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津运河漕运景象

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两岸,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南京到北京,买家不如卖家精。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法称是“从南京到北京”、而不是“从东京(汴梁)到西京(长安)”呢?这其实是和京杭大运河有关,大运河就是是从南京(苏杭)通向北京的。此外,也和明朝的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的一段历史有关。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各地有不同出产。在运河开通之前,各地物质的互通,都通过马队等形式长途运输,无法形成规模。尽管我国的商业早在商朝就出现雏形了,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商业的发展都在受长途运输能力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秦始皇北攻匈奴、南平百越,为保证军需、曾下令自内地向前线运输军粮,这便是漕运的开始。

到了西汉定都长安时,每年都要自关东向关中运粮数百万石,为此专门开凿漕渠。漕运是指古代统治者将各地所征收的财物(主要是粮食)经水路(间有陆路)运往首都或其他指定地点的政府运输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惠河大通桥漕运码头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河两岸商业繁荣

从字义上看,“漕”左边的“水”指“水运”,右边的“曹”意为“粮草”,合起来就表示“水运粮草”。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南方的不断开发,当时的经济中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但是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这种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局面使漕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隋炀帝时,开始大动干戈地开沟挖渠,将黄河、淮河、长江、海河、钱塘江都连到一起,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以今天的北京和杭州为南北终点的大运河水路网络,漕运能力随之得到大大提升。

但是,后来到了元代时,运河年久失修、运力受限,部分漕粮开始采用海运。一直到了明代初年,漕运都成了以海运为主,河运为辅。永乐年间,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北方粮食需求量大增,由于海运艰险、船只时常倾覆,故重整大运河,再次以河运为主。

最初,统治者开挖大运河的主要是为了军事行动,调运军队和战略物质(主要是粮食);和平时期,则主要用来发展经济和商业。明朝前,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时期,大运河都只走官船,民间商船不能在大运河上行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河商船

到了明朝,统治者对运河的管理发生了务实的变化,除了漕运官船,明确允许商船使用。和海运存在海盗、风浪等问题相比,利用运河漕运的货物、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商业活动的运输风险降低了,愿意做长途贩运的生意人就多了起来。

于是,运河两岸的买卖家越来越多,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数十个商业城镇在运河两岸繁荣了起来。此后,民间就开始用“从南京到北京”来代表运河沿岸,用“买家不如卖家精”来表述运河两岸的生意人“无商不奸”。

当然,“从南京到北京”还有对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的一段历史的暗指,意思是无论岁月变迁,“买家不如卖家精”的道理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