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是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大事件,也是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的开始,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让这次事变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洗刷不掉的国耻,因此每一年的九一八我们都警钟长鸣,让我们时刻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铭记九一八

但九一八事变并不是简单的按照日本既定的战略对中国进行侵略,期间牵扯了中日两国内部的复杂政治局势,可以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日本必定会侵略,偶然性是日本下克上的突然袭击以及东北军的不战而逃,将东北拱手相让。

九一八事变前的中原大地

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虽然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并不意味着蒋介石的地位稳固,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些在北伐中新崛起的军阀就对他不服,因而在1930年双方爆发了中原大战,蒋介石靠着张学良的支持打赢了中原大战,顺便也让自己成为形式上的一把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原大战前的局势

多次失败的围剿

就在一帮人在中原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红军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各地建立根据地,也让得胜后的蒋介石将目光放在了红军身上。

1930年10月,蒋介石开始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原以为轻轻松松就可以搞定要什么没什么的红军,结果发现根本打不过,一次不行就再组织一次,因此蒋介石又发动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不出意外这两次也彻底失败。

接连失败的蒋介石彻底明白,发展起来的红军已经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必须彻底剿灭,而在此时,蒋介石头疼的不仅仅是红军,还有内部的纷乱,原来蒋介石打赢中原大战后春风得意,一高兴想要当上总统,但直接引起国民政府的内讧。

国民政府的内讧

在国民政府实行总统制,必然得罪一大批人,毕竟这涉及到权力的问题,最先反对的就是立法院院长胡汉民,蒋介石也不啰嗦,直接将胡汉民骗到汤山给软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汉民

这一软禁就直接引爆舆论,毕竟胡汉民可不是一般人,而是跟随孙中山先生的“左右三杰”之一,是国民党的老资格,恰好其他人也看蒋介石不顺眼,借着由头掀起了一轮反蒋的风潮,依旧不服的李宗仁等人、老资格的元老派、孙科一系、汪精卫改组派一系、邹鲁西山会议派一系纷纷跑到广州,联合陈济棠一起反蒋。

1931年5月28日,以汪精卫为首的广州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和南京国民政府针锋相对,要知道日本已经开始实行侵略中国的计划,而国民政府内部却依旧内讧,而这次内讧也让日本抓住机会,进一步加快入侵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蒋人员

而广州国民政府也没闲着,资助石友三在河北招兵买马反蒋,而河北是张学良的地盘,毕竟蒋介石为了得到张学良的支持将黄河以北的地盘都送给了他,既然有人在自己地盘上闹腾,那张学良就得负责压下去。

但叛军声势浩大,东北军在关内兵力不够,只好从关外调来十万兵马入关,石友三是镇压下去了,但入关的东北军也没调回去,毕竟来了中原,谁还想回东北,而此时关内的东北军只有不到二十万人,而且还各有山头,比如老资格的高级将领组成的元老派,以及张学良支持的底层军官的少壮派。

可以说1931年的国民政府的内讧分裂以及东北兵力的空虚让日本关东军有了冒险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机会,而此前日本已经提前制造“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试探一下,结果蒋介石一点没关心,反而自任总司令在江西组织第三次围剿。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思想

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一个字就是“忍”,他对张学良是这么说的:“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先遭到攻击的北大营

这不仅仅是蒋介石的态度,也是整个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对于蒋介石来说,红军才是他的心腹大患,完全没有意识到日本的野心,至于张学良,他也不想打,更不敢打,毕竟之前为了提高威望和苏军因中东路问题打了一仗,输的满地找牙。

对于张学良来说,苏军都打不过,更别谈当年日俄战争打败俄军的日军了,而且自己有军队才说得上话,万一打没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可以说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想法都是一致,就是不抵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不抵抗手电

而张学良也将不抵抗的思想灌输到东北军身上,尤其是九一八事变的当晚,东北军接到的命令是窝囊的不抵抗命令: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只要不抵抗,日本就没有借口,那么就“不好意思”继续入侵,但他们想的太天真了,不抵抗就能换来和平了吗?和平是打出了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进攻沈阳

