完成,工作压力大或是导致吕老师自杀的一个原因。
暑假时候,老师可以成为志愿者,顶着炎炎烈日参与巡河工作,以防止学生溺水事件发生;课余时间,老师可以戴着红袖章当文明劝导员,劝行人不要冲红灯;疫情期间,老师可以穿上防护服成为核酸检测员,为公众做核酸;也可以化身为社区工作者,参与扶贫工作,挨家挨户走访,帮人收拾屋子,处理垃圾……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无非是上级的文件要求加上平级部门的强势地位,教育局被围困其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学校只能一次次妥协。大量非教学任务就此层层下发,开始进入校园,成为基层教师难以承受的重任,让教育变得不再纯粹。
不分对象的手写教案
作为老师,教案书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书写教案的过程当中,就是梳理我们备课思路的重要题过程,是顺利进教学活动的前提。然而在办公电子化多年后,现代信息技术已与教育手段高度整合的今天,不少学校仍要求全体老师手写教案,每周备查,甚至与职称评审挂钩。
新进老师,教学经验不足,手写教案可以帮助新老师构建完整的框架,深度研究知识体制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
稍微年长的老师,对所教授的知识想必了然于心,相当熟悉,且对学情和重难点的把握也很到位,花费时间书写教案反而成为一种负担,成了只是应付检查的存在。
然而遗憾的是,明明知道手写教案流于形式,依然有领导乐此不疲,即使其曾经也手写教案过,着实让不少老师苦不堪言。
可开可不开的会议
开会是领导管理能力的象征和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他们坚信开会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如果还没有解决,那就再开一个。进而导致出现了很多原本可不开的学校会议,既可解决领导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会议留痕来证明此项工作的扎实推进,这就有了会议中典型的形式主义。
有的会议可以有很多主题,老师们只是背景墙,然后拍照发新闻,广而告之,最后存档。一方面可以彰显学校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刻执行上级的文件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准备材料,以备上级检查。
有的会议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却坚持固定时间开的例会,虽然领导口若悬河,却没有安排任何工作或传达任何通知。
有的会议明明可以短时间结束,却因为领导没有领会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而将文件通读一遍,甚至说一些没用的废话,漫无目的,语无伦次,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也让不少老师云里雾里。
有的会议明明发一则通知就可以办好的事情,非要召集老师开会,然而逐个讲解,生怕老师忽视或弄错。
面对如此繁多且种类齐全的会议,无形之中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严重影响了老师们的生活和工作。百般无奈的老师,只能硬着头皮开着领导们要求开的会,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于是乎,只见台上领导们口若悬河,甘之如饴,台下老师们兢兢业业,批改作业,现场备课,甚至部分教师呼呼大睡,俨然一派和谐的景象。
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教研活动逐渐成为教师们提高教学水平和互相学习的平台,也是推进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渠道。然而,如今的集体教研活动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原本重要的教研活动失却了原本的作用。
部分集体教研活动纯属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和指标,往往只是由某个老师上公开课,其他老师参与听课,并在听课之后予以评课,但往往基于各种原因,只有互相的吹捧,没有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更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甚至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引领,导致教师们无法真正掌握新的教学理论和技能。
部分学校喜欢把教研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追求大活动、大规模、大场面,热衷于组织跨校连片教研、跨县区连片教研、跨市连片等大型教研活动,多是一些名师主导,开展公开课教学,多注重课堂模式和核心教学理论的渗透,看似热热闹闹,但参与教师能够内化的东西又有多少,甚至某些学校为了一堂公开课,多次打磨,失去了公开课原本的意义,沦为一种形式主义。
繁多而少有落实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所学校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经,也是教师职称评审时的硬性要求,因此几乎每个当老师的,都会接触到课题研究。
为了职称评审,不少教师热衷于课题研究,有的学校热衷分配课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可大可小,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为学校领导喜闻乐见。
要知道,从科研课题的资料收集、课题论证、课题立项到课题实验研究,到最终的课题验收,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也就意味着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一线教师每天忙于教育教学,少有精力来研究课题,只能疲于应对。
以至于不少课题资料很完整,却没有真正研究的东西,空空如也,经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的现象,只为了职称而申报,为了结题而结题。
一旦拿到结题证书,课题组就会解散,很难将课题成果予以推广,失却了课题研究最初的意义,一声哀叹。
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师培训
时代在发展,教师也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培训很有必要。然而一些培训却流于形式,从学习内容到考核方式,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如预期,反而成为一线教师的一种负担。
多数培训主要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整合培训资源,由学校确定参训教师学员,培训的内容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确定,基本上没有问过参训教师的意愿,难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一些培训专家长期脱离实践教学,靠着一些高大山的理论,将教育教育模式化、程序化、流水线化,一张讲稿讲遍大江南北,在这个培训可以看到,在那个培训也可以看到,对教学借鉴意义不大。
