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统治的艺术》如果你生在明朝,该做怎样的生存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位好,我手里这本书叫《被统治的艺术》。就因为拿着这本书在椅子上转了一圈,我穿越了,这一年是1582年,万历十年。

那我穿越到哪儿了呢?还真得仔细找找。到时候得注意,现在可是明朝。你看,隔着渤海这块儿有两个大字,山东。这可不是山东省哈,在明朝根本就没有省这一说啊。省所代表的东西都由都部、岸三司来分管。在行政上,这块呢归布政司,布政司李民一般也就是这个区域的代词。所以这一片叫山东布政司,完整说是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布政司呢跟省的级别类似,往下边分呢就是府,还有州县。你比如说济南府、德州、恩县。在司法上呢,这块归按察司,按察司执法,比如说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这些事。不过呢,在明朝,这次存在感不高。在军事上都归都司管辖,都司点丁。如果说某个地方是军事重地,那就会单独做一个相应的规划。都司的权利大于布政司,所以就不成府和州县了,改称谓和锁两级。所以凡是叫魏或者叫锁的不用问啊,那也都是军事重地。

比如说山东的这个上面这部分,今天的辽宁地区哈。当然辽宁这个词呢当时也没有啊,这个地方叫辽东都司。辽宁呢是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的一个新名词。打开这么一张辽东都司的地图哈,大家从下往上看,你看这块今天的兴城那时候叫宁远卫,今天的塔山普叫宁远中左所。再往上,今天锦州那时候叫广宁中左屯卫,今天的北镇原来是广宁卫,然后海城啊那时候叫海州卫。再往上,辽阳那时候叫东宁卫,再往上在沈阳市,沈阳中卫啊,再往上你看蒲河所、艺术所、繁河所,然后到了铁岭卫,也就是今天的铁岭。

然后大家如果手里拿着这幅地图的话,你就会看到V和辅一样,在地图上标注都是两个空心圈。锁和周一样是一空一实,所以这个规模和地位大家应该有认识。

那么再回到这儿啊,铁岭卫,这就是我穿越的所在地。穿过了我才发现啊,电视上演的那些那都是骗人的。我劝大家以后啊,穿越这种活动也少参与,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逆袭的可能性,起码在明朝是这样。我的人生从出生就已经被决定了,我出生的家庭被叫做“户”。每个护理的成年男性啊,像我这样的叫“丁”。在明朝十户为一甲,110户为一里。这110户里边交税,交的最多的前十户是为李长,至少得死一个。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协调10年一轮的徭役,包括轮流啊,到衙门里边去当衙役,也就是什么呢,基层公务员家庭轮岗制。

再有,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配合10年一度的人口核准。核准什么东西呢?就这四种户籍。第一种最普遍的民户,我不是那种兽人啊,他们也是徭役和赋税的承担主体。我很忙,别烦我。第二种呢叫匠户,要是知锦呢,造房子,木工、瓦工啊,这种技术工作的从业者。第三呢叫造物啊,这不是做饭的人哈,明朝不缺厨子,这是智妍的人。跟今天一样,盐是由国家来管控的。最后就是军户,他负责向军队输送士兵。在明朝呢,也就是祖祖决定辈辈木匠的儿子还是木匠,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这就跟打游戏一样哈,我只有这四种职业可以选。

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就专门讽刺了这种刻板的户籍制度,谁呢?猪八戒。如何证明呢?因为猪八戒就是投错胎的产物。吴承恩正好呢是万历年间的人,不过很不幸啊,我是见不到他了。这辈子啊,因为1582年我刚来,他刚走。其实整本《西游记》呢,就是我在明朝生不如死的日子,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但是怕被抓起来,所以用隐喻、暗喻的批判现实主义神话啊,就这么一本书。

我呢就穿越到了一个军户的家庭。你别问我为啥不选别的啊,因为这本书就是讲的卫所当中的军户。我倒想这个一步到位哈,直接姓朱,但是作者不允许哎,我还是姓李。我家祖上啊,那是跟洪武大帝一起打天下的那一批人呢,都叫从征兵啊,立了点功。在南边呢当了个百户,到我太爷爷那辈啊出事了。他跟了朱允文啊,靖难之役被朱棣给打败了,后来呢投降。好在是保住了一条命,那他们这波投降的人都叫归附兵。