而蒋介石的不抵抗思想源于日本只是要求更多的利益而已,犯不着打仗,而且他认为一旦和日本开战,不出三天日本就会占领长江流域,到时候国民政府命脉被掌握,那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可以说蒋介石严重误判了形势,在他眼里,他认为日本人只是想要扩大自己的权益,没有想到日本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

因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还是单纯的把希望寄托给了国联,寄希望于列强进行“国际调停”,讽刺的是,日本直接退出了国联,不是国联成员就没必要接受调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占领沈阳后的日军

靠着不抵抗的命令,东北军极力避免与日军的正面冲突,因此,驻辽宁的东北军撤入关内。就连吉林和黑龙江坚持就地抗战的东北军,一开始也只与伪军交战,回避与日军的正面交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军

而日军也如入无人之境,一周之内兵不血刃的占领三十多个城市,而东三省也在四个月时间内全部沦陷。

而当时日军兵力有多少呢?正规非正规的加起来不过两万三千四百人,而东北军有二十万的兵力,而且袭击北大营的日军只有六百五十人,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有一万两千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浓烟滚滚的北大营

二十万对两万,加上东北军的武器装备精良,全力奋战下,日军想要拿下东北是痴心妄想。虽然日军后续会继续调兵,但想要拿下东北,必须付出血的代价,而且日本国内对于这场事变也充满了争议,也是日本自甲午战争后的又一次豪赌,也是典型的下克上事件。

日本的豪赌

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也让日本深受其害,商业农业一片萧条加上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给了日本致命一击,将日本经济推到崩溃的边缘。

没钱军费自然要砍,到了1930年时候,日本军费下降到5万亿日元的规模,比之前少了四成,引起很多日军的不满,一些少壮派的军官打算利用战争将摆脱困境,虽然日本早有入侵中国的野心,但绝对不是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军组建了中国的第一支装甲部队

毕竟在中国的兵力不到两万人,而东北军则有二十万人,加上还有飞机和军舰,都是日军不可忽视的力量,面对这个局面,以板桓征四郎为首的少壮派心里非常清楚,高层拒绝开战,只能以下克上,擅自行动将日本拖入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受审判的板垣征四郎

而板桓征四郎的计划也不胫而走,获悉板桓征四郎计划的日本高层命令他们不准轻举妄动,并且派参谋本部次长建川美次火速赶往中国东北,阻止他们的疯狂之举。

眼看自己计划就要落空,板桓征四郎坐不住了,与石原莞尔一起下达进攻命令,在中国和日本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战争开始了,眼看木已成舟,日本高层默许了板桓征四郎的行为,但强调如果遇到抵抗就禁止,但可惜,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直接让这条命令被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方面贼喊捉贼,在向外界展示柳条湖爆破的所谓证据

攘外必先安内

在蒋介石眼里,没有什么比自己地位更重要,他防备着所有人,对国内异己力量的疑忌太深,比起抗日,他更想消除异己,除了红军,广州国民政府,他还忌惮桂系李宗仁等人、四川的刘湘、山东的韩复榘、河北的宋哲元、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等等。

而且对于东三省,蒋介石也并没有放太大的心思,虽然东北易帜,东三省属于国民政府,但是只是名义上的,东三省完全处于自治状态,国民政府对于东北的人事、税收啥的都插不进去手,属于有名无实的地方,现在丢了就丢了,和之前也没什么区别,在他眼里只有自己掌控的才算自己的。

哪怕日军入侵上海后,蒋介石的主要心思还是在第五次的围剿上,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已经高达50万人,至于抗日的部队,不好意思,只有5万人,即便很多将领要求北上抗日,蒋介石都以“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内匪,则决无以御外侮”而否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根本不想抗日

可以说九一八事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对中国的历史影响实在太深远了,不抵抗的政策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也让东三省沦陷十四年,如果是抵抗后打不过还说的过去,但不战而退的这种行为,真的是一辈子忘不了的耻辱,也因此九一八的警钟时刻长鸣着,让我们时刻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