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公元705年深冬洛阳上阳宫内一片肃穆,年过八旬的武则天卧病在床,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关键时刻这位叱咤风云的女皇做出了一个看似奇怪却意味深长的决定——她要求死后与已故的唐高宗李治合葬,葬地选在400多公里外的咸阳乾陵。
这个决定乍看之下似乎不合常理,武则天病逝于洛阳,按理说就地安葬最为方便,何况古代交通条件有限,将遗体运送如此远的距离无疑会带来诸多不便。
更重要的是乾陵作为唐高宗的陵墓早已封闭,重新开启有悖礼制,为何武则天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细究其中缘由我们不得不佩服武则天的远见卓识,这个决定不仅确保了她死后能够风光大葬,更巧妙地保护了自己的陵墓免受后人毁坏。
武则天掌权后,为巩固统治大肆清除异己,她重用酷吏对唐朝宗室和大臣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血腥清洗,许多忠臣良将死于非命,整个李唐宗室几乎被她杀戮殆尽,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巩固了她的统治,但也积累了大量的仇恨。
历史上不乏被推翻的统治者遭到掘墓鞭尸的例子,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曾在灭楚之后,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打其尸体三百下以报家仇,武则天深谙历史自然明白自己身后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
武则天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一石三鸟,通过与唐高宗合葬,她重新回归了唐朝皇后的身份,而非武周帝国的开国皇帝,这意味着她可以继续享受唐朝皇族的祭祀,避免了作为亡国之君可能遭受的悲惨命运。
与唐高宗合葬等于给自己的陵墓上了一道保险,即便有人想要对她的遗体进行报复,也不得不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要开武则天的棺,就必须先动唐高宗的陵,这个不孝的罪名无论是李唐子孙还是朝廷重臣,都不敢轻易背负。
通过这个决定武则天巧妙地化解了自己生前积累的政治恩怨,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身后世界,这种政治智慧不得不说是高明之极。
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武则天的这个决定虽然短期内起到了预期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挑战还是接踵而至。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如同一场飓风席卷中原,公元880年黄巢率领40万大军攻入长安,唐朝朝廷仓皇出逃,这个动荡的时期乾陵的安全再次受到威胁,为了筹集军饷黄巢打起了盗掘皇陵的主意。
古人常说"富可敌国",帝王陵墓中埋藏的财宝确实足以支撑一场战争,这种做法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曹操就曾设立"摸金校尉"一职,专门负责盗掘古墓,黄巢显然也打算效仿这一做法。
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盗墓行动在梁山展开了,40万大军如蚂蚁搬家般忙碌着,整整100天他们几乎将半座梁山都翻了个底朝天,墓道的入口却始终难觅踪影。
黄巢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下定决心就算把整座梁山挖空,也要找到乾陵的入口,就在墓道即将被挖开的紧要关头,天气突然发生了诡异的变化。
先是阴风阵阵,紧接着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众人心中顿时惊恐万分,早有传言说武则天死后化身为神灵,镇守梁山,这突如其来的异象不正是"姑婆显灵"的征兆吗?
恐慌迅速蔓延开来,士兵们纷纷丢下工具四散而逃,就连黄巢这样的枭雄,面对这种诡异的情况,也不得不半途而废,时至今日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当地人称为"黄巢沟",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黄巢之后还有不少人对乾陵虎视眈眈,五代时期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就曾多次组织人手盗挖乾陵,每次开挖时都会遭遇怪事:原本晴朗的天气突然变得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几次三番之后温韬也不得不知难而退。
即便到了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仍对乾陵的宝藏心存觊觎,他甚至动用了炸药和大炮,企图强行破开陵墓,无论他使出什么手段,乾陵始终岿然不动,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保护着它。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乾陵依然完好无损成为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唐代陵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武则天的这个决定不仅保护了自己的陵墓,也在无意中保护了唐高宗的陵寝,这或许正是历史的绝妙之处:当事人的一个决定,可能会产生远远超出预期的影响。
说到武则天的陵墓就不得不提及那座著名的"无字碑"。在乾陵有两块巨大的石碑并排而立。西边的属于唐高宗,上面刻满了颂扬其功绩的文字,东边的那块属于武则天却是一片空白。
这座高达八米的石碑上没有一个字,却早已名扬天下,有人说这是武则天想让后人评说她的功过,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石碑上其实已经刻满了预备刻字的方格,大约有3000个左右。
这座无字碑的存在引发了无数猜测和讨论,有人认为这是武则天留给后人的一道难题,让后世来评判她的功过,也有人说这是她谦逊的表现,不愿过分张扬自己的功绩,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唐皇室为了抹杀她的存在,故意将碑文抹去。
最有趣的解释来自民间传说,据说武则天临终前召集群臣,要他们为自己写碑文,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贸然动笔,这位女皇帝在位期间是非功过,谁敢妄加评论?
一个聪明的大臣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对武则天说:"陛下一生功绩盖世,三言两语难以概括。不如留一块空白的碑,让后人自己去评说。"武则天听后竟然欣然同意了。
无论哪种说法是真,这座无字碑都成为了武则天留给后世最大的谜题之一,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时代人们对武则天的看法,也成为人们探讨历史的一个窗口。
武则天选择与唐高宗合葬的决定,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政治智慧,这个决定不仅保护了她的陵墓,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她的评价。
试想如果武则天坚持以武周皇帝的身份下葬,她的陵墓很可能会在唐朝复辟后遭到破坏,选择与唐高宗合葬,则巧妙地将自己重新纳入了唐朝的历史叙事中。
这种做法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她与李唐皇室之间的矛盾,后世的唐朝皇帝即便对武则天有再多不满,也不得不在祭祀高宗时一并祭祀她,这无形中为武则天赢得了一定程度的历史地位。
武则天的这个决定体现了她对权力本质的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皇权往往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通过与唐高宗合葬,武则天巧妙地将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将自己塑造成唐朝正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篡位者。
这个决定反映了她对死后世界的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中死后的安宁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事情,通过与唐高宗合葬,武则天不仅确保了自己能够享受到皇家的祭祀,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归宿。
从这个角度来看武则天的决定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考量,也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她希望在死后能够得到安宁,这种愿望或许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这件事引发了我们对历史评价标准的思考,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则天的形象在历史上都是负面的,她被描述成一个残暴、好色、奢侈的女人,一个不择手段、残害忠良的篡位者。
近代以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她在位期间的政绩,比如科举制度的改革、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外关系的处理等。
有意思的是武则天选择与唐高宗合葬的决定,在某种程度上为这种重新评价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她没有将自己完全割裂于唐朝之外,而是选择回归唐朝的历史叙事中,这就为后人全面评价她的功过留下了空间。
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她大力发展农业,推行均田制,使得"黔首安业,户口蕃息",她的统治下唐朝的版图不断扩大,西域诸国纷纷来朝,吐蕃、突厥等强敌也被击退。
文化方面她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她重视科举,提拔人才,使得唐朝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她还支持佛教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佛教的繁荣。
她的统治也有明显的缺点,她重用酷吏,滥杀忠良,导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她还大兴土木,修建明堂和通天宫,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件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它告诉我们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评价历史时,需要用更全面、更辩证的眼光。
时至今日武则天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无论如何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的统治为盛唐奠定了基础,她的许多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