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薄饼界“孝心”担当!传承200年的大埔美食,“征服”了过路旅人的胃

一个似手帕包裹、卷成筒状的薄饼,看上去其貌不扬,闻之却浓香扑鼻,细细品尝,滑嫩爽口,其味鲜美,耐人寻味。这便是大埔县百侯镇家喻户晓的一道传统特色小吃——百侯薄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侯薄饼配料主要有豆芽、豆干、香菇肉碎酱等。

百侯薄饼,又称“锦囊藏宝”,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大埔县特有的风味小吃,数百年来代代相承,代表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它蕴含的孝道文化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清乾隆年间,大埔名闻遐迩的“一腹三翰林”之一杨缵绪,官至陕西、西安按察司按察使。

据地方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杨缵绪是个大孝子。有一年为给母亲祝寿,他专门从陕西带回了一位厨艺高超的糕饼师傅,做一些当时大埔县乃至整个南方都罕见的糕饼、点心,给母亲及族人品尝。

其中,师傅做的薄饼深得杨母欢心。为确保慈母能随时吃到薄饼,杨缵绪便让师傅留在家中,顺便也把做薄饼的手艺传授给家乡父老。自此,薄饼渐渐成为百侯家喻户晓的小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侯薄饼是大埔县的特有风味小吃。

沿着百侯圩镇行走,一路可见不少挂着“百侯薄饼”招牌的店铺。在一家名为“轩轩薄饼”的店里,食客排起了长队。

57岁的轩轩薄饼店主杨伟城开店已有10年,靠这薄饼,夫妻俩养活了一家人。“以前在广州闯荡,也是卖小吃,后面回来家里没事干,跟了一位老师傅学做薄饼,没想到生意还不错。”杨伟城介绍,高峰时期,他家一天能卖出500个薄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店主将面筋快速地涂擦在热气腾腾的铁镬上,制作饼皮。

“做薄饼是个体力活。”说话间,杨伟城用手抓起面团,重重地摔在木盆里,发出“嘭嘭嘭”的响声,“要用力打,反复进行百十次,这样做出的饼皮才有韧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如今百侯薄饼手艺被更多的人所得知、掌握。

在专用平底铁镬前,杨伟城的爱人抓起一团面筋,快速地涂擦在热气腾腾的铁镬上,不一会儿,一张皮薄如纸、透明晶亮的圆形饼皮便做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峰时期,杨伟城家一天能卖出500个薄饼。

接过制作好的饼皮,杨伟城将数张饼皮叠放在一块,添上豆芽、豆干、香菇肉碎酱等配料,快速地卷成条状,一个美味的百侯薄饼便制作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裹上配料,卷成条状,一个美味的百侯薄饼便制作好了。

拿起一个百侯薄饼送入嘴中,肉汁喷溅而出,馅料的香、脆、酥溢满口腔。

“十几年前来百侯玩的时候吃过一次,那味道,真是香。”只一口,廖萍便爱上了百侯薄饼。为了这口味道,廖萍时不时便专程从湖寮镇前来购买。“说实话,路费比这饼还贵,每次还得排半个钟,没办法,就是爱吃。”廖萍笑着说。

“面皮虽薄但有嚼劲,好吃。”潮州人卢增荣与朋友路过百侯镇,看到薄饼店,买下一份试吃,没想到这香脆味就“征服”了他的胃,并表示“下次来还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鲜出炉的百侯薄饼香气诱人。

近年来,大埔县政府不遗余力地打造大埔小吃的传统文化,也使百侯薄饼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如今百侯薄饼手艺也被更多的人所得知、掌握,已经作为大埔境内特有的风味小吃被载入新编的《大埔县志》,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评为“广东客家小吃”“中华名小吃”。

来源: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