要说那就好好的,老老实实做人吧,还不到我爷爷这儿啊,又出事。上面跟各位说的那几个户啊都可以分家,唯独这军户啊他不能分家。也就是说,即使我家的这个家族,他庞大到有1000个人,那也只能是一个军户,因为朝廷必须要保证兵员到。我爷爷去卫所报道的时候呢,他在路上半道就跑了。人家跑就跑吧,还没跑了,让人逮回来了。幸亏那阵世道不太平,军队是非常的缺人,就把我爷爷押到铁岭这边来了。说好听点啊,这叫折发兵,其实就是充军发配。

其实当时啊,如果要是能活动活动,不至于发送那么远。但是祖上这点家底子早都败光了,我们呢就在铁岭算是安了家了。到我爹这辈哈,不好不坏啊,因为已经是个军户了嘛,所以我爹这就正常当兵,这叫躲吉兵。对于军户来说,我爹这样的人呢就叫郑军啊。这个郑军要是干不动了,卫所呢就会到我们家来再找一个男的顶上来,这叫沟军。你看这不就把我给勾走了吗?说的这事儿啊,我跟你说,我就来气。

我们家那哥四个,我大哥早年被勾到了威海卫,待了半年,他就跑了啊。有人说是战死的,也有人说上山当了土匪。二哥呢结婚是刚有孩子,我三哥倒插门进了老包家。我爹这就让我去,凭什么,对不对,我肯定是不服。

所以后来我爹采取了当时普遍的选拔方法,什么呢?抓阄。我穿越过来的,这个时候啊,正好就这个抓阄的场面,关键还是已经抓完了,你一点都不意外哈,我中了。后来我才知道抓这个阄的时候啊,你还可以把堂兄弟都算上,因为不光能折磨我们家一家,对不对。但现实呢,我家我爹他是单传,所以你说这事儿难不难受。

唉,总之在大明朝,我就在这个铁岭卫算是当了兵卒。我们这地方啊,最大的官叫指挥使啊,当然所有卫所的最大的官都叫这个东西啊。这个名词呢大家也不陌生,甄子丹演过这个指挥使,那个电影叫《锦衣卫》。不过我穿越在铁岭啊,想当锦衣卫呢基本是没什么机会了啊。在每个位里边,他的额定战斗人员有5600人,V下面呢包含五个千户所。那这个里边最高长官叫千户,铁岭市现在有个地方叫李千户,千户所呢下设百户所,最高长官呢就叫百户,百户所下边就是一个一个具体的军户。

说到我们这个铁岭卫哈,其实呢还真有点历史啊。这本书的119页有这样一个插图,上面呢描写了明朝末期卫所分布的这个热区图。至于热区呢,大家就能看到大概的一横一竖两条线,一条纵向的啊,一条是横向的。横向的这条线就是明长城的走向,东起辽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沿途有九个军事重镇,被称为九边军镇,分别是辽东镇、集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还有甘肃镇。

那么这条卫所所抵御的敌人是谁呢?哎,这我们来看这幅图,这是1582年大明朝周围的一个示例图。那大家都可以自己看吧。哎,这里边就有铁岭卫的事,明太祖实录第187卷有这样的原文:命户部资高丽王以铁岭北东西之地就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履职达达高丽人等辽东同志,铁岭之南就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官署将敬记政,各安其首,不得复有所侵略。

面对完朝鲜之后呢,就是日本啊,之前我们的那个壬辰之战坑还没填完呢。而壬辰之战正好是发生在万历年间,而且1582年张居正去世了。所以要是真打起仗来,我估计哈,要在明朝参与一把抗日战争,我也想看看丰臣秀吉到底长什么样啊,回来跟大家说一说。

而到了晚明的时候,北部边疆自然就只有一个大敌了,谁呢?努尔哈赤。除了明长城那条大的横线啊,东南沿海有倭寇,这就不用说了。其实呢,还有葡萄牙、西班牙的这个武装走私团伙。但是从战略意义和残酷程度上来看哈,东南沿海根本不需要那么密集的军队啊。戚继光他是在沿海打了倭寇,扬了名,然后在北方戍边的时候立了万,他保了15年北方无忧。

