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柜姐,如今也开始频繁地通过微信向我发送亲切的问候。这种转变,让我深刻感受到奢侈品市场的寒气已经传递到了每一位柜姐身上。

奢侈品,这个曾被视为消费领域“精神高地”的存在,如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趋势的变化,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谨慎和理性,奢侈品品牌想维持上扬曲线,显得有些“吃力”。从LVMH、Kering等奢侈品集团公布的财报来看,大多数品牌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数据滑坡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种背景下,我采访了一些身边的朋友,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再迷恋奢侈品。他们提到了各种不愿意再买包的原因,如涨价、糟糕的购物体验、产品质量问题等。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祛魅,不再被奢侈品所编织的梦幻所吸引。他们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开始只买更适合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沉浸在别人编织的幻影中。

这种祛魅的现象,也催生了二手奢侈品市场在中国的崛起。在二手奢侈品市场,那些曾经被奉为神祗的奢侈品,如今却像失去了美颜滤镜一样,回归了它们的本质。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也会像日本一样,迎来二手奢侈品产业的机会。

然而,当性价比的风吹向奢侈品市场时,轻奢品牌却率先溃不成军。轻奢品牌,作为“大牌平替”,在理性消费成为常态的今天,很难再混下去。它们被中产质疑为“智商税”,同时千元预算的价格带也变得越来越拥挤。因此,轻奢品牌只能开始自救,通过降价、下沉、大量入驻奥莱折扣店等方式来寻求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顶级奢侈品品牌却傲娇地宣称是自己抛弃了中产。他们宁愿卖不出去销毁,也不太可能降价打折促销。为了维持品牌调性及稀缺性价值,他们甚至开始疯狂提纯,只跟真富豪做朋友。这种策略虽然让部分中产感到不满,但也让顶级奢侈品品牌在疫情后依然能够保持增长。

无论是“中产抛弃奢侈品”还是“奢侈品抛弃了中产”,这两种现象其实都一直存在于时代的脉搏之中。只是当消费环境遭到冲击时,它们被放大了而已。从日本消费社会研究专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观念的变迁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而当下中国消费特色的横切面变得越来越多,我们难以将整个中国定义成某一个具体的时代。但无论处于哪个时代,消费的终极意义始终没有改变:真正的消费,就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寻找热爱表达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