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注意到这样一种奇异现象:有的人从未作恶,但他们的一生却充满了苦难。

国内传统文化中有因果报应之说,认为种下何种因,便会收获何种果。然而,针对我们所讨论的情况,这个理论似乎并不适用。

但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听听弘一大师的见解。

弘一大师,本名李叔同,他出身于一个相对优渥的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背景。26岁那年,他前往日本留学,并在归国后对我国的文化及艺术进步作出了显著的贡献,随后,他决定出家为僧,取法号为弘一。

他解释说,为何有人尽管没有犯下实质性的恶,却仍旧遭受命运的不幸?问题关键在于人的“念”。

有人可能虽未实施恶行,但已心怀恶念。弘一大师指出,人一旦产生了某种念头,宇宙便能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念一动,便能触动四方神灵,同时形成特定的能量场,这些能量场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影响,这便是问题的答案所在。

从现代视角来看,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弘一大师的言论略显抽象。

对于那些追求科学验证的现代人而言,所讲的念头、神灵、能量场、命运等都是无法直接观察或感知的事物,过于强调这些可能会缺乏说服力。

那么,弘一大师的见解是否有其合理之处呢?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弘一大师所谓的念头实际上指的是心理活动。人的思考和挂念,无法释怀的事物均可称为“念头”。

它源于心,反映了人的真实想法。而一个人的思维,常常能显露出其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

心理学家将价值观定义为个人对周遭人、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它是个性化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推动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当你见到朋友取得成功时,你是替他高兴还是会感到嫉妒呢?不同的价值观会引发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正是所谓的念头。

当某人心中出现负面思维时,其价值观通常也存在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许多人未曾行出具体的恶行,但带着这种价值观生活下去,这些观念终将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

回到前面的例子,当朋友成功时,通常人们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嫉妒,但这种感觉是有限度的。一些人可能会嫉妒,但他们会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向上的动力,而不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然而,对于一些自卑或心胸狭窄的人,情况正好相反,他们的嫉妒已超出正常范围。他们不会将这份嫉妒转化为推动自己进步的动力,相反,他们会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和理由。

他们不会主动改善自身,反倒产生了一种希望他人遭遇不幸的心态。尽管他们未曾行恶,但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引下,这些人的命运通常也不会有好转。这种负面的想法正是所谓的“因”,而不幸的命运则是其“果”。在这方面,因果律依然成立。

常言道,性格塑造命运。从心理学视角而言,这个说法颇有根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心理专家认为,个人的性格大多与成长环境紧密相关。个人的父母、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周围的同学和朋友都对个人性格有着重大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命运心理学观点认为,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命运会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不作恶,就能拥有一段顺遂的人生。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不准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某人心存不良之念,他的命运之轮便开始悄悄转动。因此,个人应当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之处。对此,弘一大师提供了他的见解。

他认为,真正的修行应从内心开始。当你期望他人过得好时,他人未必能如你所愿过得好,但你自己一定能过得更好。

当你希望他人不幸时,他人未必真的不幸,但可以确定的是,你自己一定不会幸福。因此,进行精神修行是必要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而真正的修行始于内心。

佛教教义指出,心念起伏,万事皆由心创造。善恶仅在一念之差,抛下恶念,即可立即觉悟。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发生变化时,他的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转变。

佛教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六祖慧能曾遇到两位僧人争论风和幡的动静。
一人认为幡动是因为风在吹,另一人则认为是幡本身在动。
面对他们的辩论,六祖慧能仅仅说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正是这句话,使慧能继承了五祖弘忍的法衣。

由此可见,个人所见的世界与其内心的状态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一个人内心满是负面思绪,即便他一生未做恶行,他的生活也会充满苦难。反之,如果一个人始终保持正面思考,总有一天,他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明亮未来。

人们常说,无人是完美的。在这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圣人,每个人都有缺点。

因此,人需要不断地修行,改善自身缺陷,促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生活中不应抱有侥幸心态,因为你的内心终将决定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