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叫做《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很牛,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写的是基于阿德勒的理论。阿德勒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在心理学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此外,他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他的理论也影响了很多现在心理咨询的流派,比如认知流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自我决定理论。所以,你千万不要把这本书当成鸡汤来看,虽然它的名字看上去像鸡汤,但其实,你应该把它当成一本实用的心理学作品。

回到这本书上,这本书是以对话体形式写的,写的是一个哲人和一个青年的争论。他们争论的起点是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简单吗?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但我觉得人生不简单,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生真是太难了。但是阿德勒这样说,他说世界极其简单,人可以随时获得幸福,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把世界看复杂了。

我们再好好来看一下他这两句话。我把这句话提炼出了两点:第一个,世界的本质是简单的;第二个,如果世界简单的话,那么把它变复杂的就是我们的观念。

为了阐述这样的一个观点,作者举了一个井水的例子。大家应该知道,井水的温度是恒定在18度的。但是你夏天去摸井水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凉爽;而冬天去摸井水的时候,你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温暖。所以你看,井水一直没有变,但你的感受在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类比,意思就是说,世界其实没有变,变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因此,当你想要去变幸福的时候,你就要努力去看到那个简单的世界。为了看到那个简单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改变自己难吗?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能改吗?其实阿德勒的观点就是不难,能改是一个非常肯定的回答。可能我说出我们能改变自己这种观点的时候,很多人会反对我,因为目前大众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叫做决定论。决定论的核心是说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是由过去决定的。比如说有一些关于基因的说法,认为我们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基因造成的,还有一些原生家庭论强调的是,现在的你是由你的原生家庭和你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塑造的。但不管怎么说,你会发现这些东西都属于过去,我们没法改变,对不对?但是阿德勒不支持决定论。因为当你着眼于不能改变的过去的时候,你就没有可操作的空间了。既然过去的事情都无法改变,那么探讨它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他提出了目的论。什么是目的论?也就是说我们的现在都是我们自己的创造,幸福也好,不幸也罢,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这句话,我要再读一遍,大家要好好体会一下:我们的现在都是我们自己的创造,你幸福也好,你不幸也罢,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这特别有点像我们中文当中所说的自作自受。报应就是有点那种感觉。所以说,球是你自己选的,悲剧是你自己选的。如果你内向自卑,也是你自己选的。因为这些选择对你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你贫穷的话,你发现你就不用去拼搏了;如果你表现得自己很悲哀很悲剧的话,一定会有人来同情你、关注你;如果你表现得非常内向、非常自卑,就可以为自己的失败找出诸多借口,也不用努力了。所以说,我们口中的不幸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一方面确实让你感觉不满,但另一方面,它一定是满足了你某一方面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天天抱怨,但不去做出改变。抱怨多简单,你动动嘴就行了,但改变是有风险的,是有代价的。因此,为了更安全,有些人选择了抱怨,而不是去做出实际的行动,这就是目的论的逻辑。

我们再举一个目的论的例子。你会发现,其实情绪也是一种选择。有些家长举个例子,孩子做错事了,他特别生气,然后一顿乱吼。但是吼着吼着,突然电话来了,一听是孩子班主任,马上就变脸了:“哎,夏老师,您好,您说,您说。”我们发现,这个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是愤怒,但在班主任面前却马上转化为了和善。可以看出,情绪是可以选择的。这个家长选择愤怒是为了震慑孩子,这就说明愤怒能给他带来好处。

根据这两个例子,我们就会发现,目的论其实是一种很积极的论调。既然我们的情绪也好,我们的生活现状也好,都是你的选择的话,那么你的人生还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你要做的就是重新调整你的目的,去选择另外一种人生。如果你自卑内向的话,你要问自己,自卑内向带给你什么好处?然后去找到你那个合心的目的之后,再去改变它。当你的目的变了之后,你的人生也变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选择我们的人生,或者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呢?说得直白一些,就是选择烦恼越少的人生。但在探讨如何去减少我们的烦恼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我们的烦恼都是从哪里来的。在阿德勒的理论当中,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人际关系。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你会发现这八苦永远离不开人际关系。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或许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了。你该生的时候就生,该老的时候就老,该病的时候就病,该死的时候就死,对不对?你就不会在意那些事件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的话,那就更谈不上爱别人、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了,都没有人,你还什么爱别离、怨长久呀?所以阿德勒说,我们所有的一切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

