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自八宝山至四惠枢纽,会经过多少个路口,又有多少个红绿灯?

答案是:大小55个路口,设置了28个红绿灯。这个数字,已有二十多年驾龄的常洪霞最清楚。作为北京1路公交车驾驶员,最多的时候,她每天要从天安门前经过6次。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最先开行的公共汽车线路、北京市首条24小时全天候运营服务的公交线路、全线行驶在长安街上的公交线路……这些标签共同指向了一条独特线路——北京1路公交。

1961年7月5日,1路公交自公主坟驶出,正式承担起了长安街上的运营任务。自那时起,它便途经天安门、王府井等首都政治要地和繁华地区,成了人们口中的“国门第一路”,也是国人得以一窥祖国心脏的窗口。

从14.82公里,成长到如今的27.1公里,1路公交走过了几十年,历经多次调整。在某种程度上,长安街延伸的方向,就是大1路前进的方向。

如果说,道路是城市的动脉,那公交就像其中流淌的血液,两者共同托起了一座城市的正常运作。几十年来,车内车外的变化,不仅是1路公交的成长轨迹,更是北京公交与城市发展的一个切面。

铛铛车

铛铛铛——1924年,伴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北京首辆有轨电车从正阳门驶出。

有轨电车内部由纯实木打造,在车的前部悬挂了一枚铜铃铛,司机在行驶途中,轻踩踏板,就会发出铛铛的响声,因这一特殊而极具辨识度的声音,它被百姓亲切地称为“铛铛车”。

“车上乘客异常拥挤,沿途观者,亦人山人海,秩序甚好。”这是当年《晨报》所描述的通车仪式,足以窥见人们对于新型交通工具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4年,第一条有轨电车。图源:北京公交集团

“1924年以前,老百姓出行主要靠两条腿,人力车那是有钱人的特权。”据北京公交集团战略和改革发展部部长徐正祥介绍,“铛铛车”的票价仅为人力车的三分之一,自开通起就备受欢迎,还出现了卖“挂票”的现象,“有的乘客直接挂在了电车车尾”。

直至1935年,有着“大鼻子”的道奇牌公交车投入使用,人们基本的出行需求才逐渐得以满足。当年,自朝阳门至阜成门开通了“1路公交线路”,全长8.6公里。不到两年,就因战乱而被迫停运。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北京城市发展变迁,公交线路走向几经变化,直至1961年7月5日,浴火重生的1路公交才正式驶上长安街,由公主坟经西单、中山公园、东单行至八王坟,全长14.82千米。

漏风、抖动、噪音,是出生于1978年的常洪霞印象里幼时的乘车体验。冬天的时候,印证了那句老话“针鼻的窟窿斗大的风”。

但小时候,她还是喜欢坐公交。

那时候,公共交通匮乏,坐公交总和出远门联系在一起。驾驶座后面是常洪霞最喜欢站的地方。那个年代,公交司机需要频繁手动挂档、推挡的动作在她眼中“特别威风”,驾驶“庞然大物”的念头就在一次次坐公交的路上种下了。

驾驶1路

毕业后,常洪霞进入北京公交集团,成为一名乘务员。2001年,她考取了A1驾驶证(大型客车驾驶证)。

驾驶“庞然大物”终究并非易事。刚开始带客实习时,常洪霞总是觉得刹车和油门配合得不好,把方向盘也很吃力。老师傅便传授给她一个“半盆水”训练法,下班后,她就在家中端着半盆水,右脚悬空,模拟真实的驾驶操作。

后来,为了练平稳驾驶,她每天开车前都在驾驶舱放一杯水,看看杯子里的水什么时候能够几乎不洒。

而真正坐上1路的驾驶座,她又花了13年。2014年建党日那天,她成为了1路公交驾驶员,用常洪霞的话说,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洪霞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驾驶“国门第一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哪怕已有这么多年的驾龄,但新的车型、新的线路以及更多元化的乘客,都成了常洪霞这个“老司机”的新挑战。

历经4次较大的调整后,2014年5月26日,1路公交形成了现在自老山公交场站至四惠枢纽站的线路,区间内共计29站,长约27.1公里,平均一趟开下来要72分钟。

“每个站都长得差不多”是常洪霞的第一感受,站旁的电线杆、垃圾箱,都很像,加之每站可能有四五条线路的公交停靠,增加了记准站点的难度,这意味着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找准进站位置上。

不同于其他线路,长安街上客流与车流的增加都是爆发式的。据统计,1路公交平均每天承载3.5万乘客的出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民生路线”,若无法快速进站就会造成乘客上下车的不便,甚至发生危险。

“当时我就用笨办法,拿个本子,下班了坐在别的师傅车上记。”常洪霞的笔记本上会精确地记下在每一站停靠时,前门对着哪个垃圾桶,从哪里开始打方向盘。

肌肉记忆终于在半年后形成了,但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移动讲堂”

“国门第一路”的特殊之处还在于途经大量著名景点,车上游客的比例很高,落到常洪霞的工作中,意味着她需要更加熟悉换乘信息和周边景点。

“很多外地乘客坐1路,是想通过沿途长安街的风光来感受北京的变化,以及首都的城市氛围。”为了有直观的认识,常洪霞和同事还会在沿线实地踏勘。近几年“如何把沿线的旅游资源运用好,创新车厢服务”成了她和整个车队努力的方向。

“公主坟”与“还珠格格”有什么联系?中华世纪坛的建筑造型有何特殊之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有多少兵器?天安门广场有多大?

