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20号,广州一座不起眼的钟楼礼堂内,孙中山先生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上,国民党内部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并讨论通过了新三民主义的基本纲领,同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政策。

所有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群情激愤,不时欢呼鼓掌,会场上下洋溢着一片喜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排的椅子上,一个不起眼的光头男子眼睛望着演讲台,满脸沮丧之情,似乎不太高兴的样子。

他叫蒋介石,此时不过是最普通的国民党列席代表,极少有人注意到他眼里的渴望,也极少人关注他的一举一动。

谁能想到,未来的日子里,蒋介石仅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最后一排到站在演讲台上的过渡。

蒋介石究竟是如何逆袭的?是政治手腕够硬?或是背景强大?还是背后另有贵人相助呢?

若是有贵人相助,这位贵人是谁呢?又为什么要帮助蒋介石呢?

答案并不难找,张静江才是蒋介石上位的最大幕后推手。

1877年9月19日,张静江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的一个大户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祖父张颂贤是盐业巨头,一度与红顶商人胡雪岩齐名,家底丰厚,属于真正的豪门。

张静江十二岁的时候,颇有侠肝义胆之气。有一次,他为了从火海里,救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不幸摔伤了腿,从此就落下了残疾,走路一跛一跛地,不能长时间行走。

江浙之地,多有做生意的好手,张静江也不例外。张静江25岁那年,就以清政府参赞的身份远赴法国开拓市场,希望与日本人一较高下。

第二年,他便招股成立贸易公司,搞外国洋行的商业模式,即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到法国销售,从中赚取利润。结果,他的贸易生意顺风顺水,赚了个盆满钵满,期间还认识了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

1906年初,张静江在前往新加坡的轮船上,意外看见了孙中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张静江还是一副清政府驻外人员的着装打扮。孙中山对他存有戒心,有意回避,见他走过来,赶紧找地方躲闪。

张静江主动出击,快步流星,并在甲板上拦住孙中山,直截了当的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是最赞成你的人!”

孙中山闻言,满脸惊讶,这才放下心来与他长谈。

张静江大声表示,孙先生如果将来革命起事需要用钱,可以直接拍电报告诉,愿意解囊相助。

孙中山对眼前这个“怪人”的举动,感到莫名其妙,但还是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

尽管心存疑虑,孙中山再次在国内发动武装起义时,由于经费没有保障,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张静江发了电报,想不到,几天后却真的收到了革命经费。

此后,每当革命款项不足,孙中山都会想到张静江这个“钱袋子”,而每次都能如数收到钱。

两人逐渐成为革命挚友,张静江也选择加入了同盟会,日后成为了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在孙中山面前说话特别有分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国民党那么多青年才俊,张静江为何会对蒋介石另眼相看呢?

1916年5月18日,袁世凯幕后指使凶手暗杀了陈其美。

因忌惮袁世凯的势力,革命党不敢前去给陈其美收尸,甚至连他的亲人都没有人敢出面承担此事。

蒋介石挺身而出,第一个冲了出来,独自赶到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将义兄陈其美的尸体运回自己的住处,隆重入殓。

张静江与陈其美以前交情深厚,奈何当时身在外地,加上双腿残疾,不能长时间行走,只能让助手周居仁等人去处理陈其美的遗体。

不过,当他的助手赶到时,尸体已经被蒋介石运走了。张静江闻知消息,对这个后生的好感度噌噌噌上涨,回到上海后,立刻约蒋介石来到家里相谈。

蒋介石没想到自己眼里的前辈大人物,会突然相邀。当然欣喜前往,见面后自称学生,一顿搭礼作揖,这让张静江更为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落座寒暄,聊起陈其美,聊起各自目前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投机。

不久前,由于孙中山宣布暂停一切军事行动,原本被派去山东练兵的蒋介石一下子处于失业状态。

张静江说:“陈(其美)老弟乃我知己,你受他照顾,如今斯人已去,那就把我当作你的兄长,我定会如他在世时一样,对你多加关照。”

蒋介石听到这话,眼泪都快下来了,嘴上连连感激不尽。

此后,张静江开始让蒋介石跟他一起做证券交易所,并经常给蒋介石指点迷津,帮助他走出困境。

后来,因蒋介石对经商兴趣不高,对军事却特别喜欢,张静江就给了蒋介石150块大洋作为路费,让他去广州投奔孙中山。

许崇智早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党的前身),此时担任军务部长,自然知道张静江和孙中山的亲密关系,也想攀上张静江这根高枝,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

