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10月,62岁的寇准病重将亡。临死前,他召来妻子宋氏,特意叮嘱她,要将自己的灵柩归葬于故乡。

然而,寇准死后不久,他的灵柩就被草草埋葬。

事实上,不是宋氏不愿意,而是寇准实在太穷了。从雷州到洛阳,寇准的遗产,早已支撑不起他的灵柩归乡。更何况,还要奔赴,远在西边的太原。

“穷”让宋氏背上了无尽的骂名,也让寇准失去了魂归梦乡的希望。对于看重落叶归乡的华夏人来说,这是莫大的痛苦。

那么,作为两宋时期最有名的“宰相”,寇准是怎么沦落到如今的地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寇准的才华,毋庸置疑。

在他八岁时,就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豪迈诗句。说他是神童,一点都不为过。

只是,北宋的“神童“着实不少。

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都是不可多得的少年英才。他们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时,转而奔向文学,留下了名传千古的书籍、文章。

可寇准却是个“另类”。

他向往政治,渴望着实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梦想。对于寇准来说,位及人臣、高官厚禄,才能匹配上他的才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04年,辽国萧太后率军南下攻宋,一路势如破竹,兵力直驱澶州北城,大宋京城开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宋朝朝廷上下对辽军产生了恐惧心理,纷纷进言宋真宗迁都避战。

眼看朝野上下人心散了,队伍没法带了,宋真宗内心也产生了退缩之意,收拾东西,跑路。

然而,寇准此时却跳了出来。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威胁、诱惑、哄着、骗着,说得宋真宗动摇了。

五日后,宋真宗在寇准的搀扶下,亲率禁军到达澶州。

当时,寇准力请宋真宗登北城门楼巡视,在守城士兵面前展示帝王风采。宋真宗怕得要死,根本不想去。可禁不住寇准软磨硬泡强推,抖抖霍霍地走上城门。

因为有了宋真宗这个吉祥物,宋兵士气大受鼓舞,高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辽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统领萧挞自恃勇武,率军在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一箭穿心。

萧太后闻讯痛哭,眼见宋军士气越来越高涨,己方并无胜算,因此提出与大宋议和。

宋真宗大喜过望,本以为自己要埋骨澶州,没想到结果竟然出乎意料,对方先怂了。

寇准力主再战,反对议和。可是无奈主和派太多,寇准反对无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判使臣曹利出发前,宋真宗指示: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契丹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答应。

寇准警告曹利: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和约赔款超过三十万,我就剁了你的脑袋。

曹利知道寇准的脾气,也怕了他不依不饶的执拗个性,最终按照寇准提出的上限与辽达成了协议。

宋真宗听到三十万这个数字,高兴地连称曹利办事给力,官升三级。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多年的敌对状态,并维持了之后的百年和平。

寇准的自信和坚持,让他成为“澶渊之盟”中那颗最闪亮的星。

可是,自信超过了限度,就演变为“自负”,“坚持”稍一不慎,就成了“执拗”。

寇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常常过犹不及,将自负和执拗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看人的眼光非常不准,只凭自己的喜恶,并不在乎才华和品行。

如果恰好入了他的法眼,就能感受到他如火一般的热情,否则就会受到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无情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寇准做枢密使的时候,十分看不上宰相王旦。

说来也奇怪,寇准和王旦曾是关系不错的好朋友,寇准的枢密使一职还是王旦举荐的。然而,他反感王旦并没有明确的原因,实在是让人费解。

寇准经常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却总是在宋真宗面前称赞他。

这种反差让宋真宗都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对王旦说:你总是夸赞寇准,可是他却总在我面前谈论你的缺点。

宋真宗是个喜欢挑拨离间,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八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