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

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代名将,在明朝人的眼中,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在清朝人的眼中,他也是一位英雄,他一人带兵抵御后金,数次为明朝打下一场又一场胜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他的死状却极其惨烈,当众凌迟处死。

他就是明末名将袁崇焕,而在他被处死以后,他的贴身侍卫发了一毒誓,到了第17代,这个誓言已经执行了390多年。

袁崇焕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落得如此下场?又是怎样的毒誓,让十几代后人一直坚持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不相干”

2020年的8月12日下午时分,一位老人在北京逝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她逝世以后,政府、文体局,甚至是许多非亲非故的民众都自发前来吊唁,足见这位老人在大家心目中有着怎样崇高的地位。

然而,这位老人并非是什么位高权重的人物,她是居住在北京崇文区的一位普通的老太太,一生似乎没有什么成就,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守墓,是的,她就是明代名将袁崇焕墓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而她与袁崇焕非亲非故,并不是任崇焕的后人。

许多人也许会疑惑,即便袁崇焕是明末有名的大将,威望很高,但守墓这样的事,一般来说也是由其子女以及后代来实现的,为何这位守墓人,却与袁崇焕毫无血缘关系,还愿意用一生来守护袁崇焕的墓呢?此事还要回到明朝去寻找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崇焕的发家史,其实算是一个意外,因为他的家里之前并未有任何人从军,在经济出现松动的明朝末期,许多人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家族都会经商,袁崇焕的父亲就是如此,再数几代袁崇焕家里,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与从军可以说是毫不沾边。

但是袁崇焕从小就非常喜欢军事,也非常热爱读书,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从小就有着远大志向的袁崇焕,在成长过程中,也并未辜负自己,到了万历48年,也就是1620年的时候,袁崇焕成为了福建的知县,根据明史记载,他上任的时候善于听讼,悉心爱民。有民居着火,袁崇焕也走在第一线。在事后的赈灾工作上,他也做得井井有条。

两年以后,袁崇焕的理想终于得到了实现的机会,统一了女真各部族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起了后金政权,一直归明朝管控的辽沈地区逐渐被攻下,袁崇焕作为知县,与其他人一起进京共商大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于其他纸上谈兵的人,袁崇焕直接千里走单骑,抵达山海关去考察前线的具体情况,这一考察就是20多天,回来之后,他将见闻撰写成了报告上交给了朝廷,而千里走单骑的袁崇焕也在鸣北京声名大扬。

由于袁崇焕名声在外,且政绩也非常不错,所以,在当时朝廷决定授予他言官的职位,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言官可谓是一个美差,但就在此时,却传来了辽西重镇失守的消息。

袁崇焕当即放下了自己的光明前程,自请前去山海关,面对兵部的测试,他应答如流,就连兵科都给事中也谏言,称袁崇焕是饶有才略,至此,袁崇焕成为了山海督军。

在这次出征中,袁崇焕的胆略得到了当地军民的佩服,他的上司也称赞他是胆破称雄,时常感叹道今如崇焕者有几?半师回朝以后,明熹宗看到了报告,连连称赞袁崇焕卓有担当,并决定对此人加以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崇焕开始逐渐的走向自己理想的道路,不过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些,并不愉快的事情,诸如他在斩杀了,两名私自的顶替者之后,也并未报告,此事一经曝光,袁崇焕顿首谢罪,这为他此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然而,此时的袁崇焕满心都是继续在军事上做贡献,并未在意这小小的过错,其实对于当时的袁崇焕来说,也的确如此,因为他的人生巅峰还并未到来。

走上巅峰

时间来到1625年,后金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即便此时的明朝,也算得上强大,但在对阵上,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时,也依旧不免落了下乘,这一年,明朝与后金发生了一场小型战斗,史称柳河之役,明朝军队败北,就在明军四散逃跑的时候,袁崇焕及时出来制止了局面,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这场战争失败,负责此事的孙承宗引咎辞职,高第顶替了孙承宗的位置,而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指令就遭到了袁崇焕的强烈反抗。

高第要求将关外之地全部放弃,袁崇焕直接上书道,如若将关外之地全部放弃,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他也正是照着自己所说的,并未撤离,仍在坚守。

此事以后,袁崇焕逐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用,成为了正三品的山东按察使,而他听闻后金渡过辽河以后,也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在战前动员的时候,他刺血为书,向全体士兵下拜,将领如此,士兵岂不感动?