那为什么这一片土地的卫所还是这么多呢?我们来看另一张图哈,这条纵的线啊,其实就是京杭大运河。各位你再比照这个卫所分布看一下,我就不用多说什么了。这条河是大明朝唯一的大动脉,皇上要银子,皇上要粮食,皇上要木材,皇上要丝绸,皇上要打仗,皇上要跑路,都要仰仗着这条京杭大运河的生命线。

我这里有一张图片来自于黄仁宇老师的书,叫《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展示了这个税收的线路和分配。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大运河的参与。除了上面那些作用之外,卫所呢就是要守备地方。所以卫所的遍布在大明版图的各个角落,而且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从卫所出发呢,向上可以看懂整个明朝的国家动态,向下可以了解明朝百姓与政府的关系。而这本书他选择了向下看。这本书的书名呢叫《被统治的艺术》。这门艺术呢就是日常政治,一句话解释您就明白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明朝呢,这个政策就是朱元璋一心想要创立的祖宗之法,将维持国家运作的成本转嫁到属于社会最底阶层的百姓身上,依靠地方自发性去搞定一切事物。为了应对朝廷给他们施加的这种压力哈,同时还要在这个基础上为自身求得一些利益,大明朝的百姓是想出了各种各样诡异、猎奇甚至残酷的方法,看体制如何塑造,人又如何反过来为人所塑造,看百姓如何反客为主,操纵体制乃至扭曲体制。

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术语叫制度套利,这个利呢从哪来,各位传统社会给了一个谱系,也就是家族。明朝政府提供了一种算法,也就是所谓的祖宗之法。朝廷以为靠着谱系和算法,可以让这个社会自动运转,但是他们忘了,在生活当中有数不清的变量正在发生着。老百姓一手在算法当中研究获利的最高策略,一手在谱系中找到代价最低的服从。他们在两个相互重叠的硅管体制之间来回摇摆,置身于他们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体制之下。这是明朝风格的制度逃离,说白了挖朝廷墙角,钻大频率的空子,这就是老百姓干的事儿。

但是这其中的原因是何其复杂,作为穿越过来的,我可算是灵桥。这里边最不干净的事儿,就有高君这一个,从官府的角度勾不勾,勾谁怎么勾,往哪勾,这都是银子的智回答。你拿点碎银子给你勾到离家三四百里的地方,你比你二叔家多掏点儿,勾你哥不勾你。你把钱如果给到位,你爷爷在兵册里边儿能活到清军入关。但是这些啊,仅限于不打仗的时候,一旦打了仗,一个军户家勾两个勾三个,这太常见了。

还有的官府干脆把家庭编到一起,篡改他们的户籍族谱。另一种常见的手段呢,就是把同性的家庭强行并入到一个军户里,就为了完成这个郑军的指标。更有甚者被家里边如果要是没有男丁,就强行勾家族女性去嫁到那个夫家啊,勾那边的男的去驻军,人家说话还好听呢,曰“女婿居”。那从老百姓的角度啊,这花活那就更多。有的那个无赖看你家有钱去消官府去举报,说你家是军户,没正军八个字,若君家也合得酒不,到时候查吧,一查你不得出点血吗?是不是还有家里边如果有势力的话,干脆就花钱买个男的,家谱一改,直接送到卫所去了。

我听说有那么一家哈,家里抓了一个要饭的,送到卫所没两年呢,自己家里钱败光了,派人去找当年那个要饭的,结果人家在卫所那边混得不错,这家人就讹上他们了,说你不给钱,我就向官府告发,咱们鱼死网破人。这事儿太多太多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军户保证有人在郑军,郑军可以周期性的给军户提供这样的证据。这种两边的互动就成了重中之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军户家族留下了很多相对详细、完整的家谱和家书,然后这些东西呢又通过他们的后代们集体的保存完善,然后可以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些东西就是本书的作者宋怡明田野调查的目标。

作者呢在江南地区的农村,掌握了大量的这样一手的材料,然后这本书里所有的内容都是在这些微观史料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而谁又能想到当年的这种无奈之举,造就了我们中国人认祖归宗的一个传统,以及对血族亲缘的渴望和彼此之间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啊。在我们国家的南方,尤其是很明显,要不然各位那么多华侨侨商的投资都哪来的。

