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南京各项城市资源都非常丰富,除了本省江苏,对隔壁安徽也有很广的辐射作用,但个别资源在市内的布局却有些不足。

老主城的密度极高,但偏偏人口密度也很高,内部路网对交通的承载力有限,使得早晚高峰的老主城总是很拥挤。这给老城居民和新城居民都带来了不小的烦恼,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堵在家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疏解老主城,对人口和资源同时进行向外疏散,把部分核心资源向近郊甚至是远郊转移,比如让位于主城的部分三甲医院或大学搬走。

但现实中这个过程并不会特别顺利,因为资源和人口天然具有无限聚集的性质,所以前期一定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干预,而这个过程必然存在不小的阻力。

而这对于在各方面都比较温和的南京而言,显然存在一些难度,至少过程不会那么顺。对于医院和大学来说分院或分校的建设相较于本部的搬迁在南京更普遍一些,但很多时候人才队伍跟不上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医院。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医疗资源的均衡化,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

过程繁琐

我认为现有的就医流程十分繁琐,其将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病情的判断上,而大部分的判断工作都依赖医疗器械,常常需要通过排除法,一步步确定病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才会出现排队2小时,问诊5分钟,说不了几句就先开单子做检查的情况。一检查跑上跑下一上午,结果出来后再回诊。运气好判断准确,开药走人。运气不好,不是这个问题,再转其他科室,有些结果当天出不来,这就需要过几天再走一遍这个流程。而这些判断的过程,也属于诊疗的一部分,都需要收费。甚至某些小手术也是判断,比如冠状动脉造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根细软的导管插入主动脉,然后沿着血管路径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再注射含碘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因为含碘造影剂能够提高X线穿透力,从而可以看到清晰地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情况。但这个用于判断冠心病的微创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

可见在西医的诊疗过程中,判断和确诊花了非常多的步骤和时间,消磨了很多病人的耐心和预算,这也是今天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只想着当天去当天回,医生能够通过我们以为的那套“望闻问切”很快找到原因,开点药走人就好。但是本身西医就不是这套逻辑,其需要通过一系列检查,才能确诊,抽血算是基本操作了,所以很多老年朋友就很不能理解。尤其是住在非老主城的居民,来一趟主城三甲不容易,路上车多人多,结果或因为时间不够,或因为医生不愿意说太多,或因为患者本身缺乏足够的医疗知识,导致很多时候大家看病很累。整了一圈却未必搞明白到底什么问题,这一来一回对于体力和精神的消耗是相当重的。

因此能不能将诊疗的过程放在家门口,甚至一部手机就能搞定,能不能有更加充分和专业的沟通渠道,能不能让患者消费的明明白白?我认为是现在很值得优化的地方。

南京的创新

显然南京的某些大型医院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以鼓楼医院为例,其开通的互联网医院,不仅可以预约挂号(医保),还可以线上复诊(医保)以及医疗咨询等(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确实提高了一些诊疗效率,比如这个线上复诊。患者当天检查结果没出来,可以先回去,然后电子报告出来后,通过线上复诊的方式完成对于病情的判断。当然目前是非实时接诊,回复需要有一些等待时间,比如不少医生的平均回复时间在10分钟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鼓楼医院还开通了一些自助服务,比如便捷开单(检查检验开单)、便捷开药等,免去了先挂号再开单检验的步骤,节省了不少时间,尤其对于本身具备一定医疗知识储备的朋友非常友好,不过这两项目前都只支持自费。

目前可能还有些不太成熟的地方,但不管怎样这些创新确实提高了大家的就医效率和体验。不过这些创新依然没有起到真正疏解老主城医疗资源的作用。如果大家能就近完成一些医疗诊治,势必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对于老主城核心医疗资源的占用。

AI与超前布局

我认为西医的逻辑是将整个人体都数字化,所有诊断都几乎来源于检验数据。按照如今科技的发展,无需人工的智能诊疗几乎是必然的趋势,其有两条技术路线。

①第一条路线,取代一部分医生的工作,将很多轻度的病症的判断和诊治交给AI来完成。比如患者觉得身体不适,通过询问AI,得到初步的判断,然后列出必要的检测项目,并在列表中选择附近的检测设施(各级医院),完成检测后,报告直接汇入AI端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以及详细的说明,同时可以与AI就病情深度探讨交流,帮助患者充分理解自身的情况。如果只是小问题,AI可以列出药品清单,并给出每种药品的作用、价格等,让患者可以自主选择,甚至通过医保结算邮寄到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如果病情较为复杂或比较特殊,直接接入三甲系统进行进一步诊治。这其中关键点在于国家队医疗AI大模型的构建、与医保、医联体等系统的接入,以及多点布局的医疗检测设施的构建。利用24小时与AI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帮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的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和判断。

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普通患者的诊疗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大众对于人工医疗资源的过度占据,让很多医生从繁琐的普通诊断工作中解放出来。数字化和智能化是西医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现阶段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与现有的诊疗逻辑有冲突,比如处方与处方药,责任认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这方面显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②第二条路线是独立医疗舱形式,就像电影《异形-普罗米修斯》中的那套设备,可以独立完成诊疗甚至是外科小手术等工作,虽然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几乎是必然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这套由AI主导的诊疗系统未来有可能实现的话,南京的近郊或远郊确实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三甲,南京只要能做到每一个行政区都有一座综合三甲医院的配置即可。

而其他更多的区域可以通过AI与各级医院的检验资源相配合完成绝大多数的轻中病症的治疗,以此提高整体的医疗效率,降低诊疗的复杂度,提高患者自主就医的体验感和灵活性。

那么在这个时代的大趋势面前,南京能做些什么呢?说到底人工智能AI的底层逻辑还是GPU芯片与算法,这方面其实南京布局还是比较早的。

早在2019年,南京率先提出 "打造芯片之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南京市建立了总规模20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甚至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芯片大学”。后来摩智能、芯华章、芯爱科技、天数智芯等芯片领域的相关企业也在南京发展壮大,2023年中兴通讯在南京滨江基地打造GPU算力集群,进行百亿级参数规模的大模型训练。同时在超算领域,南京也布局良久,2024年南京智能计算中心二期基本建成,算力能达到每秒180亿亿次。目前,全市已上线运营智算中心4个,智能算力规模超2000P FLOPS(FP16)。

可见南京在AI时代做了比较充足大的准备,未来能否出圈,或还需要更多的引领性创新,有敢做第一城的觉悟和精神,南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