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的民主》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名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是托克维尔的成名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正是凭借这本书产生的广泛影响力,托克维尔以仅仅36岁的年龄就当选了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论美国的民主》对于美国的政治制度的精准介绍与分析,使得本书至今仍是政治学、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在展开本书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成熟背景。这部分在书的序言中有所交代。

托克维尔本人出身法国贵族,但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同情革命。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原先执政的波旁王朝被推翻,奥尔良王朝取得了法国的统治权。当时,托克维尔是在凡尔赛初审法庭任职。在效忠奥尔良王朝的问题上,他与自己的家庭产生了分歧。他与好友古斯达·福德·博盟商定,借着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的机会,向司法部请假,要求去美国考察新监狱制度。经过一番波折,在亲友的帮助下,他们的请求获得了批准。其实,考察监狱制度只是他们此次美国之行表面上的目的,而他们的真正目的是去考察美国民主制度的实际运行。

就这样,两位好友在1831年4月2日乘船离开法国,5月9号到达美国。在美国考察了九个多月,最终在1832年2月22号离美回国。经过几年的思考和整理,托克维尔先后在1835年和1840年分别出版了《论美国的民主》的上卷和下卷。他写这本书并不单纯地介绍美国的民主制度,而是希望通过美国与欧洲大陆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探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政治变革的对策与出路。

在这本书里,托克维尔基本上是把美国作为欧洲大陆政治变革的理想样板来描述和分析的。下面就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全书内容:第一,什么是美国的民主;第二,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的民主又有哪些弊端;第三,美国的民主为了防止一些弊端又有哪些制度上的补充。

了解这本书的背景后,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什么是美国的民主。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民主制度的起源。托克维尔在本书的开头就分析了塑造美国民主制度的三个深层原因。

第一是地理层面上的原因。美国的起源是英国人在北美建立的13个殖民地,这些最早的殖民地都在今天美国的最东部。这片地区位于阿勒格尼山脉和密西西比河之间,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非常适合人类居住。这一点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孕育至关重要。

出生在德国的学者卫特夫就曾提出过东方专制主义的理论,认为东方国家的水患频繁,是催生专制主义的重要因素。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国家地域广阔,各地总会爆发水灾,既然水灾频发,就必须有人组织治水,而治水的角色一般会由国家来承担。由于治水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巨大,就必然要求国家有比较强的统治能力和集权能力,这就为专制的出现提供了土壤。反观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于民主制度的孕育来说,确实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则是人口组成与分布上的原因。按照托克维尔的介绍,最先来到美国的移民在人口特征上极其相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清教徒,普遍受过初等教育,文盲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很少。而且大多数移民都是全家移民,有着扎根美国的决心,左邻右舍差距不大,民主制度倡导的人平等,大家天然容易接受。

第三就是国际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美国北边的加拿大地广人稀,南边的墨西哥又相对贫穷落后,这使得美国独立之后,周边没有任何与之匹敌的国家,这也确保了美国人可以从容地发展自己的民主制度,而不会受到外国的干预。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因素,要知道法国大革命就遭到欧洲君主国家的集体军事干预,最终是拿破仑被放逐,波旁王朝成功复辟。而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也曾经遭遇了欧洲各国的军事干预,险些功败垂成。可见,在一个强敌包围的环境之中,想要独立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是非常困难的。在这方面,美国又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我们来讲讲美国民主制度的具体内容。首先我们来谈谈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里讨论的美国的民主具体包括哪些层面的丰富内涵。本书界定的美国民主,其第一要义就是平等。刚才已经说了,最初到达美国的移民彼此之间在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拥有的财富等方面差距非常小。这样一种天然意义上的平等很容易促成倡导平等的政治制度。

除此之外,美国执行的是父亲去世之后平分遗产的制度。这种遗产处理的方式也使得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不容易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平等化进程。美国的这种平等观念,不只包括现实层面的平等,也包括想象意义上的平等。一位普通的平民跟一位州长之间可能在拥有的权利方面有差距,但在人格上却是完全平等的。平民不会对州长卑躬屈膝,州长也不会对平民以指气使。

时至今日,在美国贫富差距已经相当大的情况下,这种想象层面的平等仍然是深入人心的。大家所熟知的美国梦,其核心要义就是任何一个美国人,不管身处什么阶层,只要他刻苦努力、不懈奋斗,最终都能获得财富、权利和社会地位上的成功。相信很多人可能都看过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当这个男主角躺在地铁站的公共厕所里,住在教堂的收容所里,状况无比困窘之时,他也没有接受自己此生注定贫穷的想法,依然为自己和家庭努力,最终是带着自信的微笑回归到了主流人群中去。很显然,这种贯穿于美国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当中的美国梦,其本身就是美国源远流长的平等观念的产物。

