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春,北京海军大院迎来了一群开国将军们,遵照上级指示,这些原来出身于红25军的老将军们要负责编写红25军战史。
这些老将军中,包括原来曾担任过红25军军长的程子华、旋风将军韩先楚,还包括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等等。
图|红25军纪念雕塑
这里也有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何要单独给红25军编史呢?
谈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一般我们所熟悉的就只有三大方面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这三个方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不仅建军最早,而且也是功勋赫赫,严格意义上来说,红25军一直是隶属于红四方面军的,为什么不将红25军放进红四方面军战史呢?
其实,红四方面军战史中有提到红25军,但之所以单独编史,更重要的在于,红25军历史上独特的地位。
红25军是一支娃娃军,从建军之初,就注定了这是一支年轻的部队,据《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长征》一文中介绍:
“这一军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只是从十三到十八岁。很大一部分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有的更小。”
可关键的是,在土地革命艰难征程中,红25军曾两次负担最繁重的任务。
其一、1932年10月,因未能打破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共鄂豫皖分局与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率军离开鄂豫皖苏区,转战川北、陕南,在主力部队离开以后,红25军一部分以及27师被留在鄂豫皖苏区继续坚持斗争。
红25军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伤亡同样很惨重,73师被撤编,74师随大部队转移,留在鄂豫皖苏区的就只有75师,可红25军不仅没被消灭,反而还壮大了不少,至1932年11月30日重建红25军后,该军下辖第74、第75师和特务营,共7000余人。
图|红25军长征路线
其二、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遵照中央指示,决定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即长征。为了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红25军在抵达陕南后,继续率军长征,威逼西安,直至抵达陕西延川县与陕北苏区红军胜利会师。
需要指出的是,红25军一部与红28军一部(原红25军)合编时,该军下辖三个师1.2万人,但后来在国民党军围剿下,红25军损失惨重,兵力锐减,直至第一次长征时,红25军全军撤销师编制,缩编为四个团,总兵力只有2900人。
可就是这样一支孤军,在克服了极大困难后北上,竟然打的中央军、地方军阀束手无策,直至抵达陕南时,红25军已经发展到4000余人。更为关键的是,红25军后来继续北上,在陕南留下了一支孤军,后改编为红74师,直至抗战全面爆发,红74师北上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师,一支原来可能只有几十人的游击队,已经发展至1700余人,装备精良不亚于正规军。
红25军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等到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红十五军团又与红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构成了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的基础。
图|徐海东
而在红25军征战历程中,先后涌现出大将1名,上将2名,中将6名,少将88名。其中还包括未被授衔的程子华、郭述申等高级将领。
作为红25军中涌现出的唯一一员大将,徐海东为红25军建设与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劳。
开会时被小兵质疑
徐海东不是红25军首任军长,而是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重建红25军后,由74师师长、副军长升上来的军长。
1934年11月11日,红25军按照中央指示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北上,为了能更好地接受中央指示,本来是任参谋长的程子华被选为红25军军长,原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一直到抵达保安后,徐海东才又改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吴焕先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
可就是这样一员大将,在一次战役胜利后,竟然被一个19岁的小兵指责战略失误。
1934年4月16日,徐海东率领红28军与红25军在河南省商城县豹子岩会合,两军合编为新的红25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
之后徐海东领导着红25军继续在鄂东北、皖西北一带作战,尽管新成立的红25军总兵力只有3000余人,但在徐海东的领导下,红25军还是打了不少胜仗。
国民党军当然不能坐视这样一支孤军活跃在这里,于是派出重兵围剿。
图|1935年8月初徐海东与吴焕先合影
1934年5月6日,徐海东率领红25军奔袭皖西罗田县。
罗田是敌54师的后勤仓库,囤积着大量的物资补给、武器装备,徐海东出其不意,打下了罗田县城,缴获了这一批军事物资,极大的补充了部队,有不少说法称,仅此一战后,红25军整体装备提升了一大截,已不弱于国民党军中央军。
徐海东打了这样一场胜仗,心里自然高兴,战后红25军在罗田县原地休整,并召开军事会议总结。
本来打了这场胜仗,大家心里都很高兴,在战役总结会上,可唯独有一个人不一样。
“这一仗不能算全胜!”
