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咱们久了的朋友对于这个动物肯定不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工繁育二代崽——江豚“汉宝”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对咯,就是大名鼎鼎的——

江·长江生态恢复标杆·微笑天使·水中大熊猫·豚~

在第四次长江科考普查后,我们收到了一个特别让人振奋的消息:

原本只剩下1012头的江豚(2017年数据),种群数量增加了237头,达到了1249头(2022年数据)!

作为生物链顶端物种,对于食物和水质的变化都极其敏感,江豚种群的恢复,标志着咱们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禁渔决策特别正确和有效。

长江,正在慢慢自我修复恢复生机i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头江豚同游 长江日报通讯员杨河

当然了,江豚野外种群的恢复速度,对于关注江豚保护的人来说,还是不够快,这样的数量还是没有摆脱濒危的风险。

而更好的消息就在这时传来了——2023年,江豚保护首次实现了迁地保护区繁育江豚的野化放归,四头在迁地保护区长大的“男宝”,正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野豚”,回到广袤长江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江豚野化放归活动现场 湖北省林业局

它们将为扩充野生江豚的基因库多样性,和江豚种群数量的恢复,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螺段保护区两头“男宝”的放归成功,意味着江豚保护的大突破,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豚宝从迁地保护区回归野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帮助江豚回家的事业中来。

比如这两天,联想集团与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合作,正式认养一头雌性江豚——认养江豚不稀奇,但联想认养的,正是一头准备进行野化放归的豚宝,联想集团将尽可能地为它提供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等等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想集团认养的“女宝”江豚,

正在进行野化训练,是下一波放归的重点关注对象

这可不是把菜市场的鱼直接丢进河里“放生”,这件事,对于所有参与江豚迁地保护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终极梦想的实现,大家为这个目标已经努力了30多年之久。

-1- 江豚宝宝“选秀”

早在30年前,我们的生态学家就发现了长江生态的急剧恶化,长江水质遭到严重破坏,而过度打捞更是让鱼类资源锐减——而以它们为食的旗舰物种们更是遭遇灭顶之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生所的白鲟和白鱀豚标本 网络图片

由于栖息地沦陷,为了不让江豚灭绝,研究员们提出了迁地保护的想法。

所谓迁地保护,就是选择一块生态环境与长江相似的封闭或半封闭水域建立迁地保护地,让长江中的江豚搬家,在这个远离人类活动的半自然空间进行保护和观察。

原本为白鱀豚准备的天鹅洲保护区位于荆江长江故道,就成为了江豚迁地的最佳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鹅洲原本是白鱀豚保护区,在白鱀豚踪迹难寻后,成为了江豚的家园 极目新闻

1990年,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5头江豚成功搬家来到了这里,在30多年繁衍生息后,天鹅洲保护区的江豚突破了三位数,如今每年都有十多头新的江豚宝宝诞生。

而能够实现放归回到完全自然环境的豚豚,就从这些宝宝中选择。

江豚怀胎12月之久,每胎只产一崽,而宝宝从刚出生到完全断奶,就要6个月左右,同时跟着妈妈学习如何捕鱼、躲避障碍等等生存技能,直到两岁左右才会逐步和妈妈分开,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小“豚”群,融入群体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七和她的宝宝F7C 中科院水生所

科学家们在小江豚整个两三年长大的过程中,会持续关注它们的生理数据和心理数据,想要离开迁地保护区参加训练来适应更广阔的天地,那必须得是各项指标都遥遥领先的六边形战士。

就拿联想集团这次公开认养的“女宝”来说吧,那是相当健康的一头小豚豚,体长接近一米四,体重37公斤左右,能吃能睡身体倍儿棒,在众多宝宝中绝对是佼佼者。

作为第一头经历过完整和长期的野化适应性训练的雌性,她不止是活泼,情绪还特别稳定。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她和另外两头年纪差不多的“男宝”形成了个小团体,但小姑娘高冷着呢!

虽然三小头经常一起合作捕鱼,但闲的时候“女宝”却还不咋和两个“男宝”一起闹腾。两个“男宝”形影不离,小姑娘就跟在后面大约100米的距离,一边悠闲地自己玩一边盯着那两位折腾,性格和两个男孩儿完全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宝”体检中 中科院水生所

除了性格和身体状况,科学家们更关注的是豚宝的基因谱系。

当初进行迁地保护的目的就是尽可能保留江豚的基因库,如今想要放归,自然也同样希望迁地保护豚宝的基因可以对野生江豚基因库进行扩充,所以科学家们专门选择在保护区基因库中比较普遍但在野生江豚中较少的,光是筛选这个的工作就花了很久。

所以这次联想认养的这头“女宝”,可是未来承担孕育下一代职责的重要任务,如果成功放归的话,意义就更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体检完回家咯 中科院水生所

