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或数字世界里,利用高新技术再现身近之人的行为,已经成为许多科幻类小说或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大家所熟知。在游戏领域里,也不乏《弹丸论破》《古诺西亚》《AI:梦境档案》等,涉及与人工智能进行情感交互,或是将自我意识数字化等情节的名作。一众角色扮演型游戏的人物创建部分,特别是大家喜爱的捏脸环节,则是将玩家本人同虚拟世界相关联,提出了一个“让我活在电子领域中”的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游戏社区的一员,玩家们对于在虚拟世界里创造自己的“分身”,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在虚拟世界里创造的不是“我”而是“他”,不是“分身”而是“本身”,并且其目的不是“操纵”,而是“寄托个人情感”,又会引发怎样的社会思考?事实上,这类现象或行为已经出现在了游戏之中。网易旗下的《逆水寒》便是一个高度集成AI技术,具备“创造异世界存在”这个前置能力的游戏。近期也有越来越多的相关报道表明,许多玩家利用《逆水寒》的角色创建系统,将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再现在游戏中,做一次电子化的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构建虚拟亲人角色的AI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愈发引人注目的情感寄托方式。这种技术能够为人们提供情感支持、陪伴和慰藉,尤其是在失去亲人或孤独无助时,表现出显著的价值。然而,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存在着复杂的伦理、心理以及社会问题。今天,我们不做游戏测评和推荐,仅就《逆水寒》的AI系统引发的“赛博异世界”现象,引用具体事例及相关研究,探讨利用AI构建虚拟亲人角色是否适宜。

虚拟亲人角色的分类、技术发展及应用

这世界虽然不是虚拟的AI构建的世界(倒也未必),但近年却好像到处都充斥着AI。AI对我们日常的大量,高频度的冲击,让诸如ChatGPT这类智能模型,在今日都成为了较为古早的记忆。从AI文字交互,到AI作图,再到AI视频,直至最近连大型企业麦当劳都直接用AI编辑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便是近年来,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也是让游戏里构建虚拟亲人角色成为可能的基石。通过先进的AI算法,你“捏”的角色可以模仿亲人的言行举止,并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数据,生成个性化的虚拟形象。这些虚拟亲人可以通过对话、视频、图像等形式与用户互动,帮助他们缓解孤独感和情感上的创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构建出来的虚拟亲人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现实中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的人物;二是在现实中并未存在过,但在玩家理想中希望存在的角色。例如,有玩家在抖音分享了自己利用《逆水寒》手游的门客系统,在架空世界里和因病逝世的父亲再见一面的感人故事,便属于前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同作品里,利用该系统创造门客角色当作自己的儿女的“丁克”一族,或是在游戏里创造自己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玩家,则属于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用AI创造虚拟亲人,这一理念的受众巨大,市场潜力也是无穷。这从众多科技公司前赴后继的实践中便可见一斑。日本的Gatebox公司便推出了一款虚拟伴侣“逢妻光”,用户可以通过投影装置与这个“电子老婆”进行交流和互动。显然,逢妻光属于第二类虚拟亲人,其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为虚拟亲人角色的构建提供了技术和市场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软在2017年申请了一项关于“使用AI技术从社交媒体数据中重建已故人物虚拟形象”的专利,进一步为AI技术在这方面的潜力加码。人气电视剧《黑镜》,也曾讲述过女子利用类似技术,用机器人还原了已故伴侣的故事,引起了大面积讨论。不断作为引证范例出现在本文里的《逆水寒》手游,在上线“自捏江湖友人”功能后,3天内共生成出超过500万来自玩家之手的“AI生命体”,又是一个论证这方面前景的重磅砝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影响及潜在风险

铺垫了这么多,是不是真就一片欣欣向荣,形势大好?倒也未必。诚然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世界带来了难以计数的正面效益,但也不是每一次技术革新都能导向我们期盼的结果。“AI捏人”这一技术引发的热烈讨论,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其在玩家群体间引起的正向共鸣,有许多人也看出了其在心理层面的潜在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情感依赖和现实逃避