关于卫所制的影响呢,后边我们会详细的说,我穿越过来,这个军户还算比较本分的啊,主要是我们家人少,但也没那么多事。但是当兵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个好事,自从我当了兵,每年回家我都能拿点钱啊,这钱呢是我二哥三哥一起凑给我的,兵不能白当啊,对不对,他们得补偿我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损失。但我们家人少哈,家里人多,我就按人头拿,隔壁王二小那家一年能拿四两银子,每年回家,我们这些当兵的拿钱啊,家族里那些人呢面对官府也有的一说,这两边啊大家都挺开心的。

说到钱哈,我穿越了才知道电视里边那东西都瞎拍。福建农业平均产量每亩两弹,平均耕地面积20亩,成年人一年能吃掉三袋大米,店租呢是40%。长乐林氏族谱里边有这样的记载哈,自将奉于银,买得均田14亩纳凉外,更有租银421钱,准备通家津贴,军装盘缠14亩41钱银子,对吧,一比十钱和银是一比十,40%的租金,每亩地三钱,姜每亩地的实际产值7.5钱,加一亩地两袋,一袋50kg,2019年12月5号,大米均价一公斤六块512,按照现在的物价大概就是八百九百块钱。

各位你看那些古装剧里边点几个菜,点一壶酒,然后一结账,哗啦啦往桌上扔了个碎银子,你看那大小最少2000,你当古代满地都是米其林餐厅呢,对吧?当然除了有钱啊,其实还有一个更美的事,就是我终于可以娶媳妇儿。在卫所制当中,军鱼是指没有去当兵的普通军户家庭成员,你说我那二哥三哥那都是军鱼,对吧?一军舰是指陪同郑军来到驻地的家庭成员。

明太祖朱元璋有云,凡君父夫亡无一者皆送还乡,其欲改嫁衣,亲者听于世。愿谁也不傻是吧?有那么好的机会去京城,谁不去啊?然后那些军官的家属邻居随从邻居二大爷,乌泱乌泱,全干京城里边去了,那就跟拆迁的时候合并户口似的。你们皇上当时就不乐意了,何遣其叔叔还乡,唯留其父母妻子与京师。

但是即便如此,安置军舰还是利大于弊。首先他能减少逃兵,再有呢就是方便沟军,不然还要派人去你的郑军原籍去要人。所以从宣德年间开始,干脆就是勾军的人,他要是没娶媳妇儿,规定家人要给他娶完媳妇儿,然后再娶,带着媳妇儿一起到这个驻地去报道。同时呢,也说明一个事情哈,就一般军户确实是不太好娶媳妇儿,除了战争的风险之外,万一这夫家要是再没有男的了,可就要勾婆家的男的了,对吧?这个损失太大了,就因为这个我那三哥才倒插门,丢人了啊,丢人了。

各位你们觉得我进了卫所之后应该干点啥啊?是不是像军训一样好好诶?诶,错错错,你们都想不到我在军所都干啥啊,我天天种地。明代军队的士兵,大多数其实根本不是真正的士兵,而是务农之人。一般而言,在边地屯军数量占总兵力的70%,腹地是80%。我们这卫所里啊,这帮兄弟的生活来源,除了家里人给的这个人头钱,就是靠种地自己养活自己。你说军饷啊,我穿越这么长时间,我是没听过这个相,不但没有军饷啊,我们打出来的粮食还得上交朝廷,这叫正粮。

然后朝廷会把这部分粮食按比例退给卫所,这就是我们所谓军粮的来源。我就不多说了是吧,你们也能猜出来这个军粮到底是啥成色。然后我们还得交一部分给卫所,这叫余粮。后来呢,我们那边的千户也学聪明了哈,因为这个地哈,他都是接着的,挨着的,对吧?他就跟旁边那个明户去商量说什么呢?官府徭役重的时候,你就说你种的这是军田,到我们这边正量指标高的时候,我们就说这是你们家的,明天你看咱们两边旱涝保收。

这土地哈,一直就是明朝老百姓制度套利的主舞台。军户根据土地价值的上升或下降,做出相应的反应,涨价时向官府主张自己军户的身份,从而夺得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民户利用均田和私田登记时候的信息差,来做土地流转,占领军田或者交换。