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往往为自己的教学和非教学工作所困,整天忙忙碌碌,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参加诸多教师培训,以至于部分教师一边备课改作业,一边开着电脑放视频,甚至采用视频加速的形式来完成培训,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走偏的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是学校向外界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方式,是创建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窗口。本来是极好的事情,但有些学校却将新闻宣传走偏了,为了宣传而宣传,认为只有发布了新闻宣传才算做了事情,才算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校新闻宣传成了学校工作的大事,一日不发新闻或公众号文章,一日就感觉缺少什么。要么认为任何学校活动,活动本身不重要,但是做资料、摆造型、发微信公众号却很重要;要么经常拉着学生和老师摆拍宣传、弄虚作假,搞得宣传工作风生水起的同时,很难有精力放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上,学校发展可能深受其害。
正因为做了事情才需要宣传,正因为有了新闻才需要宣传,而不是为了宣传去做事,本末倒置之下,学校工作重心走偏,新闻宣传也就变了味,成了一线教师极为反感的形式主义。
眼花缭乱的教育模式
作为教师,每年或多或少会参加一些培训,学习一些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模式,从杜郎口模式、导学案模式、翻转课堂、5+2模式、思维导图模式、衡中模式到如今的大单元教学模式等,每个理论总能实施几年,而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概念所淘汰,老师们被挟裹其中,艰难前行。
不可否认,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教师也要学习新知识和新理论,然而部分教育理念是某些脱离教学实践的专家们提出来的,名字高大上,概念很难懂,不符合一线教学的实际,很难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然而一些学校领导为了紧跟时代潮流,打出学校的名气,往往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派遣相关老师加以学习,然后予以实践,完全没有顾及教师的内心想法。
正所谓,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绝不会有包打天下的教育模式。倘若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非要教师抛弃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思路,强迫他们接受外来的一些方式方法,教师丧失教育的主导性,也就是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
趋于内卷的仪式教育
科学的仪式教育可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认同感,日常学习中,适当地举办一些小仪式,也可以激励学生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业和人生发展。但如果仪式太过花哨、举办过于频繁,甚至变成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攀比,引发家长们的“内卷”,或成了新的形式主义,必将为公众所诟病。
桌子上放着“心想事成”的橙子、“平平安安”的苹果,以及“聪明伶俐”的大葱;从老师手中领取“越来越棒”的棒棒糖;穿过拱门、敲击准备好的鼓,寓意“一鸣惊人”……开学之初,某些学校的开学仪式就为公众所热议,觉得其形式大于内容,加重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负担,得不偿失。
教育搞得怎么样,最重要的不是形式如何炫目,而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这才是仪式感最重要的内容。
被寄予厚望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新课标改革之下的重要举措,曾被寄予厚望,可以督促教师认真备课的同时,还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升教师的备课质量。然而集体备课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反而成了一线教师的负担。
集体备课需要统一时间和地点,要求教师按时参与,这对于个别教师来说可能并不成问题,但是当人数众多时,如何保证所有教师都能准时参加就成了难题,因为很多老师手头上有很多教学和非教学工作,致使部分教师很难抽出身来参加集体备课,即使参与也很难全身心投入,致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以备学校检查罢了。
同时每个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也不在同一维度,也就意味着集体备课所形成的统一教学设计很难满足所有班级的需求,又限制了部分教师创新的余地,很难真正予以实践,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领导热衷的推门听课
“推门听课”是如今很多学校领导都比较喜欢和推崇的一种管理手段,甚至很多学校将“推门听课”作为一种创新管理方法而大肆宣传。该做法看似是领导重视教学的体现,但实则作用很小,甚至有挫伤教师上课积极性的嫌疑,让不少教师甚为反感。
未给任课教师打招呼,随意推门听课,带有偷袭的意味,让任课教师措手不及,要知道常规课不像公开课那样严肃到位,有一定的随意性。万一教师正让学生做检测或试卷讲评,学校领导推门进来听课,无疑让任课教师处于尴尬的地位,要么迎合学校领导,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把本节课改为新授课或者让学生参与讨论;要么不管领导,照常按进度推进,两难之下,很难做出决策,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授课,也就很难真正看到教师的真实课堂。
教育影响的是一代甚至几代人,切莫让校园成为形式主义的重灾区,相关部门需狠刹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歪风,向侵扰校园的各种形式主义举动亮剑,把时间和宁静还给学校和老师,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搞好教育。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教育小视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