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由四川美术学院和大足石刻研究院主办的“美时美刻:中国丝路遗产数字活化科技艺术季巡展”(四川成都站)在广汇美术馆开幕。
该展览集中呈现了数字交互、虚拟影像、数字绘画等科技艺术作品100余件,这些作品聚焦中国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以大足石刻为起点,探索数字科技语境下丝路遗产表现的“新全景 ”。
展览现场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鼎盛,集儒、释、道三教造像之大成,境内先后发现上百处、共5万余尊摩崖造像,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5处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厅内的墙上,以屏幕显示的作品占据了相当比例,静态画面则多半仿若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背景图像:石窟、佛像、机甲、飞行器……有着浓郁的“赛博朋克”风。
李嘉懿《浴·龙》(影像、数码绘画)
在以屏幕显示的影像作品中,观音与佛造像等元素从古朴的石窟中被“虚拟剥离”,幻化为有着动感光环、太空背景的符号;龙等古代神兽的形象与古建筑中的花纹和雕刻,则被加工为富有动漫感的画面。
还有数尊玻璃钢材质、四川美院美术馆馆藏的仿古代石窟造像如“水月观音”“印鉴观音”等雕塑作品,放置在展厅各处。
四川美院美术馆馆藏《水月观音》雕塑(玻璃钢)
以上几类作品构成了本场展览的主体。
与之相比,展厅一角展示的有关大足石刻的历史资料更值得一看: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1980年绘制的宝顶山石刻线描图,以及2014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制作的宝顶山石刻展开白模图,一同呈现在展墙上。这位守护了大足石刻半个世纪的老人,见证了它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全过程。
梁思成在大足北山考察留影(1940年)
现场还展出了中国营造学社1940年拍摄的一批有关大足石刻的影像资料。那一年,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来到中国西南调查古建,在大足北山荒野中发现了这些珍贵的石窟造像。他在北山凝望石刻的身影被同行者拍下,成为大足石刻最早的影像记录之一。
这些模糊而沉默的老照片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它们比所有充满动感的数字影像都更加动人。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