不久,张静江亲自带着蒋介石跟许崇智相聚,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就有了“桃园三结义”的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蒋介石正式改口称张静江为“大哥”,许崇智则是“二哥”,正式开启了上位之路。

当然,现实并不会让人一帆风顺,凡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等待时机。1922年6月16日,粤军将领陈炯明炮轰孙中山位于广州的大总统府,孙中山被迫出逃避难。陈炯明的这次叛变,给近代中国的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的心灵。

孙中山意识到,革命迟迟没有成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国民党党内的思想不统一,团结性不强,二是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总是依靠军阀的支持是不行的。

因为军阀们根本靠不住,他们向来是唯利是图,要他们不计牺牲,为革命崇高的理想去奋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只有打造培养一支属于中国革命力量的队伍,革命才能重现曙光。

孙中山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并派出鲍罗廷、加伦将军前来中国援助,

消息传出来,大家都兴奋不已,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则摩拳擦掌,准备去竞争军校的职位。

毫无疑问,谁若能当上这样一所军校的校长,谁就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统帅,必会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蒋介石首先赢得了先机,在两位兄长的鼎力相助下,取得了前往苏联的考察团团长职位。

回国后,蒋介石有了“游苏”背景,顺理成章成为了筹备委员会的委员长,从选址、盖学校到招生、建校等工作风风火火的展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这建校工作进行了一半,外界却传来消息说,孙中山准备在五月份宣布由程潜任校长,蒋介石为副校长。

蒋介石闻讯,顿觉晴天霹雳,马上解散了筹备委员会,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后卷起铺盖回了奉化老家。

孙中山有些措手不及,写信让蒋介石回来,可是蒋介石不听,觉得自己这下亏大了。孙中山无奈,只好让叶剑英带领筹备处继续工作,这才稳住了局面。

张静江得知此事,也立刻写信给蒋介石前来相见。这大哥的面子,必须要给。蒋介石乖乖地启程与张静江会面了。

至于两人谈了什么,无人知晓,反正蒋介石随后马上去了广州。

1924年4月的一天,张静江亲自上门拜谒了孙中山。鉴于两人多年交情,张静江没有多做寒暄,便直入主题。“听说先生打算让程潜当军校校长,大家以为此事不妥。”

孙中山看了他一眼,若有所思,并没有说话。

张静江不慌不忙,掏出烟盒,点上一支雪茄烟,继续展开游说攻势。

“先生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其实是要建立一支属于革命力量的、属于自己靠得住的军队。可是程潜是旧军阀出身,如果让他当了校长,若有二心,岂不是军队重新落入旧军阀手中,咱们可就得不偿失了。”

孙中山听到这番话,不由眉头紧锁,却仍旧是一言不发。

张静江何等敏锐,看出他心中有所动摇,继续说道:“程潜乃一军之长,威望极高,若是贸然离开部队前去学校任职,无暇分身,难免他的部下会产生误解,从而生出事端……”

孙中山终于忍不住了,直接开口问道:“那你觉得谁合适?”

“蒋介石!”

张静江几乎是脱口而出。为了打消孙中山的顾虑,还列举了陈炯明炮轰总统府之时,把蒋介石的表现夸赞了一番,并为他的忠诚与勇气打了保票。

张静江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让孙中山最终改变了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4年5月3日,孙中山以大元帅的身份发布任命书。由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

一年以后,孙中山病情加重,不幸在北京病逝,这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个巨大损失。

老友离开人世,张静江由于悲伤过度,回老家静养了一段时间,暂时远离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

此时,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的代理领导人,刚一上位,就拉开了党内派系斗争的大幕。

汪精卫认为,有三个人能够危及自己地位。第一个是孙中山生前深得其信任的胡汉民。第二个是国民党的中常委,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最后一个就是握有军权的军事部长许崇智。

1925年8月15日,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大门口遇刺身亡。关于这起遇刺案,至今史学界人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没有完全破解。

凶手当场被捕,国民党内部调查报告上,胡汉民的侄子成了幕后指使者。

汪精卫岂能放过如此良机?!顺势迫使胡汉民出国避风头。

三个对手也弄掉两个,还剩下一个许崇智,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