- 2 - 漫长艰难的野化训练

在迁地保护区,有很多巡护员和科学家时刻关注温度水流水氧食物的变化,几乎没有船只和各种人类活动打扰,力求让每头豚豚都仿佛置身天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技术员老丁给网箱豢养的江豚投喂,

今年已经是他为江豚张罗“一日三餐”的第16年

荆州新闻网

但到了真正的自然环境里,那就真是靠天吃饭了,鱼少了没人给你投喂,水位低了也没人给你补充,船只来来去去,江豚们只能靠自己的求生本能生活。

从封闭的迁地保护区,到真正的长江水域,对于豚豚们来说,堪比从伊甸园到生存模式的环境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少之又少的江豚来说,每一头都极其重要,所以工作人员在对他们进行训练时,只能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让宝宝们适应,而且用上了一大堆高科技手段来观察它们的情况。

在保护区和长江流域之间,科学家们选择了个折中点作为江豚野化的地方,这就是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湾故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湾故道正在进行野化的江豚定期体检 中科院水生所

和天鹅洲保护区不同,这里更接近长江干流的环境,在枯水期封闭,在夏季涨水期直接与长江干流连通,水流速度相当快。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这是为了让豚豚们早日适应高速水流的冲击,看看它们能不能利用水流。

江豚刚来到老湾故道遇到第一个涨水期时,可把大家担心坏了。

它们显然是没见识过这样快流速的江水,整个就是一个不知所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涨水后的滚滚长江 大江资讯

巡护员们每天无论风雨,都要两次跑去江段的上下口观察江豚,记录它们的巡游时间,生怕豚豚们力不从心。直到后来它们自己学会跑到最开阔、水流比较缓的地方休息,大家才松了口气——难怪要找聪明豚。

而2022年的时候,豚豚们遇到了另一个危险情况。

这一年整个长江水文环境都很极端,由于枯水导致水位非常低,老湾故道由于和长江干道无法相连,大家眼看着封闭江段的水温越来越高,鱼类资源有大批死亡,这意味着水质也在急转直下,对于江豚们来说十分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长江枯水期,鄱阳湖湖滩露出 澎湃新闻

幸好研究员们紧急启动预案,借来超大型的抽水机,人工把长江水往老湾故道里引,这才解决了这次险情。

接下来就要考验它们对于栖息地的选择利用能力了,平时在哪里睡觉在哪里玩,能不能找到鱼类资源比较多的地方捕食,捕食的行为是否正常。

大家都知道江豚一般出水换气的时间都特别短,在茫茫长江也不可能放水下摄像头观察它们的行为,那怎么判断这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生江豚可拍不到这样清晰的“出水照”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不过咱科学家已经有了30多年的技术积累,早就知道江豚是靠声呐信号来捕食和沟通的,对每种不同信号的含义已经了如指掌,只要靠声呐接收器,完全不需要“看到”,只要“听到”,就知道豚豚们在干嘛,捕食成功了没有,甚至精准小范围内有几头豚都能辨别清楚。

为了让它们能适应长江干流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员们还会人为引入不同类型船进入到故道里,让江豚们尽早适应船只干扰,学会和人类的正常工业化影响和谐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忙的长江航道 长江云

整个这个过程,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因为是第一次试验,各种状况层出不穷,多亏了巡护员和研究员们的不断努力,豚宝们自己也给力,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看着训练中的江豚们不断进步,身体健康,逐渐达到回归野外的标准,研究员和巡护员们别提多欣慰了。

-3- 放归“售后”

2023年4月25日,在反复确定了江豚达到放归条件后,护送团队带着两头“男宝”来到了洪湖老湾故道和长江干流交汇口。

两头“男宝”穿着可爱的小马甲,在领队“1,2,3!走!”的口令后,翻身入江,正式成为野生江豚,咱长江野生江豚数量正式+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豚穿着特制“背心”前往放归点 湖北省林业局供图

那你肯定会问了,怎么才能知道放归后的江豚的情况啊,它们真的能完全适应野生环境吗?

那必须得有售后服务啊!

放归江豚身上的小马甲,可不是用来保暖和卖萌的,上面安置了无线电发射机,持续发射信号,结合岸边布置好的超多无线电接收器,每当豚宝跃出水面,哪怕只有一瞬间,都可以捕捉到它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生哺乳动物实时声影像智慧监测平台4月28日的监测情况 极目新闻

再通过江豚每次出水呼吸的间隔,就可以判断出它的健康状况。

这个背心式用可溶解的线材来固定的,一两周的时间就会从豚宝身上脱落,保证江豚只要度过了适应期,就可以让他们毫无拘束地四处畅游了。

而且研究员们还在释放水域的江边,布置了新型的江豚实时声影像监测预警平台,昼夜不停地监测江豚的声信号,并联动摄像头实时拍摄。

两个宝宝简直就是最争气的宝宝,在背心没有脱落的几天里,俩豚都特别活跃,身体状况良好,完全没有任何换了环境的应激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新螺段保护区放归的江豚跃出水面瞬间 极目新闻

更让人欣慰的事,仅仅是回到家乡的第四天,两个形影不离的声呐信号就变成了三个,并且之后一直是三个——当然不是产小宝宝了,而是有一头野生江豚和他俩合群了!

