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科学研判,金堂县福兴镇棠湖社区“旱改水”日前迎来了丰收。

“今年首次尝试‘旱改水’,产量预计在800斤/亩左右。大概需要两年的适应与优化后,才能恢复至水稻每亩约1000斤的常态产量。”社区主要负责人唐顺说,旱地耕作时,面临灌溉不便挑战,尽管地理位置邻近河流或东风水库等水源,但由于地形与土壤结构等因素,水源难以直接引入旱地。因此,需要逐步将这部分旱地改造为水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改造完成后,整片区域通过东风干渠引入水源,实现对水稻等水生作物的有效灌溉。此举不仅便于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还能显著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相比之前旱地种植,水田种植模式无疑将为当地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唐顺告诉记者,眼前这片稻田就是在去年8月开工的“旱改水”项目,福兴镇11个村社共同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福兴耘”成为了这片田地的管理方,今年4月,“旱改水”项目改造完毕,第一季的水稻在众人的期待中种在了水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管道是专为‘旱改水’而设,旨在将水源引入灌溉农田,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唐顺补充道,该管道源自东风干渠,经过精心规划与施工,沿既定路线铺设,直线距离大约1000米,最终将水直接输送至田间,极大地方便了农田灌溉。除了灌溉管道外,还辅以精心设计的沟渠系统,两者共同构建起一个高效全面的农田灌溉网络。这一综合灌溉网络确保了整片农田能够持续稳定地获得充足的水源,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正是得益于这一完善的灌溉设施,农户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优质的稻谷。以棠湖社区为例,过去以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为主,如今有了东风水库的赋能,“旱改水”的稻田旱涝保收,成了稳定的“铁饭碗”。

记者了解到,收好的谷子会直接送到烘干房进行脱水,经过工人的操作,刚从地里收割的谷子一仓可装35吨,只需要5到6小时便可完成烘干直接进行脱谷作业,若按照传统晾晒法,至少需要两天。据介绍,粮食通过地下储藏口被抽取上来,这一过程确保了粮食能够安全高效地进入后续处理环节。随后,粮食被传输至指定的仓库中,这一传输过程保证了粮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烘干环节,为了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当前采用的是天然气作为热源。具体而言,通过提升机将粮食提升至烘干设备中,天然气在此被点燃并产生大量热量,热量被有效地用于烘干粮食。整个烘干过程既保证了粮食的干燥度,又实现了能源的合理利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卢佳丽 供图 金堂县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