对于这个屯田制呢,顾炎武先生有一句话评的很准确啊,或有田无菌,或有君无田。那对于本书的重点,那些沿海区域的卫所,除了在土地上制度套利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天然资源,那就是海洋。而在那里发生的制度套利,其实与犯罪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哈,从明代开始呢,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什么封建思想、小农经济啊,有如下三个理由。最重要的朝廷不希望有舶来品和大宗的贸易来刺激老百姓的欲望,造成人员的流动和流失,非常重要的。海洋是开放的,开放就意味着有选择,背叛发生的土壤。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朱元璋当年被陈友谅在水里边打败过啊,所以朱元璋很讨厌水。

就是这么严格的限制啊,该出事还是出事儿。这本书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嘉靖8年,也就是1529年,浙江磐石卫的士兵集体脱离自己的岗位,数百名士兵挟持了当地衙门的主部,要求拿回他们被拖欠数月的军饷。当地方政府无奈只能承诺动用官银去补发众官兵,这才散去。军队哗变,可是非同小可,这事就捅到了京城。

这位中年不上朝,喝经血敲磬的皇上是勃然大怒,下旨严明朝办这一查不要紧事儿。大磐石卫指挥使伙同手下军官,勾结倭寇与走私犯,化妆成浪人,劫掠地方百姓,非法倒卖进口小商品。这下废了,脑袋全部被穿了个糖葫芦。

这种行为呢在之前的人生战争中,也有相关的史料去支持各位。为什么嘉靖帝这么震怒呢?因为沿海地区的卫所非常特殊,他不需要面对特别凶险的外族人,因为有戚家军那种特别行动队,在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然后他们真正的职责是要打击非法贸易,然后这帮人居然整卫所的监守自盗,这放在谁身上,谁都生气。

但是当一个握有实权的机构,如果如此近距离地面对真金白银的时候,当那种几千两几万两化作痒痒,挠在你身上,或温柔或清澈的时候,制度政治就被日常政治腐败了。这些权利机构套得力代价是血淋淋的生命。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东南沿海百姓的灾难,当卫所的官兵正在整箱整箱的搬货的时候,沿海的村庄响起了血液烧干的噼啪声,整村整村的被屠杀和强奸。

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哈,这个很悲惨。有一个村庄呢,他们到现在也不养狗,因为当年劫匪到来的时候,狗叫暴露了祖先的藏身之处,引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同时可以有效治理沿海骚乱的功臣,却被既得利益集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比如说朱安被诬陷降职之后,他是悲愤自尽。

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个令人难过的数据哈,被称为外国匪徒的人当中,外国人真正的占比不超过1/10,2/10来自琉球,超过半数来自漳州府、泉州府、福州府。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大量的明朝子民顶着倭寇的帽子,做着走私的买卖,而最后对倭寇问题解决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戚继光的枪杆子,而是官方自发的通商许可证。

造成这种讽刺局面的依然是明朝的卫所制度。郑军前来的人会在此地安家落户啊,官兵们除了数位任务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处理家庭生活的压力。一物质证据即为本户之家庭收入的最大来源,军饷能够养活一家,他能够养活一大家吗?前面已经跟大家介绍了对吧,那是什么情况?随军军舰,他们除了务农和出海之外,没有别的劳动技能。

况且军田早就已经被不知道多个行政系统当中的官员给瓜分了。所以军眷们在地面上,必然只能从事一些低级的体力工作。这时候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选择?你不选择你的家里人会逼你做出选择。

所以这回知道为什么权利的游戏里边,守夜人要发誓此生不娶,不建立家庭。在这块呢书里还记载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哈,有一个千户,他叫蒋济时,祖上是太祖朱元璋的老乡,他自己呢也是俞大猷的法兄弟。有一天他出海巡逻,缴获了满载瓷器的走私船,两艘行至呼吁飞船随即展开战斗,官军呢把瓷器砸向对面的飞船,满地的碎片啊,这匪徒是无法站立,一直砸到飞船承受不住重量都要沉了,这才生擒匪首。

两艘这个走私船,剩下的瓷器分给了一众官兵。大家知道这个事件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吗?一个千户何以如此娴熟而又自然地处理赃物,利用赃物呢,最主要的这段故事是记载在他们家家谱当中。