那么,你到底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东西让我们烦恼呢?阿德勒给出了几个关键词。首先第一个,就是一个人的自卑感会让他烦恼。这很好理解,比如有人长得丑,他会烦恼;有人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也烦恼;有人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他也烦恼。这种自卑感带来的烦恼是很容易理解的。第二个就是竞争,竞争意识也会让我们烦恼。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去证明自己,总想着表现得比别人优越,总是想赢的话,这种竞争意识就会招致不幸。因为就算你赢了,就算你是一个胜利者,你也安心不了,你要一直特别小心避免成为那个失败者。所以一旦产生了竞争意识,你就会不由得把周围的人当成敌人,就会不由得和别人产生争斗、权力争斗。

综上所述,我们主要的两方面人际关系当中的自卑感还有人际关系当中的竞争给我们带来了烦恼。那么下一步,我们就要探讨解决方案了。如果我们能够减弱自卑感还有竞争对我们带来的影响,那么烦恼是不是就会减少了?那么在解决方案当中,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卑的问题。阿德勒是第一个提出自卑感这个词的人,所以每次谈到自卑,阿德勒的观念都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他提出的自卑感,最开始代表的意思就是劣质感,什么是劣质?就是价值更少。

所以当一个人自卑的时候,他一定是觉得自己的价值不如别人。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在判断价值的时候,一定是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的。一块钱和一百块钱,本质上都是纸片,成本应该也没什么太大差别,但你放在社会上,一百块钱就要比一块钱价值多得多。再比如,如果在以唐代以胖为美的情况下,可能苗条瘦弱就会引发某些人的自卑和烦恼,但你跑到现代,肥胖又会变成自卑和烦恼。所以你会发现,自卑感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解释,但它代表的不是事实。

所以当你想要摆脱自卑感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要盲目去评价,同时不要盲目去寻求别人的认可。因为你去寻求别人的认可,就是在满足别人的评价,就是在满足别人的期待。但当你停下来去追求别人的认可,不再去满足别人的期待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的价值感才能被你保存下来,才能不会被贬低。为什么呢?因为你会发现,别人的认可、别人的期待永远是没有办法满足的。当你是百里倒数的时候,你爸妈希望你成为百里正数第一;当你到了百里正数第一的时候,你爸妈又想让你成为全校第一;当你成为全校第一的时候,你爸妈又想让你考哈佛、北大、清华。你会发现,所有别人的期待永远都是没有办法被满足的。如果你想去满足别人,你就注定会失败。一旦你失败,你的自我价值感一定会降低。所以你只要想保证你的价值感,就一定不要去寻求别人的认可,也不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但是很多人又会提出异议,我们是社会人,我们需要不断地与人互动,我没有办法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德勒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这个概念特别重要。什么是课题分离?就是你要学会分清楚这件事情是谁的课题。我们不能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同样,也不要让别人来干涉你的课题。

举个例子,你的父母因为你想要当一名厨师而愤怒。这就你要分清楚,做不做厨师,这是你的问题,他们没有权利去干涉。同样,在面对你做厨师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他们的课题,你也干涉不了。他们生气也好,悲伤也罢,就是大哭大闹也好,你知道,这是他们的选择。这不是你的课题,你也干涉不了,这就叫课题分离。

通过课题分离,人和人之间能够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这个距离就能促成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就像看书一样,你看的太近了,什么都看不见;看的太远了,也看不清。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要保持距离的。

我也知道,当你在贯彻课题分离的观点的时候,你一定会面对很多负面的评价。回到刚才工作的厨子的例子,比如说你爸妈因为你要当一名厨师而要死要活的。你在那里面不动如山地说:“你们想哭就哭吧,选什么工作都是我的事,你们管不了。”你们想哭、想闹、想上吊,我也管不了。你们爱干嘛干嘛吧。说出这种话,你确实是贯彻了课题分离,但你也一定会招来像冷血、无情、不孝这样的骂名。