徐海东吃了一惊,然后眯着眼往下望去,只见一个只有十八九岁的青年站起来,正怡然不惧地望着他。
要知道在开国大将中,徐海东一贯以性格刚猛、爆裂如火著称,人称徐老虎,据说在1932年,徐海东带着两个团迎面撞上了敌人两个师,按照一般逻辑,本来应该躲开,可徐海东不躲,他下令两个团侧翼包抄,自己亲自率队向敌人阵地猛扑。敌人原本兵力上占优,结果被徐海东冲了个七零八落,有人注意到,徐海东这一战打到最后,竟然赤身肉搏,敌人见之,无不胆战心惊。
就这么凭着两个团,徐海东打垮了敌人两个师,后来就连一贯以勇猛著称的许世友,也不得不感叹:
“老虎就是老虎,我不如他。”
徐海东治军那是相当严格,稍有违背,立时便挨鞭子。
1934年夏,红25军从鄂东出发长征,两个月跋涉6000余里,战士们累得人仰马翻,一次徐海东通知部队出发,没想到通讯员回来报告说:
“从团长到政委再到战士,全都躺着睡着了。”
图|徐海东
徐海东立时便升腾其无名怒火,尽管他很心疼这些战士们,但打起仗来,这些是要要命的,徐海东毫不留情,给全团200余人每人赏了一鞭子,把所有人都抽醒了过来。
徐海东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好,晚年回忆时,还有过反省:
“我自己有不少缺点,如军阀主义的残余作风比较严重,打人骂人,错误地认为,战斗情况紧张,不打不骂不行,又如骄傲自满情绪滋长,错误地认为红25军少了我不行。”
开国上将刘震
红25军上下都知道这位军长性格爆裂。罗田战斗后,全军上下包括徐海东都是一片喜气洋洋,唯独一个小兵却提出不同间接,大家都担心“挨鞭子”。
不过这倒是有些过分担心了,毕竟徐海东虽然个性刚猛,却也从来都不是不说理的。
徐海东眯着眼,看着这个怡然不惧的小兵,问了一句:
“呦呵,我们这一战怎么就不能算全胜啦,来,小鬼,你说说看。”
“我觉得我们在战术上存在很大问题。”
这个小兵虽然年轻,但说话却很有理,还列举了一二三点:
“这一战我们虽然打得很勇猛,消灭了一部分敌人,缴获了一批银元和枪支弹药等物资,算是一个胜仗,但我们缺点也不少,首先进攻时兵力布置不当,我75师223团和224团几次没有攻上去,守敌仅仅一个营。原因是火力没有组织好,机枪未起到掩护作用,造成较大伤亡,不得不退下来。在退出战斗时没有周密布置,队形较乱,不注意隐蔽和掩护。手枪团进城背银元时机晚了些,不然可以多运出一些来。部队的战术训练不够要加强,要重视火炮兵器的配合使用,对历次缴获敌人的迫击炮不应埋起来,要学会使用。”
徐海东听了这个士兵的讲话,眼前不由得一亮。
图|刘震
要说起来,红25军成立以后,战士们大多数都是十几岁就参加了红军,干革命虽然信心十足,但普遍缺少文化也是一个大问题。
红25军干部中就连军一级的军事干部,包括徐海东本人都是三十来岁出头,还基本没怎么接受过文化教育,打仗的时候凭借一腔血勇,迎着敌人子弹往上冲。遇到那些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敌人还还说,凭借这股血勇之气就能吓跑,但一旦碰上精锐,部队很容易吃亏,出现较大伤亡。
总而言之,一个小小的士兵,本来没接受过多少教育,却能头头是道地谈论其战略战术,确实属于难能可贵。
徐海东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站起来带头鼓掌:
“你还真有些战略战术眼光,可以直接当连长。”
事后没多久,这个小兵就连升三级,担任了红25军224团1营1连指导员。
1955年9月,新中国第一次授衔,这名士兵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而他就是刘震。
要说起来,刘震将军其实也是个苦出身。
1915年,刘震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孝昌县的小悟乡刘家嘴一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幼年时基本上没什么学习机会,都是后来参加红军以后,才在部队学习的知识与文化。
一个颇为有意思的是,1932年春,刘震被调到鄂东北道道委特务4大队1分队1班当战士,后来部队改编为红25军手枪团后,韩先楚也被调来与刘震同一个班,两人后来一块被授予了上将,而该班的班长陈先瑞,后来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时隔多年以后,当年三个老战友聚在一起谈论起这件事来,韩先楚还调侃地说:
“刘震啊,你这是三句话升了三级。”
尽管刘震、韩先楚后来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但对老班长陈先瑞一直十分尊重,刘震更是直接说:
“什么这个将那个将,豆瓣酱辣子酱,是战士就得称呼班长,这是历史,是不可抹杀的。”
学习精神
刘震、韩先楚、陈先瑞参军打仗后,都是一个脾气,勇猛无匹。
1932年,刘震参加孝感地方游击队,第三天上战场,连把枪也没轮上,扛着梭镖就冲了上去,初出茅庐的刘震顶着敌人的子弹勇猛冲锋,一下子就俘虏了两个敌人,缴获了两条枪。
图|1955年9月授衔后,陈先瑞、韩先楚、刘震合影