所以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兵们普遍的一个态度,他们觉得那个东西是商品,而不是赃物。在综合之前屯田制大家对君婷和思田的态度,我们可以一起来考虑一下,书里面这句原话:明代国家既是一个摄取机构,也是一个授权机构,它唯独不是一个组织机构。他不会直接跟老百姓产生这种互动,朝廷和百姓的关系就像天气预报和人人可能会听天气预报的,但天气预报不可能听人的天气预报。如果一次不准,我可能会淋雨,经常不准的话,我就养成带伞出门的习惯。

也就是说,老百姓只会思考跟他们生活有关系的对策,而不会去考虑这个朝廷各种行为的对与错。无论你预报什么准与不准,我提高自己的抗放点能力就是了。而为此,朝廷忽略了的组织工作,将会由老百姓自己来完成。

所以接下来要跟大家说一说这本书里的重点理论部分。卫所制下的解释与再遇,解郁呢就是卫所制带给每一个军户家族的影响,无论是去郑军还是被勾军,那必然有人要脱离这个军户的家族,去到大概250km开外的这个异乡去服役。朝廷当年的实行这个措施,他主要目的其实也是为了降低卫所的管理成本,然后提高军队的执行力,因为你毅力嘛。

但同时因为要保证这个国军的顺利,朝廷又允许和鼓励郑军在驻地建立家庭。那么对于每一个政军来说,他们就面临着两种在于再次的在地域的域,一是重建和原有家族的联系,二是在驻地顺利地安家落户。前者呢不是很难,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一些,因为郑钧本来就负担了家族当中的责任啊,借用一对这个无非老师曾经提出的概念,郑钧在军户家族当中积累了大量的道德资本。

所以在两边的权利游戏过程中,郑钧是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之军户家族非常渴望,有健康良好的证据来证明他们自己已经履行了这种服役的职责,所以通常在军户家族当中,郑军一职的地位还是很高的。道德境界和经济利益同时发挥了作用,保证了两边联系的持续。

就这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他鼓励了相隔千里的宗亲长期的保持联系,几百年之后,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家庭,也在设法保持与家乡父老的团结。明代军队政策带来了家庭行为模式的另一个传统,这点比较好理解。

我们着重要说的是第二个,郑钧军户在驻地的再遇化。在早期的这个在于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啊,因为当地居民肯定不会欢迎这些初来乍到的军团和他们的家属,他们肯定会认为这些军人和军舰将会和自己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有这么一个本地的家族就告状说,冰酒也处见横习乱掠民财毁民事官不能进,最后这个家族居然组织了一支民兵队伍来武装的抵抗当地的卫所驻军。

在这种情况下,卫所发展出了两套对策啊。第一种呢就是办学校,民户、匠户到货军户,这其中的军户是免徭役的,所以这些军户在本地,本身就是一个有特权的阶层。那如何让这种特权的不平衡感消失呢?就是通过办学校,给当地人同样的机会去成为举人。军户免徭役,而举人除了免徭役,还免军役,那这个政策所减轻的家庭负担可不是01:30点,要不然怎么有那么多人拼命的去考呢,对吧?说高考改变命运,你起码得4年熬到毕业,中举改变命运就从此刻开始。

而想要中举,你就得入学。所有的政军,且在卫所落地成家的军户,也同样面临着子女的教育问题,跟大城市一样啊,当年你想上学也得回原籍。后来呢,这种制度呢被调整,卫所当中设立了学校,叫未学,军户和本地民户都可以念。朝廷也给了考生名额的配给啊,这个配给可不是一般的配给哈,这是共生的名额,共生就是直接进入这个国子监学习的机会。

说白了就是保送清华北大附中,那这个名额你要不要对吧?你没你不要的话,可以转嫁给你的原籍家族。所以这无形当中,又增进了郑钧与原籍家族的联系。而且未学制度本身,他也不单单只是影响个别考生的命运那么简单,这就是一个地方性的教育机构啊。那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即使不走科举这条路,他也会成为当地的精英,因为他们识文断字,是知书达理。

那各位想一想,为什么朝廷要给魏学提供这么好的条件呢?因为朝廷要保证社会当中的精英阶层跟国家时时刻刻是站在一起的。你们以为古人对八股文就那么感兴趣吗?就那么无聊的东西,一年一年来来回回的念来念去,学来学去。这是在培养天然的一种认同感,然后通过一种行为,层层的科举去不断地强化这种认同感。