反观当时欧洲的传统君主国家,从君主到贵族,从贵族到教士,从教士到普通平民之间的等级仍然是非常森严。新兴的资产阶级尽管拥有了丰富的财富,但却没有获得与财富相对应的权利和社会地位,这也就是资产阶级能够跟贫民们站到一起,意图发动革命的原因。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国民议会率先向国王发难的就是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第三等级,而走上街头武装起义的则是广大民众。革命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为了实现平等化。

第二,谈到民主就自然必须谈到选举。在美国,选举是无处不在,是人民主权的重要体现。选举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美国独立之前,各个殖民地尽管也有选举,但并非所有的公民都能够参加选举,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纳税额,才能具有选举权。在北方,纳税额很低,而在相对贵族化的南方则比较高。伴随着美国的独立,平分遗产的继承法实施,美国的民主选举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马里兰州为例,这个州本来由一些大地主建成的,却在美国第一个实现了普选,并在州政府全面采取了最民主的制度。到了托克维尔去美国考察的年代,全民选举和人民主权的理念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常识。

反观当时欧洲大陆的很多国家,仍然是奉行君权神授的传统制度,国王和教会牢牢控制着政治权利。法国在1789年大革命之后,尽管已经成立了议会,开始初步推行民主选举制度,但议会的权利和选举的范围跟美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民主的第三个方面的重要特色就是先有基层,再有上层社会的联邦制框架。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政治生活都是起源于上层社会,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阶层。而美国恰恰正好相反,其乡镇的建立先于县,县又先于州,州又先于联邦。早在1650年,今天美国东部的很多乡镇都已经完整建成。在每个乡镇之中,人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享受真正的积极的完全民主和共和的政治生活。正是一个个构建完整的乡镇,才组成了一个县,众多的县又联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殖民地,也就是后来的州。而最初的美国就是13个殖民地联合组成的一个国家,所谓美利坚合众国里的“合众”两个字就是这样的含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当你完整观察了美国一座乡镇的政治生活之后,你对美国的民主制度的运行就能理解了一大半。在乡镇当中,小事是交由全体居民选出的行政委员来处理,而大事都要召开居民大会才能决定。一个乡镇的行政职能由多达19个职能部门来承担,而这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大多是由本镇的居民来承担。他们的收入与工作量直接挂钩。美国这一个个乡镇的运作生态完美地体现了林肯总统所说的“民有、民智、民想”的三大原则。

既然美国的民主是如此之好,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国家,只要都全盘照搬这样的制度就能够实现繁荣和富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托克维尔在本书开头的绪论里就指出,美国式的民主绝不是民主制度实现的唯一形式,各个国家都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探索对自己来说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

那么,我们就进入第二个问题: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会存在哪些潜在的危险呢?托克维尔在本书上卷的第二部分对民主制主导的美国和贵族制主导的英国做了有趣的对比。

首先,美国民主制度导致立法时未必能得到最优结果。在美国,民主制的立法的确更具人性,更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但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那样,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英国的立法是由少数贵族主导的,由于贵族们普遍具备较高的文化层次和教育水平,他们主导的立法反而会更科学合理。这一点从英国公务员的素质普遍好于美国也可以看出。

第二,美国的选举制度可能带来多数人的暴政。由于所有的选举都奉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因此选举主导下的美国民主制度也不可能促进所有阶级的繁荣,而只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在这样的制度主导下,多数作为一个集团在美国近乎拥有无限权力。这种服从多数的民主制度有一个固有的缺点,那就是会带来立法和行政的不稳定,因为多数人民的意志往往也是瞬息万变的。与此同时,这种以多数人为势的民主制度也会造成对少数群体的伤害。托克维尔把多数人民主这种负面影响用“多数人暴政”来概括。

同性恋群体在美国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美国是同性恋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且第一个同性恋权益组织早在1924年就由亨利·戈勃成立了,但在多数化的民主机制下,同性恋者的权利保护却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直到两年前的2015年,同性之间的婚姻才在全美合法化。

基于前面两点,托克维尔告诫这本书的读者不要对美国的民主抱有过于美好的想象。用他的话来说,民主能给你平等和富足,但不能给国家力量,也不能赋予人高雅需求与独特品味。更为严重的是,第三点,美国的平等可能会反过来制造专制。由于美国的民主非常强调平等,普通美国人之间彼此的差距不大,拥有的资源也近乎相似。那么,在民主制度引入之后,人与人之间很容易陷入各忙各的、各自为是的状态之中。这样的状态用学术化一点的术语来说,就叫社会的个体化。

如果社会中的你我一个个分散独立,彼此之间没有太多联系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国家权力的空前强大。中国古代有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说一根筷子很容易就被折断,而多根筷子组合在一起,却没有任何人能将其折断。由此可见团结的重要性。而平等带来的社会的个体化就好比每一个普通人都像一根筷子一样孤零零地分散存在。在这样的态势下,个人在面对强大国家的时候显得孤立无援,缺乏组织和力量的个人再也没有办法阻止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的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欧洲的很多传统君主国如果贸然引进强调平等的美国式民主,有可能会造成君主专制权力的进一步扩大,而这样的平等要付出严重牺牲自由的代价。这当然不是托克维尔眼中的理想政治状态。