虚拟亲人角色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情感上找到一种寄托。然而,这种情感依赖可能导致一些负面的心理影响。研究表明,过度依赖虚拟角色可能会让用户逐渐逃避现实的痛苦,不愿意面对真实的情感挑战。韩国的移动公司KT在2022年通过AI技术“复活”已故歌手申海哲,让他以虚拟形象登上广播节目演唱。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许多人从粉丝对偶像的感情引申开来,担忧此类技术可能会让用户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愿意面对和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

2.对丧亲过程的影响

丧亲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过程,通常需要时间和心理上的支持来逐渐恢复正常生活。AI虚拟亲人角色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悲痛,但它可能会干扰自然的哀悼过程。著名的“库伯勒-罗丝模型”,又称“悲伤五阶段”理论表明,丧亲者需要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等阶段。而虚拟亲人的出现可能会阻碍这些阶段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在接受和放下的过程中,因为这项技术在另外一个可互动的世界里创建了已故亲人的分身,让其继续“存在”,也就导致丧亲者难以感知“失去”这一事实。长期来看,这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和文化的接受度

如果说上一段落是从“当局者”的角度分析了虚拟亲人技术的潜在风险,那么接下来我们还得谈谈“旁观者”视角下的是是非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文化背景对虚拟亲人角色的接受度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虚拟亲人角色的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数字化重建亲人形象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敬或者违反传统的行为。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祭祖和怀念已故亲人有着深厚的宗教和伦理背景,利用AI技术来重现亲人的做法可能会引发伦理争议和社会反感。在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日韩等地区,同样有类似的倾向。

2.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挑战

虚拟亲人角色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例如,如何界定虚拟亲人的法律地位?他们的“言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这些问题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中尚未得到明确解答。目前没有任何国家的现有法律对AI虚拟角色的行为规范作出明确规定,这使得虚拟亲人可能成为伦理和法律的灰色地带。此外,虚拟亲人角色的使用有引发有关数据保护和隐私权的法律争议的风险。

积极作用与未来展望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风险和挑战,AI虚拟亲人角色这片蓝海,展现了其在社会情感支持和心理治疗领域的积极潜力,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将前文提到的《逆水寒》手游门客系统再现已故亲人,或是创造现实中从未有过的亲属关系展开来,上升到对一个群体的支援角度,那么这项技术对于某些特殊群体,例如孤寡老人、失去至亲的个体等,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情感安慰和心理支持。如果对该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优化和深入改良,同样可以让上文提到的风险无处遁形。

1.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虚拟亲人角色在心理治疗中的潜力正在逐渐被认可。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探索利用虚拟亲人角色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失落和哀伤情绪。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ET)就已经在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焦虑症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而虚拟亲人角色也可以作为这一疗法的延伸,帮助丧亲者重拾情感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技术发展的伦理框架与社会规范

社会是人的社会,它具有生命而不会一成不变。AI技术在不断进步,社会规范与伦理框架同样在一起成长。为了在利用虚拟亲人角色的过程中避免负面效应,相应的伦理框架和规范一定要及时出台。例如,在开发和使用虚拟亲人角色时,必须充分尊重逝者和家属的意愿,确保隐私数据的安全和保密。此外,社会也需要进行广泛的公众讨论,以确定虚拟亲人角色在伦理和法律上的边界,避免其成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助推器。这也是本文以《逆水寒》手游为切入点的原因之一,这款游戏能实现对故人的“复活”,离不开背后的网易公司。一是AI技术上的深耕,让庞大的人机交互网络得以被搭建;二是作为老牌的IT大厂,在用户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上的保障,显然非其它新兴小厂可以比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数的证据表明,利用AI构建虚拟亲人角色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社会价值。然而,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面临着诸多伦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挑战。过度依赖虚拟亲人可能导致情感依赖、现实逃避和社会隔离,而其背后的伦理问题和法律挑战更是值得关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虚拟亲人角色能否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关键。或许,这也是游戏超脱于其娱乐产品本质的一大意义。我们在感受先进电子技术的同时,又对社会现象发起思考,这不正是一种见微知著的哲学体现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