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杨成武

1974年5月22日,杨成武从山西侯马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北京。

听说了杨成武回来的消息后,周总理抱病将与他见了面,在见面的一刹那,就连周总理也忍不住感慨:

“你回来不容易啊,成武!”

杨成武也很感慨,他回答道:

“是啊,如果没有毛主席,自己现在在哪还不知道呢。”

两人聊着聊着,聊到了杨成武的大女儿杨易生,周总理告诉杨成武,你的大女儿在河南滑县不幸牺牲了,滑县的人民群众主动为她建造了墓碑、

杨成武听了周总理说起这件事,心里很不好受,因为这个女儿是出生在战争年代,后来在老乡家里寄养过一段时间,后来日本鬼子扫荡到了村子里,为了保护这个孩子,乡亲们面对日寇的屠刀,硬生生忍着一句话也没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周总理

1964年,杨易生被安排到空军报担任编辑,后来因为父亲的缘故也受到了牵连,1971年给周总理写信反映问题,上面也派人下来调查,然而很遗憾的是,不久之后,杨易生就突然去世了,死时年仅32岁。

女儿的去世对杨成武来说,一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对杨成武来说,更大的考验其实还在后面。

“我看杨成武是忠于我的!”

毛主席对杨成武还是很赏识的,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杨成武一直以忠勇闻名,据说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李公仆在见到杨成武后,脱口而出四个字:

“白袍小将”

对杨成武而言,这既算是一个绰号,又是对他的一个评价。

开国少将尤书金也曾回忆红军时期杨成武的形象:

“杨成武、刘亚楼为政治型干部。红军时期一军团开大会,林彪、聂荣臻居主席台中央,杨成武、刘亚楼必腰扎武装带,插短枪,分立两旁,威风凛凛,如二门神也。会间,两将军不停挥拳呼口号,声若铜钟,气贯长虹。”

长征时期,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是全军的开路先锋,而飞夺泸定桥后来也成为他人生中最得意的经典一战。

据杨成武将军多年后回忆:

“飞夺泸定桥,重点不在于夺桥,而在于夺桥前的飞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主席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接到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的电报:

“王(开湘,实为黄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度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取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之所以要如此急迫夺取泸定桥,是因为红军当时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夺取四川安顺场渡口,并渡过了大渡河。

按照战前计划,红军全军原本打算经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然而经实地考察后发现,安顺场渡口的大渡河河段水流湍急,因国民党军事先已经搜走了两岸几乎所有的船只,导致了红军渡河困难,虽然红一团尝试架设浮桥,但几次都没有成功,全部被湍急的水流冲垮。

考虑到大部队难于渡河的情况,中革军委迅速做出决定,不经安顺场渡口渡河,而是将全军分为左右两路纵队,其中右路纵队(红一师以及干部团)在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下继续经安顺场渡河,而左路纵队沿着大渡河继续北上,夺取泸定桥,经泸定桥渡过大渡河。

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自然也考虑到红军可能经泸定桥渡河,于是下令增调了援军。

对于当时红军而言,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其实只有一刹那,困难的地方在于,当时红军主力距离泸定桥距离还很远。从安顺场渡口沿着大渡河西岸北上至泸定桥,差不多有150公里。

而留给杨成武的时间只有3天,他们不仅要赶到泸定桥,还要成功夺取泸定桥。更为关键的是,中央当时要求杨成武,必须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这样一来留给路上的时间就更不多了。然而红四团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昼夜间就行军了240里,抵达了泸定桥,并夺取了泸定桥西岸桥头堡。

因为红四团行军速度快,以至于就连川军都没有预料到红军能够这么快到泸定桥。

在红军左右两路纵队夹攻下,川军不住败退,杨成武也顺利的占领了泸定桥,为红军彻底打开了一条生的通道。

其中的艰辛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红军时期的杨成武

一直到半个世纪过后,已经七十岁高龄的杨成武重走长征路,再一次来到大渡河,虽然景色依旧,人却已经不可得,就连杨成武也忍不住感慨:

“别的夺桥勇士都没有能够第二次走过这座不朽的桥。二十四人中有三位当场阵亡了,其他二十位全都牺牲在创建共和国的漫漫征程中。”

