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日前报道,部分乡村干部反映,哪怕他们上报了问题,不少问题又被派给属地干部自己解决。“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让一些干部选择上报清垃圾、搞巡查等日常工作,真正的难题由于属地无法解决,反而不敢上报。
如此之尴尬的闭环管理,恰恰是基层一些信息化手段难以发挥作用的障碍。随着互联网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不少地方和单位推出了科技化治理模式,希望解决“基层能看见却解决不了、部门能解决却看不见”的突出矛盾,以期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令人忧虑的是,为了彰显信息化手段的政绩与便利,有的地方和单位把关注点放到了任务指标方面,反而是群众的关切事往往得不到反馈。比如一味追求事件的办理量、办结率和满意度,甚至陷入唯信息而信息,不惜弄虚作假。
为什么会出现“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就是因为有任务指标要求,不仅是正面的指标要求,而且还有负面的指标要求,比如查处头盔佩戴的违章数量必须达标,否则考核就过不了关。
由此,不得不引起几个问题的思考,否则,即便有再好的科技信息化手段,也难以达到真正的为民、惠民,也难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关于属地解决能力问题。属地管理是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面装。这里面既有太多的辛酸与无奈,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无力感。因为,不少基层问题牵涉太广,处理起来相当复杂。不说是有的问题既涉及到属地,还涉及到上级职能部门,即使完全是属地管理责任,也不可能完全解决。
毕竟对于基层来说,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职权,等等,都比较有限,而且有些问题涉及到政策法律法规、历史遗留原因,甚至还有政策法律法规与现实利益的冲突,常常让基层感到左右为难,所以,一些问题想要靠基层彻底解决,难度太大。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一些关于基层工作的目标设定、措施要求等,是不是科学、务实、客观?有没有考虑或评估基层的能力问题?否则,就可能导致形式主义。
第二,关于部门响应履责问题。为什么基层不愿意上报问题?一方面可能有隐瞒问题的想法,不想问题被上面知道;另一方面就是报了等于白报,没有谁来帮助解决问题,还可能被要求整改,甚至可能问责。
这就涉及到了职能部门履责的问题,也就是有些问题是需要职能部门予以解决或配合的。
在现实当中,由于种种原因,涉及到三个方面需要解决:一个是由于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边界不清等,导致推诿扯皮现象;一个是如何把握执法与调解的关系,对于问题的处理,职能部门更多的应该是依法执法,但往往也陷入和稀泥式的调解,不仅群众不满意,基层干部也不满意;还有一个就是依法办事能力问题,有没有法治思维,有没有依法化解问题的能力水平。
第三,关于吹哨报到机制问题。在一些地方,为了解决问题矛盾,创新出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也就是街道基层发现问题之后,召集相关部门参与解决问题,并赋予了街道一定的职权。
虽然有的地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还是有两个根本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能不能吹哨?也就是说,基层有没有吹哨的积极性。吹哨实质上就是上报问题,这当然取决于吹哨后报到的效果。
这就引来第二个问题,吹哨之后,如何才能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报到?有没有关键性权威性的职权?也就是说,基层属地有没有关键性的职权管得住部门、制约得了部门。
否则,就像有的地方虽然赋予基层对部门的考核评议权,但在人财物项目等关键资源的对比下,是不是少了力度?
第四,关于科学考核体系问题。考核真的应是一门科学,现在有的考核没有认真研究,没有切中要害,没有抓住根本,随意性强、互相矛盾、指标奇葩,等等。比如“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就是过度追求数据信息采集率,追求事件办理量、办结率,以显示政绩业绩,没有真正着眼于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关于考核,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见感受,要能容忍问题的客观存在,要给基层留出自主创造空间。多到基层看看,多听基层意见,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些无知奇葩也就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