但是阿德勒说,如果你不付出被人讨厌的代价,你是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你也没法去获得自己的自由。换言之,如果你想要自由,就一定要被别人讨厌。这就是这本书的一个书名来源,叫做《被讨厌的勇气》。但是如果你要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即便你冒着被讨厌的风险,你也要去做。同时,我要提醒你,如果别人讨厌你、骂你,这是别人的课题。他对你怎么评价,这是他的事情,你管得到吗?你管不了,你没法管,但你能做的只是做你能做的事情,然后后面的事情该怎么发生就怎么发生就好了。

在此,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说了,人际关系的烦恼一方面来自于自卑感。如果你想消除自卑感,就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感。怎么寻求自己的价值呢?就是停止满足别人的期待,停止追寻别人的认可。当你能够不去满足别人的时候,你才能满足自己。这个过程一定有冲突,阿德勒给的解决方案叫做课题分离。所以当你做到以上几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人际关系当中就能自由了。

比如说我们以谈恋爱这件事情为例,假如你喜欢一个异性,特别特别喜欢,但你一定要记住,不要想办法去取悦他。你就做你自己就好了,但你要清楚,你做你自己的时候,你要有这个觉悟:对方喜欢还是不喜欢,那是他的事情。你管得了吗?管不了。那人家不理你了,人家就说怎么着,你能管了吗?没法管。你能做的是什么呢?你能做的只是做你该做的事情,继续去喜欢,或者说是移情别恋都行。结果如何,你没法掌控,你也控制不了。你会发现,这就产生了人际的自由,你就不用在那边一哭二闹三上吊地说没他不行。

有这种觉悟就OK了。我们刚才讲了如何去克服自卑感,下面我们要解决人际烦恼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竞争。竞争真的是万恶之源。你竞争意识太强的话,其实你无意识中就是在与世界为敌。你可能都意识不到,但你会特别在意别人。当你在意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和别人的关系就会有一些很微妙的变化。

如果我们不竞争,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和别人相处呢?在这里,阿德勒就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叫做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就是你要把他人当成伙伴,并且通过为别人做贡献的方式来找到自己的价值感。我们说过,竞争会带来挫败感,你都和世界为敌了,你不挫败太怪了。但如果你能把人当成伙伴,你就会发现,你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如果你总想着别人对你好,总想着别人能为你做贡献,那你一定会失望。因为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生的。你爸妈也不会一直满足你,同学更不会满足你,老师也不会满足你,世界不会满足你。他们为什么要满足你?所以如果你天天想着别人应该怎么怎么样,你一定不开心。因为没有人要去满足你。但你可以选择为别人做贡献,这是你可以控制的。当你能为别人做贡献的时候,你要注意,这个过程当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你在做贡献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就会激发出幸福感。

所以在阿德勒的理论当中,贡献就是幸福。你看看你周围的人,你会发现自私自利、天天想着自己的那些人,结局一般都不好;反而那些格局大、能为别人着想的人,他们收获会更多的幸福。

我再重述一遍,你想要去幸福,那么你一定要去寻求共同体感觉。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获得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给了我们三个解决方案:第一,自我认可,也可以叫做自我接纳,这是一个前提。你连自己都不接纳,你怎么去接纳别人,怎么对别人好呢?

我们在评价自己时一定要知道,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可以发挥哪些价值。即便是蚂蚁,也有价值。如果我们想培养自我接纳,一定是接纳自己不能改变的那一部分,同时又努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说你是一个男孩,恰好也喜欢上了另外一个男孩。你会发现性取向这件事情,大家公认的是不能改变的。那不能改变,自我接纳就是说既然他不能改变,你就接纳他。

然后我们有很多能做的事情呀。你可以变成一个有学识的人,可以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可以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都可以努力把你能做的事情做好。当你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的时候,你的生命还是可以继续去发展的。等你能接纳自己的时候,你才能为别人做贡献。

