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32师老山防御作战40周年#

作者:32师侦察连指导员 曾庆国

侦察连虎口拔牙纪实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曾庆国参加32师老山防御作战40周年纪念活动】

1984年10月17日下午,连队电话请示师侦察科:因541高地视界受限,对敌观察距离不足百米。拟于18日上午派出两个小组6人,从541高地一侧迂回隐秘前出300米至正面山脊突出部,对敌抵近观察,查明当面之敌地表工事构筑及地形、道路、地貌、山林、植被等情。

当夜,师参谋长杨子谦来电话询问:“组织抵近侦察很有必要,但你们考虑过没有,途中万一遇到地雷障碍怎么办?需要工兵和前沿阵地步兵配合吗?”

我立即向首长解释:“参谋长,这条路线是在密林中的峭壁、陡崖、石缝、嶙石、树藤间选择的,行进中几乎不用踩着泥土和腐叶。在整块的嶙石上,敌不便于埋设地雷。只要注意发现拌发雷的拌线即可避免触雷。目前是隐秘抵近,我有把握完成,暂不用其他兵力配合。”杨参谋长当即指示:

“同意你们组织迂回抵近侦察行动,但要搞好接应和防止意外发生,特别要防敌伏击。必须隐秘安全进行,避免触雷,绝不能丢一兵一卒。没有绝对把握时,千万不能冒险前行一步。发现敌情及时上报师指,绝不允许盲目擅自行动。造成伤亡我拿你是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曼棍洞指挥所资料照】

10月18日清晨,由排长李金锋和班长张本山带领景光成、洪新华、梁克林等六人,从541高地一侧迂回前出,按照侦察兵行进侦察战术的基本要领,一步一个脚印地缓慢交替掩护向越方捜索前进。重点排查地表绊雷绊线和确保每个人的脚掌都踩在连成整块不动的石头上。在石缝中、嶙石间、峭壁上、腐叶旁、荆棘边、阔叶树下、一步一个脚印向预定目标隐蔽潜行。途中很幸运顺利,没有遇到地雷障碍。

当抵近到预定区域突出部,前方、左面和右面都是峭壁的山脊突出部时,再也不能继续前行。从这里向敌方观察,视野开阔、隐蔽安全,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观察位置。远看,对面的越大青山地形、道路、工事、住房、敌方人员活动尽收眼底。近观,可观察到我140、116号阵地前沿向越延伸的山背及反斜面敌地形、道路和构筑的弯弯曲曲的交通壕在高杆茅草植被中隐隐约约出现。真是不负此行,达到了理想的预期目的。

当天中午,李排长返回541高地向我汇报了抵近侦察结果。下午,我便同李等人前往突出部实地查看观察成效。我和李倚着嶙石,拿着望远镜,重点搜索距我最近的敌交通壕沿线状况,一米一米的、一段一段的、一上一下的、一左一右的反复搜索观察。眼泪出来了擦一擦,眼睛看花了揉一揉,腰酸背疼了掐一掐,身体疲惫了歇一歇。一边仔细搜寻可疑征候,一边轻声交流观察结果。

我们发现,敌交通壕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和地形在高杆茅草树林中构筑,蜿蜒曲折,时隐时现,极为隐蔽。特别是在交通壕的尽头处,在高杆草丛中隐隐约约的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直接通往我140、116号阵地前沿向越延伸的山背平缓突出部和我140号阵地前沿峭壁下冲沟凹地林中小道。小道的两边都是峭壁嶙石,被高大树木阔叶藤蔓覆盖遮挡。特别重要的是:在541高地和140号阵地上却观察不到这条林中小道及冲沟凹地的存在。

我们展开使用的1:2.5万军事地形图与实地对照后,图上也没有显示140号阵地前沿的冲沟凹地地形及峭壁陡崖,从表面上看到的就是一片高大树木植被覆盖着坡地的地形假象。因而,这条小道引起了我们特别警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山现景】

我和李金锋围绕着这片特殊的地形小声商议着:假设敌军沿着交通壕,利用夜暗从这条草中小道穿越对面山背突出部,再进入我140号阵地前沿峭壁下的冲沟凹地林间小道潜行集结,的确是一条很隐蔽的行进路线和待机位置,很难被我发现。如果敌利用夜暗在此集结后突然向我140号阵地至541高地之间实施偷袭或穿插迂回,将使我猝不及防。从地形上意识到我前阶段设伏缺陷后,不由感到心里阵阵发凉,暗叹今天幸亏抵近侦察来了,弥补还来得及。

故临时决定,将此突出部位置作为我对敌固定监视观察点,指令李排长带领张本山等人轮流组织人员对敌方小路和交通壕进行不间断的监视观察,我541高地兵力往前移动,控制140阵地与541高地之间地域,保障对敌观察正常进行。天黑前返回541高地后,即将抵近侦察发现的敌交通壕概况、小路走向、地形植被等情向师指汇报。

杨参谋长极为重视,亲自在电话中详细询问抵近侦察的细节和地形植被小道情况。并口头表扬了侦察兵积极主动抵近侦察所获取的敌情地形结果,同意我们设立固定监视观察点。并严令我们对敌严密组织昼夜监视观察,不能有一丝一毫懈怠。发现可疑情况立即汇报。

