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7年,乾隆南巡。

在杭州西湖岸边游玩之余,竟然看到了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乾隆当即震怒,斥责一番后,下令将李卫的神像推倒后,随即捣毁。

作为雍正的四大宠臣之一,李卫可谓是居功甚伟。

不管是缉查私盐,还是修筑海塘,以及在地方上,均做出了不少的功绩。深受百姓爱戴的同时,也极受雍正帝的信任。

甚至,在乾隆登基后,对李卫仍是礼遇有加。李卫世后,乾隆更是以总督例赐予祭葬。

然而,多年后,乾隆却一反常态,全盘否定李卫的历史功绩时,也捣毁了百姓为他夫妻二人,立下的雕像。

那么,乾隆为何对待李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放在李卫身上在合适不过了。

李卫是清代名臣,他的形象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演绎。影视作品中的李卫,文化水平极低,大字不识几个。

实际上,历史中的李卫确实如此。

他出生于江苏丰县一个富饶之家,从小对学习没多大兴趣,逃学翘课是常有的事。因此,李卫长大后,比着同龄的念书人,文化水平还真的是差距非常大。

但不怎么认识字,并不代表他就不会做官。只不过,他的官是花钱买来的。

当时正值康熙末年,各地的吏治不清,买官卖官的行为时有发生,江苏自然也不例外。李卫家里不缺钱,就为他买个个闲散的官职。

1717年,年轻的李卫花钱捐了一个五品的员外郎。两年后,凭借着能说会道,又调任户部郎中。

康熙驾崩后,在官场混迹数年的李卫,渐渐大放异彩,引起了雍正的注意。不久后,雍正就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

当时,民间贩卖私盐极为严重,官员屡禁不止。私盐的泛滥,也导致官盐运销不畅,而部分地方官员与贩卖私盐的商人里外勾结,更让官盐失去了市场。

李卫上任后,对于盐政、缉私,都是无师自通,十分的在行。他很快就将当地整治得明明白白,境内贩卖私盐的情形迅速得到了遏制。

有了成绩,雍正十分高兴。不久后,雍正又升任李卫为浙江巡抚。甚至,凭借在盐政上的突出表现,李卫又兼任了两浙盐政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卫早期的为官经历,与盐政有着莫大的关系,云南盐驿道算得上是他通往日后平步青云的敲门砖,而兼任两浙盐政使,则是奠定他成为雍正宠臣的坚实基础。

古代的盐政,可以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税收的大部分都是依靠官盐完成的。因此,私盐泛滥,注定朝廷收不上税,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

因此,李卫正是借助这股“东风”,凭借个人能力,做出了令雍正满意的成绩,赢得了雍正的信任。

1727年,因政绩突出,李卫升任浙江总督。

总督一职,在清朝算得上封疆大吏。李卫从一个闲散的员外郎到封疆大吏,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当然,李卫在浙江期间,还是干了不少的实事。他修筑浙江海塘,清剿横行民间的盗贼,短短数年,就还了浙江太平。

1729年,李卫加封兵部尚书。三年后,官位再次提升,出任直隶总督。

从大字不识的捐官,到朝廷的一品大员,李卫的仕途可以说是极其顺畅。他的升迁速度,在同僚之间,也并不多见。

这不仅得益于李卫本身的聪明才智,更得力于雍正的用人方针。

众所周知,雍正是个非常务实的皇帝。他选拔大臣的宗旨,不是看大臣的学问有多高,主要看能不能干实事。

事实上,李卫就是一个实干家。

至此,李卫与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三人,成了雍正的心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35年,雍正驾崩,第四子弘历登基。对于父亲跟前的大红人,乾隆皇帝则完全是另一种态度。

乾隆登基之初,对李卫这个老臣还算不错。不仅命他兼管直隶总河,对于李卫的进谏也能积极听取。

李卫在处理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一事,秉公执法,乾隆对他大加褒奖,还赏赐了他四团龙补服。

甚至,在李卫病重时,乾隆还遣派太医到李卫的家中为他诊治。李卫因病逝世时,乾隆还下令,按总督例赐予祭葬,亲自为李卫挑选了“敏达”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