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常常觉得幸福十分可疑,甚至可能是幻象,也许下一秒悲伤就会袭来。所以,当此刻感觉幸福时,我就变得贪婪,希望自己多沉浸其中。以这样的方式感受此时的“幸福”,浓度会加倍。

悲观而不自弃的人,往往更珍惜时光中的点滴温暖。这温暖可能只是一抹夕阳,一朵野花,抑或是一阵风吹过苦楝树的轻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不自弃,就是心中永远有一种坚持,不妥协。无论世道如何起起伏伏,人心多么让人失望,“我”永远是我,在暗沉沉的世界心中永远有一道微光是可以照亮自己。

北师大的教授李山老师谈孔子,他说用“圣人”,“仁者”谈定义孔子还是太老套了,孔子,是一个大生命,永不妥协的大生命。回望孔子的一生,在追寻理想的路上,他碰了一百多次壁,但从不放弃。这是今天看孔子最出彩,也是最能激励我们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签名版仅剩几本,入手赶紧呢

孔子自言:“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周游列国,嘲笑之声不绝于耳,耳顺之意,就是你们说你的,我的脚步不会被打乱,我的理想依然在我心。这份不妥协已经让我们敬佩,但更难得是:我随心,但不逾矩。既要随心而动,又要在规矩之内,这种状态实在太难,但孔子坚持做到了。

孔子的一生,是不幸大于幸福的,然而他依然保有不灭的理想,去爱去改变这个世界。

在《不朽的落魄》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更多“不幸”的人。在他们的那个时代,科举失败就是人生滑铁卢。杜甫、李贺、姜夔、唐寅、徐渭、张岱、顾炎武,蒲松龄……,这些在文化史中闪闪发光的人物都是失意的人。恰恰正是失败才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成就一个又一个文学的传奇。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也忍不住会想,如果他们都获取了功名,那在文学艺术领域还能有这么高的成就吗,会成为被一代代铭记的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限量签名版,期待珍藏

他们的一生,是不幸大于幸福的,但不幸反而激发了心灵的渴求,绽放出生命的更多可能。于是,我们会进而再想:什么才是真正的失败?

我想起还没有科举制度的三国,写下惊艳世人的《洛神赋》的曹植。从“七步成诗”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开始,就知道他的一生必然是不幸的。到了《洛神赋》,他用一个爱情故事,几乎把一生的悲情说尽。生命往往就是惊鸿一瞥,我们都在片刻的欢愉中转瞬即逝,留下无尽的怅惘,留下永无弥补机会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稀缺签名版,起到收藏

当我们读懂这样的心怀,便理解《洛神赋》之于我们的意义。曹植是不幸大于幸福的,然后渺茫的追寻依旧是他心灵深处的一束光。

这光亮的强弱取决于信念与理想的坚韧度。在这点上,梁漱溟先生一生磊落,宁折不弯尤其令人敬佩。

他考取北大落败,但做了北大教授,他并不喜欢哲学,但研究哲学。17岁到27岁出家为僧,30岁之后入世生活,他从小在城市长大,一生最大的贡献却是乡村建设,中学时参加革命团体,后来却最反对暴力革命。梁先生的一生是传奇,传奇之中却有很多谜团。他生于不幸的年代,经受着时局带来各种艰辛,然而他依然有着自己的信念:为解决人生问题而活,为中国寻找一条适合的向上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题词签名版,十分稀有

在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从未阻挡生命的创造力,恰恰因为不幸,激发了更强的个体能量。生于今天之时代,我们可以与这些“心灵”跨越时空相遇且成为朋友,也必然会获取些勇气。当我们再面对“不幸”时,便可以调整自己的应对状态,不被悲观的心绪笼罩,而是持续寻找生活的光亮。

点击图片即可入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