如果有一天你中了举人,你会得到难得的朝廷和你之间这种互动,你会得到官方的特权身份感,甚至宣传。那这样无论你将来是做官还是做一个乡绅,你起码比没经历过这种互动的人懂规矩,知进退,更能维护朝廷在地方的利益。

而当卫所像这样一种社区一样,通过有机发展之后,那再遇化的完成会让这个卫所欲化,也就是产生独立性。这个过程呢就有一个有趣的副产品产生,就是方言。很多地方隔得一点都不远哈,但是话完全听不懂,感兴趣的,您把两个这样的地区的历史往明朝去倒一倒,必定是两个不同的卫所。

这种独特的方言被称之为君化,与周围社群的用语大相径庭。对精英阶层啊有这个味学保证,那对普通老百姓呢,朝廷想到了另一种快速获得认同感的方式,就是修庙仪式。正是不同群体建立彼此关系的另一个主要手段。

修庙分为这么几种情况。首先呢,外来的军户作为一个健康的劳动力,他们可以直接地参与到本地这个庙的修缮和活动当中。第二,明朝军中有推崇关公的传统,所以没有关帝庙的卫所,必在其驻地修关帝庙。第三,郑钧有可能会将原始的信仰带到驻地,那这个时候他们会做两件事,就是修庙和分香。啥叫分享呢?就比如我们老家信的是苏格拉底,那在庙里你肯定得给他老人家烧香嘛,对吧?如果我远离家乡,想在另一个地方修一个小庙,继续供奉苏格拉底,那我必须得在这个旗舰店的香炉里边,带回一份香灰,放回到这个新的小庙里的香炉里,而这个才算授权成功。

那这个时候你想一想,万一这个新来的神仙他确实离谱,本地人和卫所军户之间的界体,一点儿一点儿一点儿就没有。刚才我们提到了三种哈,一个叫本土信仰,一个叫外来信仰,一个叫军方信仰。那么最后第四就是官方信仰。明朝呢官方要求每一个地方都要修建城隍庙啊,这个城隍呢,城市城墙,皇室护城河,地方官是这个城市的阳性主管,城隍爷是阴性的守护神。

城隍爷是谁啊?不一定啊,这个身份是不是人,他都不一定。杭州的城隍是谁呢?文天祥,广州的城隍爷是海瑞,北京的城隍爷杨继盛啊,当年弹劾严嵩的那位猛士啊。上海的城隍是霍光,霍去病的弟弟,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五虎的城隍周瑜,济南的城隍是铁贤啊,这是不投降驻地,然后被油锅炸死的那位。

而在卫所当中的城隍爷,就很有可能是之前的指挥使。如果他安了一方水土,就会为封神,受后人敬仰。庙宇、学校、宗族,这些非正式的机构在明朝充当老百姓和国家代理人之间的调解者,他们玩儿的就是这种被统治的艺术。

大家可以把这本书当成历史小说啊,因为它由故事组成,每一章下面都是一句那种古代小说的章节回目。比方说乱海将倭寇混真假贩,走私官匪小黑白。你也可以把它当做社会学的读物来讲,因为这是一种微观的社会学。你也可以看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考据书,而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作者的一个立场,他会在一些积极的资料当中做一些消极的考量,而在消极的资料中做一些积极的猜测啊,这个方式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而不是阅读的状态。

他给了我大量对照现实,对照其他材料的一个空间。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思考啊,就慢慢的浮上,我想在最后分享给各位。在历史上,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有很多很多个政权,我们不说他是封建的,是奴隶的,还是殖民地、半殖民的,我们统一叫他们历史国家。

那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政权的需要与个人的生存之间处于一种拉扯的状态。如果你拒绝制度套利,你就有可能名垂青史。那句话怎么说的,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吧?后来形成了民族国家,那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共同体以民族的方式得到了个人的认同感,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那这里边儿如果你还想做制度套利,那你就是民族的败类。进入了现代国家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政权的意愿与个人的意愿相契合,比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府的更多的开放和个人的更多参与,制度能套出的力已经越来越少了。

那当我再往后想,如果有一天,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到那个时候,你说制度套利,或者我们说这种被统治的艺术会不会就消失了?如果下一次我能穿越到未来,我想大概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