鄂东北道道委特务4大队改编为红25军手枪团4大队后,对于红25军来说,手枪团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全团130多人都是一等一的战士,因为缺乏自动武器,当时该团每名战士都配备了一把德国造的驳壳枪作为武器。
刘震不仅仅是打仗勇猛,平素也好琢磨学习,不然后来也不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军。
土地革命时期,刘震就不顾危险,一个人拿着炮弹琢磨,后来还琢磨出了引爆炮弹的技术,军长徐海东一高兴,还奖励了他一条毛巾、一个茶缸。
尽管刘震打仗很勇猛,但平素打仗能不硬拼就不硬拼,而是在敌人战线前反复横跳,趁着战斗间隙找敌人的弱点,而且刘震还擅长见招拆招,从来不拘泥于战斗固有模式。
抗战时期,刘震针对敌人的碉堡战术,竟然发明改造了曲射平射两用的迫击炮,凭借这门大杀器,刘震在一段时间内曾一连夺取敌人140余座碉堡。一次战斗中,碉堡中的日伪军想了个办法,假意与八路军商谈转移,并送出十多挺机关枪作为礼物,暗地里准备加固碉堡,继续顽抗,刘震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将计就计,趁着敌人修到一半后,利用改造好的迫击炮猛轰,在我军攻势下,碉堡内的日伪军不得不举手投降。
尽管刘震年轻时没什么机会研究火炮技术,但在武器改造上,却具有独一无二的天赋。
图|韩先楚
1946年刘震率军进军东北,凭借捡来的一本国民党军炮兵教材,最后居然自学成才。
值得一提的是,刘震、韩先楚后来成为东野的猛将,而两人又有一个共同的出身——红25军,这与当年徐海东的培养与赏识,是分不开关系的。
除了琢磨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外,刘震还有一个喜好,喜欢琢磨一些“洋玩意儿”。以至于他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坦言:
“我就是喜欢那些洋玩意。每次在战斗结束后,别的战友都争先恐后地去捡枪支弹药,而自己就专门找些在别人看起来没用的东西。法国巴黎绅士戴的礼帽、华盛顿产的胶鞋、英国人产的雪茄我都玩过。我要证明:谁说共产党是大老粗,我们也是懂得享受的。”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刘震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政委。
有一次刘震向旅长徐海东请假,说要去太原一趟,徐海东同意了,等到刘震回来以后,手里却多了几个东西——一支钢笔、一只手表、一架相机。
要知道钢笔、手表也就罢了,相机在那个年代可不是谁都能玩儿得起的东西,徐海东知道后,一开始也很生气,他还以为刘震是偷摸拿着公款去买的这些东西,后来细细一调查,却发现刘震买的这些东西,都是自掏腰包。这才作罢。
作为一个八路军高级将领,刘震在所有人中,拍照技术也是最好的。
图刘卫兵与父亲刘震上将
据刘震将军的儿子刘卫东回忆:
“自己的父亲不但打仗英勇,生活中也是十分讲究。在哈尔滨时父亲多次往返于太原之间,经常买回来些洋玩意。1937年的时候,父亲在八路军六八八团任政委一职,有一次还特意请假去买东西。手表,钢笔,日本产的相机等等,这些老百姓们压根不感兴趣的东西他却爱不释手。那时的父亲十分神气,戴手表,穿西装,日常爱下俄国馆子。休闲娱乐的时候打猎跳舞样样精通,还经常骑着摩托车穿越战线去了解情况。”
1949年,四野大军南下,就在南下途中,刘震有一次心血老巢,不让警卫员开车,偏要自己试试身手。
刘震将军一把握住方向盘,车后还载着警卫员与副军长吴信泉,没想到在湘西雪峰山,因为海拔高,车突然熄火、车轮打滑,眼看就要滑到山崖下面去,好在一块大石头抵住了车子,大家这才幸免于难。
吴信泉后来拿此事打趣刘震:
“刘军长,技术高,开车上山往后跑,不是石头大哥保,百丈崖下全报销。”
后来这事儿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刘亚楼耳朵里,当即把刘震叫来,狠狠批评了一顿,刘震当场保证:
“我以后再也不碰方向盘了。”
1950年10月,刘震出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朝鲜战争爆发后,又担任了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兼志愿军司令员,他指挥新生的中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以至于引得美军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
“中国共产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图|刘震
值得一提的是,在陈先瑞、韩先楚、刘震三人中,刘震年龄最小,1955年授衔时,刘震年仅40岁,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