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 络 图/网 络

主 播/王 鑫(英山县公安局民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在拜别老子20年后,开始了惊人的长途跋涉。他在外面行走了整整14年,从55岁一直走到68岁。

这14年的行走,有一些学生陪着,他沿途讲的话,被学生们记下来了。他很想让当时各个诸侯邦国的统治者听这些话,但他们不听,而被后来人听到了,也被世界上很多人听到了。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很多人,通过孔子的那些言说来认识中华文化。这14年,他似乎没有走出他期望的结果。

他的这次漫长出走,历史上称为“周游列国”,当时所谓的“列国”,都是一些地方性的诸侯邦国,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和军事实体,除了征服和联盟,谁也管不了谁。孔子想让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取得一些共同语言,但没有成功。

孔子这次上路有点匆忙。原先他在鲁国一心想做一个施行仁政的实验,自己也掌握过一部分权力,但实在冲不破顽固的政治架构,最后被鲁国的贵族抛弃了。他以前也对邻近的齐国抱有希望,但齐国有浩大开阔的政治理念,那个小个子宰相晏婴,就不太接受孔子的那一套,于是孔子就去了卫国。

卫国的君主卫灵公很快接见了他,问他在鲁国拿多少俸禄。孔子回答后,卫灵公就说,按照同样的数字给予。这听起来很爽快,但孔子远道而来,难道是为了来拿俸禄的吗?当时的孔子一直等待卫灵公来问政。但这样的机会始终没有出现,反倒是一个突发的政治案件,牵涉到孔子认识的一个人,孔子面临危险,只能仓皇离开。

后来,孔子在别的邦国遇到的问题,大都是这样。一开始都表示欢迎他,也提供一些生活物资,却没有人听他的政治主张。因此,孔子一次次抱着希望而来,又一次次颓然失望而走。

有一次从陈国到蔡国,孔子和学生半路上不小心陷入了战场,他们已经七天没有吃饭了,孔子看了大家一眼,问:“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总是徘徊在旷野?”

这个问题有一种悲凉的诗意。学生子贡回答老师的问题说:“也许我们的理想太高,老师能不能放低一点?”孔子说:“不能为了别人的接受而降低了自己的志向。”

学生颜回说:“老师理想高,别人不相容,这才显出君子本色。如果我们的学说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学说完善却仍然不被别人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孔子对颜回的回答最满意。他笑了,逗趣地说:“你这颜家后生啊,什么时候赚了钱,我来给你管账。”

(未完待续)

审 核:雷 洪 郭子华

校 对:罗 莹

编 辑:张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