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七十四期(总第844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课标,新教材一直是网上讨论的热门话题。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新教材更成了众多家长老师关心的焦点,讨论这方面的短视频及相关文章,浏览量很大,很多人都在问,新教材有什么新变化,面对新教材该怎么办?

虽然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老师在各种场合的谈话中反复强调,“教材是修订版不是新教材”,但还是有很多人为此焦虑不已,总觉得既然是“新”的,那就得有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觉得不“更新”就跟不上节奏。

但于我而言,却一点儿都不会为此感到焦虑,甚至都在相当程度上,都已经懒得关注这个所谓的“新”。工作二十余年,有哪一年没有被“新”冲击过吗?课标都已经换了三版了,教材大大小小的改版或者修订也不知道多少次了。

各种各样的新名词层出不穷,什么核心素养啦,任务群啦,大单元啦,项目式学习啦……一个接一个地被抛出来。随着这些新名词的出现,“一批又一批”的名师,乘着课改的东风,弄潮儿向涛头立,集“编、导、演、服、化、道”于一身,红了。

有意思的是,稍加关注,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发现这“一批又一批”的名师,常常是同一批人,当“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流行时,他们就鼓吹“三维目标”;当“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流行时,他们就鼓吹“核心素养”;当“大概念、大情境、大单元”流行时,他们又鼓吹“大概念、大情境、大单元”,为此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上了一节又一节示范课。

一写文章,题目必定是“基于……”“在……背景下的……”,这省略号中必定是今天的课改热词。他们可不是“言必称希腊”,而是今天希腊流行就说希腊,明天罗马是热点就说罗马,后天哪怕塞浦路斯成热点了,他们也会“言必称塞浦路斯”。具体要说哪一个,全是凭观察风向,风往哪面吹,人就往哪面倒。

“整本书阅读”是热点时,就言必称整本书,仿佛一篇一篇地教学,就是落后,甚至就是反动。等到温主编发话说,整本书阅读过热需要降降温,马上有人跳出来写文章附和说整本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温主编发话说有问题之前,他们可都“整本书阅读”的吹鼓手,不但自己不会对整本书阅读有任何质疑,甚至也不允许别人有任何质疑,你只要一质疑,就会被扣上站位不高,目光短浅,眼界狭窄的帽子。

我呢,一个小小的普通一线老师,可跟不上这么多“新变化”,追不上这么多的新名词,只知道老老实实地教书:教语文就是教语文,哪来那么多新名词,再怎么教,你总得让学生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吧。有这些新名词造出来之前,那些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学生是怎么教出来的?难不成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二十多年前,我刚工作不久,就总结了一个“我的语文教学观”。

首先,语文教学应当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要认识到他(她)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学生成功的受益者,而学生未来的成功则应该源自于当时教师成功的教育;

其次,教师必须有“大语文”的观念,把语文当作“语言和文学”和“语言和文化”来讲授,而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

再次,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功能要通过"文学和文化"的讲授来实现,不能空喊口号,尤其不能为了思想性而忽视文学性;

最后,要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动力源,也就是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文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直到今天,我还坚定地践行着这个教学观,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避谈“大语文”了,因为“大语文”这个概念,已经被玩儿坏了,那些流行的所谓“大语文”,不是我理解认知中的“大语文”。

炒鸡蛋不叫炒鸡蛋,换个名叫“赛螃蟹”,仿佛一下子就高大上起来。然而,再“赛螃蟹”,也不过还是炒鸡蛋吧,绞尽脑汁造那么多的新词,有啥用呢?厨子想要做好菜,还得把刀工、火候、调味、食材等基本要素把握好,别整天想着玩儿花样。老师也应如是,把一些根本的东西弄明白最要紧,别跟风!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