10月19日清晨,白雾逐渐散开,在例行观察中,心思缜密的李金锋排长拿着望远镜在搜索观察中突然发现:在我140、116号阵地前沿向越延伸的山背突出部缓平地段的小路与敌交通壕的结合处,在枯萎的茅草旁有一团新鲜堆积的泥土,这是一天前在固定观察中没有发现过的迹象,也不像野生动物夜间所为,疑似人为。

带着这个疑点,李开始重点监视观察这一可疑区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在不间断的搜索观察中终于发现:突出部反斜面敌方交通壕内有敌三三两两的人头在高杆茅草丛中晃动,时隐时现,不知所为。

当晚即将敌情电话综合上报师指。随后杨子谦参谋长和侦察科长陈才贵先后来电话指示:你们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继续组织对敌监视观察,查清该敌活动目的。

10月20日9时许,李排长观察发现:在距我直线距离约300余米的敌交通壕向我阵地前沿方向延伸的尽头处,发现有敌活动。上午10时,2名越军爬出交通壕,在隐隐约约的草丛小道上晃悠。后又有3名越军走上小道,全都不带武器,空手或站或坐,行为懒散。约几十分钟后又撤回交通壕消失。

下午李排长回到541高地向我汇报后,我立即将这一突发敌情向师指报告。杨参谋长电话指示:“根据你们上报的敌情综合分析,敌有可能在我116号阵地前沿敌方一侧组织构工。你们继续严密监视敌军动向,摸索敌活动规律,寻找突破点。待条件成熟时,立即拟定《袭击捕俘》或《伏击捕俘》预案上报,伺机捕俘。”

10月21日,继续观察发现:10时左右,敌三三两两先后爬出交通壕,在草丛小路旁边活动,行为疲惫。在山脊突出部敌方一侧有敌连续活动,少则3至6人,多则10余人,着越军服带武器,或不带武器,或站或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军资料照】

10月22日,对敌严密监视观察发现:上午10时过,在敌前一天的活动区域内,仍有敌军继续活动。我和李排长综合分析:敌活动已形成基本规律,尚且警惕性不强,已基本具备对敌实施袭击捕俘条件。

于是,根据师指首长指示精神,我俩在现场根据敌情、地形和我情拟定了《袭击捕俘》军事行动预案。李金锋排长是军队院校恢复地方高考后的第一批军事院校毕业生,有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在师侦察连带兵一段时间的工作经验,加之我也曾在中越边境侦察执勤作战五年多积累的经验教训,我俩相互取长补短,认真分析研究。一致认为:袭击捕俘基本条件已经成熟,我侦察兵们发现敌情后纷纷提议打掉这伙越军,群情激愤,斗志旺盛,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在敌我当前处于对峙态势的形式下和较为局限的地形上,采取袭击捕俘军事行动,敌撤退增援速度较快,我袭击行动存在一定难度。但只要我提前进入冲沟凹地附近地域预先潜伏,再充分利用好袭击区域的地形地物,发扬我侦察兵短兵相接,快、猛、准、狠的作战特点,先敌准备、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定能打敌一个措手不及。在敌未做出反应之前速战速决,袭击成功,伺机俘获击伤炸伤之越军。

因陡壁峭崖地形和荆棘藤蔓植被受限,我袭击行动人员唯一可以选择迂回前出的行进路线,只能选择在140号阵地前沿。而从541高地和116号阵地及抵近侦察的固定观察点处前出,都难有可选择的迂回前出路线快速到达袭击作战区域。但需向师指申请派出工兵配合,提前在140号阵地前沿开辟通道,便于袭击小分队前出快速进入待机袭击地域和快速撤回。

当袭击任务完成后,为确保全体人员安全及时、快速撤回,需申请师指炮火支援,对敌实施拦阻射击,压制敌对我行动有碍目标和炮击支援之敌。申请140、116号阵地96团守军掩护和接应我前出小分队。最后拟定了由我在541高地设伏的加强侦察班中挑选12人组成袭击小分队,有我和李排长带领参与执行的袭击捕俘行动预案。

10月22日晚,我将袭击捕俘行动预案电话报告师指,师参谋长杨子谦极其重视,立即电话详细询问袭击捕俘预案实施细节,敌活动规律特点,袭击区域地形地貌植被特征,541高地现有侦察兵们的体力精力和思想状态。前出到预定区域需时多少?发起袭击捕俘行动及撤回安全地带用时多少?我都认真负责地一一回答。

当晚杨参谋长多次来电话,都是围绕着《袭击捕俘》预案的相关事宜展开。最后杨参谋长问我:“如果师指批准你们实施《袭击捕俘》行动,决定由你带队前出袭击捕俘,你究竟有多大把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老山防御作战期间,32师师长刘玉尊(右)与王副师长(中)、参谋长杨子谦研究作战】

