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汽车,省油耐用,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为什么中国买了这么多日本车,却始终无法仿制出同样优秀的发动机?

是技术差距真的无法逾越,还是另有隐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发动机技术

要了解日本发动机为何能领先全球,我们得从二战结束后说起。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日本人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开始了汽车工业的复兴之路。

1950年代,日本政府意识到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支持本土汽车企业,这一决策,为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想想看,当时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何其相似,都是从一穷二白开始,都面临着技术落后的困境,但日本人选择了坚持自主研发,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技术引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坚持,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显现成效,日本汽车企业集中资源攻克发动机核心技术,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发动机领域站稳了脚跟。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日本能做到,而我们却迟迟未能突破?

答案其实很简单:时间和专注。

日本企业长期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改进发动机性能,他们把发动机当作心脏来对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专注和执着,是日本发动机技术领先的关键所在。

再看看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1907年,日本造出了第一辆国产汽车,虽然当时的零部件还是照抄国外的,但这标志着日本开始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之下,我国直到1956年才有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这一时间差,就是近50年!

但日本人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模仿,1963年,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铝合金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这一突破,让日本在发动机领域一骑绝尘。

从那时起,日本的发动机技术就像开了挂一样,不断进步,他们的发动机以省油耐用著称,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就拿效率来说吧,现在市面上很多发动机的效率是38%,而日产的发动机效率能达到40%~50%,这个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怪有人说:德国人教会中国人怎么造汽车,日本人教会中国人怎么造发动机,虽然这话不是绝对的,但也反映出日本发动机在全球的重要地位。

那么日本的发动机技术已经无懈可击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技术壁垒与保密措施的双重阻碍

日本人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早就想到了这一点,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保密措施。

你可能不知道,日本出口的汽车发动机,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零部件都被焊接成一个整体,这就像是一个精密的黑匣子,你想拆开看看里面的奥秘,却发现无从下手。

这种做法不仅防止了技术泄露,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一旦发动机出现故障,只能整体更换,很少能局部维修,这可真是一石二鸟啊!

不仅如此,日本的发动机还采用了所谓的咬合技术,一个零件咬着另一个零件,就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你就算把它拆开了,想要重新组装,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们多拆几台,总能找到窍门吧?

别说几台了,就算拆一百台也未必能成功,为什么?

因为发动机的仿制难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发动机涉及材料学、热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不是简单地把零件拼凑起来就行了。

它需要精密的加工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甚至发动机的设计涉及大量的经验数据,这些数据是日本企业几十年来不断试验、改进的结果,光靠拆解是无法获得的。

有句话说得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能通过拆解知道了发动机的构造,但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还差得远呢,再说回日本的保密措施,他们不仅在硬件上设置了障碍,在软件上也做足了功课。

日本企业在发动机领域申请了大量专利,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专利壁垒,就算你真的仿制出来了,也可能面临专利侵权的风险。

甚至日本在保护自己的技术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但在获取其他国家的技术时,却是无所不用其极。

据说,日本人曾经假装成旅游团,参观其他国家的工厂,他们用各种角度拍照,把水产细节和各种重要的信息都进行录像和拍摄。回到日本后,他们会逐帧分析这些资料,然后进行仿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做法,不得不说是既聪明又狡猾。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技术创新有多么不易,以至于要用这种方式来获取。

面对如此严密的防护,我们的仿制之路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放弃。

虽然在传统发动机领域我们还有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已经开始领跑全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我们的汽车工业还处于萌芽阶段,面对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我们选择了一条看似捷径的道路:技术引进。

通过合资的方式,我们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家可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吉普、上海大众这些合资品牌的诞生,曾经让多少人为之兴奋。

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单纯依靠技术引进是不够的,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我们只是在做简单的组装,这就像是在别人的跑道上赛跑,永远追不上对手。

意识到这一点后,从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重视自主研发,但是,积累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弥补的,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大规模投入发动机的自主研发,这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过程,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比如,我们的自主品牌发动机热效率不断提升,有些企业的发动机热效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有竞争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向国外出口自主研发的发动机,这标志着我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高端发动机领域,我们与日本等国家仍有差距,但是,差距正在缩小,而且缩小的速度越来越快。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我们在传统发动机领域追赶这么艰难,是不是应该放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发动机技术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集中体现,我们追赶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提升整个工业体系的水平。

而且,我们也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新能源汽车。

在这个领域,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我们的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很多国外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

而这也恰恰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德国,都是从零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机会与全球汽车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优势,比如,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的宁德时代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我们的电池技术不仅不输给日韩,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一筹,甚至中国的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很多国际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电机。

电控系统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大脑的部分,中国企业也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我们不仅能自主生产,还能根据不同车型进行优化调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优势,让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销量上看,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不过今天的领先优势,如果不能持续创新,明天就可能被超越,我们必须保持危机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传统汽车巨头们也在全力转型,他们在品牌、渠道等方面仍有优势,我们需要在提升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国际化。

充电桩的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而新能源时代给了中国汽车产业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实现了部分超越,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再到某些领域引领全球的转变,虽然在传统发动机领域,我们与日本等国家还有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赛道上,我们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技术创新没有捷径可走,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抓住新的机遇,在新兴领域奋起直追。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财评:让世界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T之家——日本制造业造假丑闻频发,川崎重工承认篡改船舶用发动机测试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