所以说,我们一直说自我接纳、自我认可,它是一个前提。它让你有能量去关心别人。第二条,当你开始接纳自己的时候,你就要接纳别人。怎么接纳别人呢?一定要记住,叫做他者信赖。说得直白一些,叫无条件相信别人。我这里加了三个字,无条件。无条件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和这个人建立关系,或者说是建立友谊,一定要无条件地相信他。

即使你觉得他会骗你、会伤害你,你也要去相信他。因为如果你都不能做到相信别人,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设防的话,你是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深厚的关系的。自我接纳、自我认可让我们有能量去惠及别人,去给别人做贡献;而他者信赖则会让别人接纳你。

接纳别人,你无条件相信别人,你会发现周围就可以聚成一个圈子,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一个共同体。当你有了自己的共同体,有一个归属感,有个小团队的时候,你要进行第三步,叫做他者贡献。你有了自己的圈子,就要对自己的同伴做贡献。你要给别人以影响,让他们变得更好。

但我在这里面强调一下,这里的贡献一定要记住,不是老好人,不是去做自我牺牲,更不是去越界。你不是说投其所好,看见他喜欢这个就去给他弄这个,这不是我们所说的贡献。贡献一定是为了让对方变得更好。假如说,你为了让他变得更好,骂了他一顿,打了他一顿,这些都OK的。这也是为别人做贡献,因为经过你的这些操作之后,他变成了更好的一个人。

这个取悦大家要分清楚。当你让对方变得更好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会体会到切切实实的价值感,就像我们说的,价值感就能带来幸福感。

所以我们再总结一下,在人际关系当中,减弱人际关系烦恼的第二条,就是减少竞争。怎么减少竞争呢?就是培养另外一种心态,叫做共同体感觉,把别人当成你的伙伴。在这种伙伴关系当中得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怎么去培养这种共同体感觉呢?三条路:第一条,自我认可或自我接纳;第二条,信赖别人,踏者信赖;第三条,为别人做贡献,他者贡献。

所以当你做到这三条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会有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就会让你变得更幸福。说到这儿,这本书其实差不多讲完了。我们先讲了什么呢?讲了人生其实很简单,世界也特别简单,想过好也特别简单。但我们常常把它搞复杂了。所以说,我们想要幸福的话,就是要尽量减弱人际关系的烦恼,从人际关系当中提取幸福。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分离和共同体感觉这些方法。

最后再升华一下,人生的意义呢?你幸福了,幸福之后,你是不是要再往前一步?这就是要谈到人生的意义了。人生有意义吗?其实,当你去追求人生意义的时候,你也会失望。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一个飘渺的东西。什么东西才有意义呢?你不到你去世的那一刻,你不到你瞑目的那一刻,不到你体验过之后,你真的能判断出来你做的选择一定是有意义的吗?判断不出来。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在生命终结的时候,你发现你毕生追求的东西,其实毫无价值。而且另外一个方面,你会发现一旦你开始追求,比如说你要追求钱、名、利,不管是什么东西,你一旦开始追求,你就会迷茫。我怎么去拿钱呀,怎么去有权利啊,你就会迷茫。迷茫之后,你就会劳累、担忧、紧张。你发现一旦追寻人生的意义,很多不好东西就来了。

对于我而言,人生有意义,但这个意义不是追寻出来的。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作者说,人生就像一场即兴舞蹈一样。既然是即兴的,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在舞蹈结束的时候你会在哪里。我们能做的不是去规划,不是去计划,我下步要怎么样、下步要怎么样,这个该有,但这不应该成为重心。我们能做的只是好好活在当下,拥抱此时此刻。

假如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心的,你的每个动作都是精彩的话,那么连起来的话,你的整个舞蹈就是有意义的。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过好每个当下,然后让未来自然地展开。或许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能把握的这此时此刻当中。

好这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最后的话,我再说几句,你要想听就听,不想听可以关了。首先这本书写得很好,但其实里面的观点很散。很多观点前文说了,后面又提了。当然也是为了他的叙事,可能在这种叙事对话风格的情况下很难把一个理论系统化。所以我给大家讲的这个东西,实际上没有按照书中的顺序,同样也是做了一定的筛选。但我会觉得我做出来的这个版本其实是适当的,有系统的,有逻辑的,更利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