这意味着江豚野化放归非常成功,他们三个可能会一起融入更大的集体,野外生存能力也更加的强大。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博士跟我们介绍说:

当定位背心脱落以后,我们就没办法准确定位到放归的两头江豚了,但通过水听器依旧可以大致判断江豚们的活动声呐,以及江豚群体出水的影像判断它们合入大群,只不过没法精准确定到底谁是谁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葛洲坝下江段的野生江豚小群 杨河 摄

不过,每头在保护区诞生的江豚,体内都有植入小小的识别芯片。研究员们早就建立了鲸类搁浅救护的网络,如果发现搁浅或生病甚至死亡的江豚,第一时间就会报告给相关部门。截止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有收到这两头拥有身份识别芯片的豚宝的相关信息。

由此就可以判定,两个宝宝都非常健康地融入了野生环境。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4- 道阻且长的江豚保护

34年前,建立迁地保护区的守护者们,一直梦想着有一天,长江的水文环境能够停止恶化,再次适应江豚生存,而被迫搬家的江豚们有朝一日也能回到自己真正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梦江豚回家路” 极目新闻

江豚野化放归成功,是一个跨越三分之一个世纪的阶段性胜利。

而我们有了江豚的迁地保护-野化放归经验,也会福泽到更多的濒危水生物种。

去年首次放归的两个“男宝”还属于实验性质,好多普通民众都不知道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么大的壮举。

而这次联想直接出手,第一次出钱又出力地认养将要野化放归的江豚“女宝”,无疑是给江豚保护的新阶段再开了个新的好头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想集团获颁长江江豚认养证书

然而拯救一个物种或者拯救一个环境,永远都是争分夺秒的事,我们总希望能再多一点,再快一些。

就拿首次放归的试验来说,比起在迁地保护区的“散养”,整个野化放归过程的投入资源,要多太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人员抬江豚绕过闸口,到下游乘船去长江干道放归 极目新闻

不仅仅要开发新的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保障野化训练和放归后的实时监测,更要有非常大量的资金来架设这些技术所需要的设备,以及更多的人力资源进行巡护、监控。

所需要的资源缺口那是相当地大。

幸好一切都在向好发展,长江大保护的整体战略,让一切都有了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小时候都会唱的《长江之歌》,出自《话说长江》纪录片 央视

10年禁渔政策的果断执行,让长江的生态环境得以喘息逐渐恢复健康,才让迁地保护的江豚们有家可回。而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也让研究员和巡护员们有了更多的资金、更好的技术支持。

就像中国第一个鲸类迁地保护区天鹅洲,直到2022年在联想捐赠的智慧解决方案助力之下,才从手动誊抄数据,转型成为智慧治理保护区,加速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想集团为天鹅洲定制的江豚种群研究的智慧化方案

而这还是科技助力江豚保护的第一步,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关注,让各个保护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让江豚保护逐渐开始向智能化发展。

之前的保护区,巡护员们每天都需要靠走路,巡回于封闭江段的上下口,来观察并用纸笔记录江豚们的状态……

现在有了无人机和私有云数据中心辅助,需要人力的时候也有摩托车和专业船只,巡护员们可以更快更准确更省力地完成巡护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天鹅洲保护区巡护队获得了崭新的巡护摩托车 湖北日报

之前的长江科考,要科考队员们用望远镜进行“目视考察”,那得多费人和眼睛……

而如今科考船上黑科技一抓一大把,自动影像辅助系统,人工智能识别、环境DNA采样技术,让科考变得更精细更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段江豚科考 扬州网

之前我们了解这些濒危动物,都是依靠一些模糊的影像和标本,甚至来自画像和邮票,想要帮助救助都无路可走……

而如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4K甚至8K的动物记录,不仅可以直播观看江豚生娃,甚至还能在线捐“粮”,为动物保护付出我们的一点点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华社直播江豚产‍崽 ‍

哪怕只是少用一个塑料袋、节约用一张纸这样的小动作,都可能聚沙成塔、积木成林,为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出一份“不经意”的力。

所有人都在期待10年禁渔结束后,长江重新回到巅峰时期生机勃勃的状态,江猪跳江变成司空见惯不再稀罕的景象。

这一天,或许真的并不遥远了。

说个不算题外的题外话,2012年首只被成功野化放归的大熊猫“淘淘”,就在前不久被研究员们确认,正在野外“谈恋爱”了,二代崽指日可待!

不知道咱们放归的江豚们,啥时候能也能给我们带来好消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