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杨成武成长为共和国一代出色的战将。

抗美援朝期间,杨成武奉命率20兵团走出国门。

1951年2月5日,周总理送杨得志、李志民率领第十九兵团入朝参战,周总理把杨得志、杨勇、杨成武三位将军摆在一起,称他们是“三杨(羊)开泰”。

“你们十九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同志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是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拿出来,叫做‘三杨开泰’!”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杨成武又担任了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

1958年,杨成武又担任了副总参谋长。

1965年,罗瑞卿卸任总参谋长后,这一职务出现了空缺,当时已经确定要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向中央举荐时任第一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出任总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成武与叶剑英虽然很早就相识,但彼此之间交往不算很多,叶剑英之所以推荐杨成武,主要是因为此前杨成武就负责总参谋部的常务工作,对工作比较熟悉,后来他的提议也得到了中央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就连毛主席也表示赞同。

然而就在毛主席征求林彪意见时,林彪却有不同看法:

“我决定还是再添上一个字比较好,先担任代总参谋长,看一段时间再说。”

不久之后,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周总理宣布:

“杨成武任代理总参谋长。”

对于自己出任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一直有很大的顾虑,他在开会的时候就表示过看法:

“我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够,经验也不足,资历和其他人相比也浅,我恐怕难以胜任。我决定由叶帅或者其他老同志担任这一职务更加合适。”

可这一建议被参加会议的同志给否决了。

从上海回到北京后,杨成武正式就任代总参谋长,但他仍然觉得以自己的能力与见识,不足以出任这一职务。

1965年12月16日,杨成武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意见:

“听了周恩来总理12月12日在军委会上说让我当代总长,我的心情一直很紧张,经过反复思考后,我觉得我不适合这一重要工作,担心难以胜任。我诚恳地建议由叶帅兼任总参谋长,我给叶帅当助手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成武犹豫了几天,最终决定上报,然而报告递到叶剑英手中时,他却明确表示反对:

“你写的这份报告我不同意送上去,让你担任代总长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在叶帅鼓励下,杨成武后来全身心的投入到总参工作中。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袭来,杨成武配合叶剑英,在职权范围内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1968年3月22日,杨成武被莫名卷入所谓的“杨、余、傅事件”。在后来长达6年多的时间,杨成武抱病辗转湖北、河南、山西等地,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就连家里的妻子、儿女、妹妹、侄子等亲属也都受到影响。

一直到1970年,杨成武才在河南洛阳同他们相聚,因为年龄偏大,杨成武的母亲身体越来越差,因得不到及时救治,最终于同年病逝。而杨成武的大女儿杨易生后来被带到河南滑县,不久之后也在那里去世。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杨成武始终没有屈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杨成武与叶剑英

1971年以后,杨成武的境况稍微有所好转,他开始给毛主席写信,诉说自己的情况,然而一连寄出去20几封信,结果都是石沉大海,杨成武意识到自己的信并没有成功寄出去,于是同家里人商量办法。

杨成武的二女儿杨俊生、侄子杨东林写好信后,把信转寄给了叶剑英。

叶剑英一直很关注杨成武的情况,于是把信转给了有关部门处理。

毛主席后来看到了杨成武女儿的信后,也在信上做了批示:

“重新复查。”

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下,在叶剑英的努力坚持下,有关杨成武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1974年5月,杨成武被接到了北京,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在谈到杨成武大女儿杨易生的问题是,周总理明确表示:

“战争年代,你多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流血,这次,你的亲人又失去了生命,在我有生之年,要把你大女儿的问题处理好。”

周总理后来确实是说到做到,不仅亲自批示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处理此时,还于病重时听取有关杨易生的报告,最终杨易生的问题后来也得到了根本的解决,让杨成武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杨成武回到北京后,叶剑英也很关心他的工作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主席

1974年6月18日,叶剑英给毛主席写了份报告,反映杨成武工作的问题。

不久之后,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三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周总理、叶剑英的接见,叶剑英注意到三人中杨成武面容憔悴,身材瘦削,还特意叮嘱他:

“成武,你要把身体养好。”

毛主席后来确实考虑了叶剑英给的建议。

1974年10月20日,毛主席在长沙听取王海荣、唐闻生的报告,提议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兼总参谋长的同时,还建议恢复杨成武副总参谋长的职务,并要求杨成武配合邓小平做工作,等到时机成熟时,邓小平可不兼任总参谋长。