我当即认真表态:“参谋长:你放心,我决不打无把握之仗。从当前敌情我情地形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我个人认为,这是我5年多参与中越边境侦察执勤作战中难遇的最好的一次袭击捕俘时机,我保证100%袭击成功,保证有战果斩获。捕俘没有绝对把握,就看袭击行动后还有无被打伤炸伤未死的敌军。如果有喘气的伤敌,我一定扛回来,也算是俘虏。如果全歼该敌,我也没法,但战果是一定保证的。”

杨参谋长在电话中笑了笑又对我说:“扛一个打伤的敌人回来,当然也算俘虏。”稍停片刻后,杨参谋长在电话中严肃冷静地命令:“好吧,我完全相信你和全体侦察兵们。你们先作好前出袭击捕俘的各项准备工作,搞好袭击捕俘行动模拟演练,继续严密监视敌情动态,随时准备听令前出行动。发现敌情变化,立即上报。”

10月23日上午10时左右,固定监视观察点发现敌仍在原活动区域有规律的出现,一会是两三人,一会是五六人,最多也就十来人。由于山背反斜面越方一侧,被高杆茅草覆盖和树木遮挡,没有发现新挖掘的泥土及交通壕或其他地表工事,看不出敌在这一地域活动究竟在干什么,是何目的?倒象是在因为在茅草丛中干什么体力活劳累后的休息状态。

拟执行《袭击捕俘》行动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选出了排长李金锋、班长张本山和副班长景光成及战士洪新华、梁克林、杨来山等12人组成前出袭击捕俘小分队,进行模拟适应性演练和研讨如何相互间配合、密切协同动作。

在师指统一指挥下,师工兵连派出5班长文世祥和6班副班长张红忠两名排雷尖子骨干,到达541高地向我报到。我向他俩介绍了当面敌情,现场明确排除地雷障碍开辟通道的位置和方向路线。当晚天黑静后,即组织侦察兵布置火力掩护,文世祥和张红忠两位工兵精英目光坚毅,沉着冷静地利用夜暗和娴熟的排雷技能,硬是在荆棘灌木藤蔓丛中,遍布雷障陷阱的嶙石树木下,灵活巧妙地运用手中的探雷针,匍匐着一寸一寸地向预定路线探索前行,不知疲倦地连续作业4个多小时,在140号阵地前沿打开了一条宽1米、长100余米通往潜伏区域的通道,先后排除压发雷、拌雷、跳雷和外表腐朽的木壳地雷共42枚,为袭击捕俘行动提供了有效的前提保障,也激励着侦察兵们砥砺前行,在心里深情地感谢工兵老大哥为我们开辟了胜利之路。

10月24日上午,固定监视观察发现:敌仍在其原活动区域活动。中午13时,敌情突然发生变化。在敌交通壕尽头处草丛小路上先后出现30余名敌军,在植被遮挡的交通壕内也有敌军人头晃动,时隐时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后,敌军沿着敌方的草丛小路逐步接近我116号阵地前沿向越延伸的山背突出部平缓地段越方一侧。有几名越军已越过山背突出部,沿着山中林间小路向我140号阵地前沿山崖峭壁下的冲沟凹地搜索探路排雷接近。我立即将突然变化的敌情电话报告师指。13时30分,杨参谋长来电再次详询《袭击捕俘》行动预案相关事宜及行动利弊情况,随后命令我:“继续密切监视敌人动态,马上选择前出路线,作好袭击捕俘准备,随时听令行动。”

14时10分,杨参谋长电话命令:侦察连《袭击捕俘》军事行动由师指统一组织指挥。师侦察科白万明参谋已乘吉普车在前往541高地途中,待白参谋到达后即负责前方统一指挥。96团140、116号阵地驻守官兵配合行动并担负救护。侦察连长潘啟德带领排长孙万余、班长贾天权、副班长田茂斌等在老山主峰前沿担任设伏任务的加强侦察班驰援541高地,担负火力掩护和接应。从担任541高地设伏任务的侦察兵中挑选12人组成捕俘组,曾庆国带队,随时听令前出。

15时,连长潘启德带领的加强侦察班从老山主峰赶来到达,侦察连派往541高地运送给养的李方正班也到达。15时40分左右,白万明参谋到达,立即向我传达师首长指示及注意事项后,便令袭击捕俘组迅速前出突袭。

由于前出路线多为峭壁沟壑和嶙石藤蔓的复杂地形,待袭击捕俘小分队前出到位时敌已离开其活动区域返回。前出人员迅速隐蔽展开搜索。担任突袭尖兵组成员的排长李金锋、班长张本山和战士洪新华、梁克林等人沿着林间小道追击,追至山背突出部平缓地段时已不见敌踪影,即令停止追击,就地布置警戒,仔细搜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排长在搜索中发现:在紧靠我侧山坡崖壁下有一处刚掘出的洞穴,还藏有敌人部分弹药和构工器材,即令“不要移动,保持原样,不留痕迹”。根据当前情况与李排长简单交换意见后,便由李组织前出人员迅速隐蔽地消除袭击行动中留下的痕迹,就地潜伏观察待机。直至天快黑下来,估计敌不会再出现,便带领全体前出人员安全撤回,向白参谋报告袭击行动经过。自此,袭击捕俘行动失利,一枪未放无功而返。

【未完待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