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彩虹邨(Choi Hung Estate)是香港的一个公共租住房屋小区,这里的篮球场看起来本该是一个打球的好场所。这些涂着蓝橙黄红鲜艳色彩的球场,位于小区两层楼停车场的充满阳光的屋顶,球场的三个边被同样五颜六色的高层公寓楼环绕。

但是,这里有这么多的人在站着、坐着、躺着拍照,以至于很难把一场球打下去。

香港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这些屋邨已成为Instagram上最受欢迎的目的地。当地人和游客纷纷涌入位于香港各处的公屋邨,摆姿势拍摄用以上传社交媒体的完美照片,也在这个过程中激怒了当地的居民。

这些屋邨还吸引了专业摄影者的兴趣,它们被引人注目地用在营销活动的材料上,甚至还出现在韩国男子流行音乐团体Seventeen的音乐视频中。

不难理解为什么彩虹邨这样的地方特别受Instagram用户的喜爱。其他的屋邨也适合拍出同样赏心悦目的照片:一个屋邨里的明亮蓝色建筑构成引人入迷的同心圆,另一个由圆柱形建筑组成,建筑内部像是巨大的螺旋弹簧玩具“机灵鬼”(Slinky)。

“这是视觉艺术,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38岁的威廉·梁(William Leung)说,他自称是“公屋迷”,也是一位狂热的摄影爱好者,最近出版了一本关于香港公屋的摄影集。

和许多建筑一样,上镜头的大都是漂亮的外表。但许多拿着自拍杆来这里的游客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屋邨是公共住房的奇迹,在世界上最昂贵的城市之一,为数百万人提供了经济适用的住所。

“你看到彩虹邨在Instagram上走红,那纯粹是基于其表观美学,”克里斯托弗·德伍尔夫(Christopher DeWolf)说,他是从事城市与建筑报道的记者,著有《借来的空间:现代香港的夹缝生活》(Borrowed Spaces Life Between the Cracks in Modern Hong Kong)一书。

“香港的许多公共住房都是在现代主义成为一种日益受欢迎的建筑形式的时代建造的,”33岁的德伍尔夫说。他说,这些建筑清晰的轮廓和匀称的线条使它们成为“非常醒目”的摄影背景。

这些屋邨也为人们提供了香港的一个不同景观,照片上的香港通常拍的是其标志性的天际线。

人们在彩虹邨拍照。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住着这么多人的公屋邨里摆姿势拍照,给人以处于世界中心的感觉,”建筑助理赛勒斯·黄(Cyrus Wong)说,他在研究公屋在Instagram上的流行,这是他硕士论文的一部分。

有时候,这些自拍者们在篮球赛还在进行时就站在球场上摆姿势拍照。

23岁的文森特·杨(Vincent Yeung)几乎一直住在彩虹邨。不久前一个周六的下午,他是球场上唯一一个打球的人,其他的场地则挤满了拍照者。

“这里拍照的人太多,”他说。“我的朋友们都去其他地方打球了。”

几个月前,他在打一场三人赛时,有一对情侣非要坐在场地中间拍照。果然,一个球打偏了砸到他们,杨说,这对情侣勃然大怒,咒骂他和他的朋友。

“如果我们要是说他们吧,就会说我们搞歧视,”他指的是来彩虹邨参观的内地游客。“但是如果我们不说他们——哎,我们正在这里打球!真是不好办。”

在公屋邨,没有明令禁止拍照,但是进入楼内需要密码。

在Instagram上的另一个热门景点——电影《变形金刚:绝迹重生》中出现过的鲗鱼涌(Quarry Bay)五栋密密麻麻的居民楼——竭力保护隐私的居民们张贴起告示,警示游客不要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拍照或是录影。

香港的公屋不像美国的公屋有时带有负面含义,部分原因可能是这里如此多的人都依赖它。

“如果近乎一半的人口都住在公屋里,那么它就成了一种日常背景,而不是被分开或被孤立的东西,”香港大学建筑系副主任邵达辉(Eric Schuldenfrei)说。

彩虹邨,一名女子在晾晒食物。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公屋在香港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的政策通常反映的是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大约从1937年到1950年间,大批难民涌入香港,这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后续的中国内战所致。香港努力接纳新移民,成千上万的人们最终住进了杂乱无序、拥挤的棚户区,里面挤满寮屋。

1953年圣诞节,一场大火席卷了寮屋区,使得5.3万人在一夜之间无家可归,政府被迫介入。临时避难所以及短期安置中心最终被永久性公屋邨所取代。其中首批就包括彩虹邨,它建于1964年,住着大约4.3万人。

在那往后的数十年间,香港政府积极推进住房政策,为民众提供住处。如今,香港30%的人口住在公屋,16%的人口住在由政府补贴购买的公寓内。

根据研究机构团结香港基金(Our Hong Kong Foundation)一份有关住房政策的报告,香港“有一个巨大的公共部门住房项目,其规模在自由市场经济体中前所未见”。“不可否认的是,香港政府是这片土地上独大的地主、房屋开发商和运营商。”

尽管如此,香港还是面临着严重的住房危机,而且对于公屋的需求远超其供给。现在,很多家庭为了获得一套房需要等超过五年的时间,这反过来又将私人市场上的房价推向天文数字。

德伍尔夫说,像彩虹邨这样旧的公屋邨让人们回想起过去那个房价远可承受的时代。其中很多都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六十年代,香港转型为蓬勃发展的制造业中心,到了七十年代,经济开始腾飞。

“回想起来,这里面有一种乐观精神,”德伍尔夫说,“是对于一个更简单时代的向往,当时似乎每个香港人都有机会成功。”

五十多岁的彭(K. Pang)是一名退休公务员,最近刚和他的家人回到彩虹邨,他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时光。

看着自己的孩子留影拍照,彭先生说:“看到这样一处旧的公屋邨如今吸引着游客,感觉很怀旧。”他说,在过去,像这样的公屋邨是和犯罪联系在一起的,但现在他却发现它们变成了受人喜欢的旅游景点。

彩虹邨这样的公屋建于香港的经济腾飞期。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5岁的尼尔森·袁(Nelson Yuen)一直住在彩虹邨,他看到自家后院里拿相机拍照的游客数量在减少。他完全没有被这种行为惹怒,反而决定和女朋友摆个照相摊,以每张40港币的价格出售拍立得相片。

“我觉得这很好,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他说。“这比这里没有人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