另外,毛主席还在谈话中特意指出:

“这是叶剑英的意见,我赞成照他的意见办。”

杨成武复任副总参谋长后,叶剑英还几次关照他,担心他搞不清形势,特意将他叫到自己住处嘱咐。

尽管杨成武此时年龄已经不小,但老而弥坚,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也更加明了,他在总参竭力配合邓小平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哪怕是叶剑英、邓小平后来都离开工作岗位,但杨成武依然时时到他们住处请教。

在毛主席逝世后一段时间里,杨成武同叶剑英、聂荣臻等老一辈将帅都住在西山,杨成武时不时的上门拜访,并遵照他们的指示,牢牢的掌控部队,不给任何人以可趁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杨成武

那时,杨成武就住在叶剑英隔壁不远处,叶剑英考虑到自己安全,曾嘱咐杨成武为自己多找几个住处。

1976年9月中旬,叶剑英嘱咐杨成武:

“成武啊,我得搬家了。记得以前我对你讲过,要给我准备几个地方,‘狡兔三窟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在明白了吧!”

杨成武心领神会,转身出去就同聂荣臻商量,当天下午,就把叶剑英转移到了玉泉山一处新公寓住下,与此同时,聂荣臻也在叶剑英建议下,搬到景山后街。

因为住得比较远了,见面也不方便,而杨成武在这时就充当了两位老帅的联络员。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杨成武作为定海神针,始终牢牢地掌控着局势,没给任何人可趁之机。

对杨成武在总参工作的许多年,叶剑英曾高度评价:

“杨成武在总参工作20余年,比较熟悉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政策、意图,并任过代总长,比较熟悉参谋业务。”

1979年6月,邓小平考虑到自己身兼数职,决定卸任总参谋长一职,在对总参谋长人选考虑时,邓小平也询问了叶剑英、聂荣臻等老帅。

聂荣臻、叶剑英的意见比较集中,他们认为杨成武在总参工作多年,并且担任过代总长,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阅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杨成武、杨得志、杨勇

不过,杨成武当时并不在中央,而是在福州,因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因飞机失事遇难,中央当时就派杨成武赴福州军区处理,1977年9月,又让杨成武以副总参谋长的身份兼任了福州军区司令员。

邓小平也是考虑到这一点,于是比较中意主持总参工作的副总参谋长的杨勇。

然而在中央反复商榷再三斟酌后,最终还是选择了“三杨”中的杨得志出任总参谋长一职。

对在总参工作了22年的杨成武来说,这一安排确实可惜了一些。

对于一个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将军,杨成武将军从来不看重名利,对他而言,国家安定兴旺,才是他毕生所追求的理想。

1983年10月,杨成武卸任副总参谋长以及兼任的福州军区司令员,回到北京,不久之后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943年杨成武与夫人赵志珍合影

对叶帅,杨成武也始终怀有很深厚的情感。

1986年10月22日,叶帅病逝,杨成武悲痛万分,几日后,杨成武在《光明日报》撰文《丹心向党功炳千秋——缅怀叶剑英同志》,一直到叶帅逝世12年后,叶帅的秘书写了一本回忆的书,邀请杨成武做序,杨成武欣然答应,对叶帅的尊敬之情,始终不减一分。

杨成武将军晚年生活十分平静,只是时不时的仍然会缅怀过去革命岁月。

1994年,杨成武将军八十大寿,夫人赵志珍神神秘秘的跟老伴儿说:

“我给你准备了一个礼物。”

就在杨成武诧异的时候,赵志珍从一旁抽屉里拿出一封信奉,老将军看后,,泪水就瞬间模糊了杨老将军的双眼,这是他当年抗战时期与老伴儿结婚时写给她的情书,没想到时隔多年后,依然还能看到这封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杨成武与夫人赵志珍晚年合影

2004年2月14日,杨成武将军病逝,享年90岁。赵志珍独自一人生活了十多年,于2018年病逝,也许是对自己生死有所感觉,赵志珍在临终前嘱咐子女,要把她的骨灰同丈夫的骨灰合葬。

虽然一生历尽艰辛,但夫妻两人始终相濡以沫,这份真挚的感情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