在此以后,明朝军队在面对后金部队的时候,一改往日颓势,获得了胜利,袁崇焕也因此一战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走向巅峰的时候,他也必将走向灭亡,袁崇焕在此前种下的隐患,以及随后的一系列事件,将这位大英雄推向了灭亡。

一个毒誓

在众多的史书记载中,袁崇焕的陨落都离不开一个男人,他就是皇太极。在清史稿的记载中,在皇太极即位以后,他就继承了努尔哈赤的志向,想要推翻明朝,然而此时袁崇焕作为明朝“战神”早就威名远扬,要是想彻底打败明朝,就要将袁崇焕打翻。

皇太极决定不正面硬刚,而是采用反间计,于是他先假意与袁崇焕求和,虽然身为一员名将,袁崇焕有着足够的勇武,但是却也有着思虑不足,一意孤行的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听闻皇太极要求和的消息后,袁崇焕认为皇太极非常软弱,这次求和也一定没有问题,于是他同意了皇太极的要求,在此之后,皇太极故意安排人,将他与袁崇焕达成的“协议”,添油加醋一番传达给了京城。于是袁崇焕因此失去了崇祯帝的信任。

但是这种说法其实有待考证,对于崇祯在听到此事之后是什么反应,并未有详实的记载,所以即便是确有其事,也并非是导致袁崇焕悲剧的决定性因素,顶多是一个加速作用。

真正导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并非是单个的某件事情,而是多个因素共同组合的,一来是各路人马的构陷,朝臣温体仁为了推翻当时东林党主导的内阁,以谋求上位,曾秘密上疏崇祯帝,称袁崇焕通敌,实际上袁崇焕的“罪名”,其实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因为袁崇焕与东林党走得较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袁崇焕“通敌”的呼声越来越大,敏感多疑的崇祯帝逐渐对袁崇焕失去信任,加上此前袁崇焕处死毛文龙,已经让一些人对他颇有不满,以及当时与后金的战斗中再次失败,崇祯帝将这场失败,全部推给了袁崇焕,于是,在袁崇焕被捕几个月以后,他最终迎来了生命的结局:凌迟处死。

虽然袁崇焕在操作中存在失误,但是纵观他的一生,“通敌”的罪名的确是子虚乌有,但是当时有许多人被蒙骗,甚至在他被凌迟几千刀最终断气之后,还有许多百姓分了他身上的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解恨。

袁崇焕的一片忠心,故意构陷他的小人,想要甩锅的帝王不承认,不明所以的百姓被蒙骗,但袁崇焕的身边人却知道真相,在他被凌迟处死的一片混乱中,袁崇焕身边一位姓佘的谋士,冒着杀头灭门的风险,将袁崇焕的头颅抢了回来,埋在了自家的院子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发了一个毒誓,自己要一辈子守护袁大将军,死后也要葬在他的身边,并且要求他的子孙后代们不许回南方老家,要世世代代守护袁崇焕的墓。

开头提到的佘幼芝,就是佘家的后代,也是守护袁崇焕墓的第17代传人。

从明朝覆灭到清朝建立,从民国兴起到新中国成立,佘家祖祖辈辈都遵循着谋士的要求,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守护着袁大将军被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体面与清白。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佘幼芝意识到光凭佘家的坚持,或许无法祖祖辈辈守好袁将军,于是她和丈夫一起为此而到处奔走,文物局、统战部、民革、政协……都被两人跑了个遍。

而她还给孩子改名为佘焦平,不仅是为了继承佘家的血脉,更是为了将守护袁崇焕墓的使命继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袁崇焕墓和祠依旧屹立着,当初那个被凌迟的英雄,将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间。

参考资料:袁崇焕墓守墓人佘幼芝: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坚守-南方周末

缅怀佘幼芝!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390年!-澎湃新闻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去世,享年81岁-界面新闻

叙诡笔记|还原袁崇焕之死真相的“历史碎片”-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