那么,如何应对上述提到的种种弊端呢?我们进入第三部分:美国的民主在制度上采用了哪些防范措施。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陪审制度。熟悉香港影视作品的朋友都会对香港法庭上的陪审团印象深刻,香港的陪审团制度跟美国的陪审制度一样,都是起源于他们的殖民母国英国。而在美国,这样的陪审制度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两年前,有一部叫做《12公民》的电影曾在国内院线上映,受到广泛关注。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1957年问世的美国经典电影《12怒汉》,而《12怒汉》简直就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关于美国陪审制度的影像化教材。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构成陪审团的12名成员来自美国的各个阶层,其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和认知水平各异。但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在决定案件审判结果时,他们的投票权都是完全一致的。托克维尔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因此在他看来,陪审制度绝不简单地只是美国司法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政治功能,是人民主权理念的具体体现。这项制度既让人民实施统治,又教会人民如何统治,实在是对于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贡献。

其次就是避免行政集权。为了规避美国产生一个空前强大的中央政府,进而威胁到普通民众的自由,美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分工上有着明确而完备的界定。中央政府只会处理少数重大而主要的事务,而其他的细节事务和各类事务则分别交由州、县和乡镇各级政府处理。用托克维尔的话来说,那就是美国只有政府集权,没有行政集权。中央政府尽管相对强大,但事权毕竟有限,而大量具体性的事务操作权力都分散在地方各级政府手中。中央政府从未管理任何细节事务,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有去管理所有细节事务的意愿。相当于是美国的联邦政府和州一级政府在很多细节事务上拥有话语权或自主权。

比如,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未经各州的同意,联邦不能随便改变州的疆界。联邦政府只有在州政府的请求下,才能前往该州平定内乱。而在不违反宪法的前提下,州政府也享有可以跟联邦政府各行其事的权利。正基于此,尽管多数人的专制在美国体现得比较明显,但这样的专制并没有扩大中央政府的事权。多数人近乎无限的权利依然可以控制在已有的范围内。因此,这种专制只会在少数主要事务上登峰造极,而在众多次要和日常的事务上,各级地方政府乃至普通民众仍然享有比较充分的自由与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联邦制度既让美国拥有了大国的力量,又让美国民众能够享有小国般的自由,这种相得益彰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利用结社传统构建制衡工具。我们在上面提到,社会的个体化会造成国家与个人力量之间的对比悬殊。那么,为了对抗这种悬殊,就需要在国家与个人之间构建一些制衡权力。这样的制衡权力在中国古代体现为广大乡绅阶层,由皇帝任命的官员,紧紧延伸到现及机构,而在县以下则主要依赖乡绅主导的自治。而在美国的政治语境下,这些次级政权就是报刊和社团。各式各样的社团的建立,能够把原本如一盘散沙的民众组织起来,聚集成一个又一个的力量中心。这使得国家再面对个人时,不再是面对一根孤零零的筷子,而是面对组成一团的筷子,这样成团的筷子也就不再那么容易被折断。

美国正是用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之中的结社传统来克服平等带来的个体化问题,并对抗国家专制。而报刊媒体的发达则与社团的兴盛繁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有了各种各样的社团,这些社团自然就会有发声和联系民众的需求,而报刊媒体正是这种联系民众、发声与传播自己理念与主张的最好载体。

比如,美国最为知名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读者群更多是中产和知识阶层,而《华尔街日报》的读者群则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上层的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体现到政治立场上,前者偏向左翼的自由派,后者则更偏向于右翼的保守派。这两大知名报纸各自汇聚起的读者群体,本身就是美国的两个教育背景、政治立场和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的民众共同体。

报刊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构建民众共同体和提供社团的发声联络渠道。他们同样可以称为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利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正是由于宪法层面对于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保障,美国的报刊媒体往往也被称为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这三大权利之外的第四种权利。

讲到这里,全书的内容介绍完毕了。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开头先介绍了托克维尔撰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以及美国形成其独特民主制度的深层次原因。然后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具体内涵:首先是托克维尔所界定的构成美国民主的主要要素,包括深入人心的平等观念、发达的选举制度以及先有基层、富有上层的联邦制度。然后,美国的民主制度可能引发的负面后果包括多数人暴政、立法和行政的不稳定性,以及平等引发的社会的个体化可能带来的国家力量的空前强大。最后介绍了美国为了规避上述弊端所做的特殊制度设计,包括陪审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事权上的严格分工,以及发达的报刊和结社制度。

时至今日,美国的民主制度仍然是全世界各国探求自己政治文明的重要参照物,而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里关于平等与自由、民主与专制、国家权力与个体独立等二元概念之间矛盾与关联的深刻阐述,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允许我用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里的一段原话作为此次分享的结尾:“现代的个国将不能在国内使身份不平等了,但是平等将导致奴役还是导致自由,导致文明还是导致野蛮,导致繁荣,还是导致贫困,这就全靠各国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