这些问题,都能在1路公交上的“导游式服务”中找到答案。讲解词不仅涉及沿线景点背后的小细节,还会不断升级迭代。

自2021年建党百年以来,一些红色故事又被囊括其中。从五四运动讲到“进京赶考”,从开国大典再讲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常洪霞作为驾驶员虽不直接参与讲解,但会在非高峰时期行经天安门广场时,放慢速度,与乘务员的讲解相配合,同时减少颠簸感,让乘客得以全身心沉浸在游览的状态中。

阵阵掌声时常伴随着讲解告一段落,“我虽然看不到那个场景,但听到乘客的声音,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份认可。一位北京大妈当场就打了表扬电话:‘没想到一个这么普通的公交车厢,能够把红色故事融合进去,你们就跟一个流动课堂一样,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还宣传了民族精神与文化。’”

眼下,“导游式服务”的触角还在延伸。

“寻找1路和长安街上的元素,一个乘客撰写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点位,然后再反馈给我们,如果最终被采纳的话,就能在车厢里听到自己写的讲解词。”今年5月,以常洪霞为领头人的“洪霞创新工作室”发起“北京公交1路车厢讲解词征集活动”,她把这个看作是自己和整个车队与年轻人相联结的一种探索,希望能通过互动,触达更多的潜在乘客。

车内车外

“一到冬天就冻手尖、脚尖、鼻尖,俗称‘冻三尖’。”这是1995年刚工作时,常洪霞在黄河通道车上的体验。

到了夏天又是另一种光景,一圈跑下来,“发动机上烫得可以烙饼”。

但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她又是幸运的,包括她在内的一代北京公交驾驶员,见证了北京公交飞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用徐正祥的话说,每个年代的新技术,都会最先在1路投入使用,“因为它是北京城市文明的一张移动‘名片’,代表了首都的门面”。

1999年,CNG天然气车在1路上投入运行,标志着新能源车辆的使用推广。2012年,又升级为LNG液化天然气的空调通道车,“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风”,大幅提升了乘客的乘车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10月22日,10辆18米长的纯电动公交车在北京公交1路上正式投入运营。摄/北京日报记者 孙戉

最新的“中国红”形象公交,始于2017年10月22日。纯电动车辆、流线型设计、低地板、大容量,还有各类智能化配置,能一键报警、一键联系到区域调动中心。“安静”是乘客们最直观的感受,也为特殊人群乘车,提供了更多便利。

变化远不止是车内。

“公主坟桥上有一个小上坡,每次爬坡的时候,看着长安街上的建筑一点点进入视线,就能感受到城市的发展蒸蒸日上。”常洪霞看着街道两边栽上了更多的绿植,护栏变成了金色,越来越多的细节装点在“神州第一街”上。

此外,还有更为完善的道路规划。1997年,全国首条公交专用道在长安街启用,如今专用道早已连成网,托起了这座城市对出行的庞大需求。

“早晚高峰在长安街上乘坐我们的大1路行驶在公交专用道上,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公交速度’。”常洪霞粗略估算过“一分钟能够超一二百辆的小轿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路公交车驶过天安门广场。摄/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

2296条,是如今北京公交集团负责运营的公共交通线路数量。北至丰宁客运站,南抵霸州火车站,西达涿鹿,东至兴隆县汽车客运站,近年来,北京公交的“触角”早已突破了城市的边界,这张由公交线路编织起来的网正越来越密、越来越大。

“每天运送往返北京和河北的乘客达数十万人。”徐正祥表示,过去十年,北京公交集团积极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跨市域公交线路已从十年前的22条增至如今的38条。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交客流量的历史最高点已成为过去。据统计,2009年日均客流量达1300万人次,约为现在的两倍。

如何看待数字上的下降?徐正祥有自己的角度,“不能脱离社会背景看数据,人数下降正是因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出行方式多元化,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公交车的根本属性没有变,依旧是以人为本,将来在保障百姓通行需求的基础上,还会增加更多定制化服务。”

在他眼中,行驶在长安街上的“国门第一路”更有其不可替代性。

“人们都关注沿街的高楼大厦,但建筑是静态的,1路公交是动态的,动静相宜,才绘成了一条灵动的风景线。”面向未来,徐正祥希望1路公交能成为长安街上践行公交优先、绿色低碳出行的标杆,与此同时,1路公交的车型还能再继续优化,更贴近长安街的街景,“让车与街浑然一体,成为百里长街的另一个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