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的简介

秋分节气,在古代起源于早期的秋祭,后来这个习俗也演变成为了中秋节。只是因为在秋分节气的时候,未必当天的月亮是圆的,可是秋祭拜月如果月亮不圆,这是不行的。

于是就把秋分和秋祭分开了,其中秋分作为一个节气,而秋祭的习俗就成为了今天的中秋佳节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地方中秋节依然有祭月的传统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秋分节气不仅标志着季节的更替,更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秋分时节,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从气候角度来看,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开始转凉,大自然呈现出一种平和而宁静的状态。

对于农业而言,秋分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农作物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稻谷渐渐变黄,等待着丰收的时刻。农民们经过长时间的辛勤劳作,期盼着能有一个好的收成,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

然而,古老的谚语“秋分现三象,遍地起坟头”却给人们带来了一丝不安与警惕。这“三象”分别是指在秋分节气期间出现的三种天气现象,往往都是有不好的预兆。

“秋分现三象,遍地起坟头”,具体是哪三象? 首先,连续的阴雨天气,这在古人的经验来看,秋分时节持续阴雨天气是极为不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面也说了,秋分节气是很多农作物收获的关键时期,这个期间是需要好天气才行。而过多的雨水会使农田积水,影响农作物的根部呼吸,导致作物生长不良甚至腐烂。

同时,潮湿的环境也不利于农作物的收获和晾晒,尤其是持续的阴雨天气,那么农民收获的农作物也可能因为不能及时晾晒而发霉、腐烂等。

在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民们对自然天气的依赖程度极高。一旦遭遇连续阴雨,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辛苦种植的庄稼受损,生活陷入困境。

其次,秋分节气打雷也被视为不祥之兆。

在民间关于秋分节气打雷,也有不少的农谚,但是多数都是不好的预兆,比如“秋分打雷,遍地是贼”,说的是在秋分节气打雷了,那么农作物容易遭受灾害,很多人吃不饱饭而去做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还有“秋分雷声发,大旱一百八”等说法,说的是在秋分节气打雷的话,那么预示着后面容易出现旱情,甚至是180天,也就是半年的时间不下雨,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反映了古人对秋分打雷现象的担忧。

在古人的观念里,秋分时节雷应该开始收敛,如果此时仍有雷声,就意味着天气异常,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干旱或其他自然灾害。这种异常的天气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导致粮食短缺,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

在古书《逸周书》中也讲:秋分时“雷不始收声,诸侯淫佚;蛰虫不培户,民靡有赖;水不始涸,甲虫为害。”

最后,秋分刮大风。

这就是秋分节气的第三象,它同样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正如农谚所说:“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意思是秋分节气的时候,稻田的水稻陆续成熟了,而如果此时刮大风,就会使谷物倒伏,不仅造成减产,而且如果伴有降雨,还容易使谷物发生霉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古人还认为,秋分刮风预示着来年雨水少,天干物燥,谷物长势堪忧。同时,大风还会影响后面的天气,如“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秋分西北风,腊月冬不净”等民谚。

它们都说明了秋分节气刮大风,特别是西北风的话,这样冬季冷的早,并且冬季的雨雪多,气温也低,这些农谚也体现了古人对秋分大风的关注和担忧。

这些古老的谚语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有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气象预报手段,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连续的阴雨、秋分打雷和刮大风等自然现象,仍然可能给农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我们应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教训,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在秋分时节,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发展和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总之,秋分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既有着美好的丰收期待,也有着潜在的自然风险。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现象,传承古人的智慧,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