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年或有6万人孤独死于家中

年轻人“孤独死”风险上升

据日本警察厅近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本有37227名独居者死于家中,据日本政府推测,今年全年65岁以上的“孤独死”人数或达6.8万人。

在日本,“孤独死”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进入21世纪之后,“孤独死”更是成为日本社会的一大顽疾,为了改善这个“世纪难题”,2021年,日本成为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任命孤立·孤独担当大臣、设立内阁官房孤独·孤立对策担当室的国家。今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孤独·孤立对策推进法》,电视台也经常做“孤独死”的专题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东京附近一住宅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然而,值得关注的还有另一数据,在目前的日本,不仅独居老人,年轻人“孤独死”的风险也随之大增。相比被国家福利制度重点关照的老年人,年轻人群的孤独死困境更加难以被社会发现。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资料显示,2018年至2020年的3年之间,独居且是异常死亡的年轻人(10几岁至30几岁)共1145人。其中,剔除在工作职场上或路上等场所死亡者,死在自己住家的“孤独死”人数为742人,占比64.8%。

这742人当中,以年龄层来看,最多的是30岁至39岁者,有402人。其次是20岁至29岁者325人、15岁至19岁者15人。

当日本老龄社会的孤独死现象都还没有消退时,是什么又造成了40岁以下年轻人孤独死现象如此普遍呢?

日本年轻人为什么会“孤独死”?

日本并没针对“孤独死”做出法律定义,依行政或自治体(都道府县)对“孤独死”的定义不同,监察医务院所说的“孤独死”是指自杀或死因不明等异常死亡当中,在自家死亡的独居者。“孤独死”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疏离和关系断裂。

据日媒说法,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社会孤立感或者“自我忽视”(self-neglect)的状态,导致了这一悲剧性的结局。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除了现实生活能力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着情感上的孤立。

日本作家菅野久美子说,日本是一个有着1000万预备军的孤独死大国。日本调查网站しらべぇ也曾做过一项调查:有 44.3% 的 20 多岁男青年、38.4% 的 20 多岁女青年担心自己将来会“孤独至死”。

年轻人的“孤独死”不仅是一起个人悲剧,更是社会系统问题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名死者留下的“垃圾屋”,图片来源:日媒,侵删

孤独为何会伤害到我们?

排除现实生活影响,对于日本年轻人“孤独死”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无法消解的孤独感,孤独感为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可以从最熟知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开始谈起。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就解释了为什么孤独会让我们难以忍受,我们与生俱来的渴望与别人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能够拥有一个有归属感、愿意接纳我们的群体,所以当这一需求无法满足时,我们就会陷入痛苦情绪之中。

简单来讲,当我们因社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长期感到孤独时,也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疏离,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Jeny de Jong Giered,1987),这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个体人格失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Pexels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分析孤独产生的原因:

1、持续的时间

通过回忆孤独感初次出现的时间节点和持续的时长,我们可以勾连起与这种感受有关的情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并通过孤独感延续过程中的发展来确定其发生的机制。

慢性、持续的孤独和许多生理/心理疾病都有关,包括癌症、中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相关疾病、睡眠障碍等。

2.发生的机制

△基于发育过程的

从社会文化环境来看,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人更容易有隔离感,边缘群体也与孤独紧密相连。

从个体层面来看,如果自己投入精力斡旋于人际关系,却不能建立起足够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孤独感会更加严重。

这里的“满意”不仅体现在社交对象的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一群朋友和一个好朋友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最重要的是感受到支持。

△情境触发式的

从微观环境来看,当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社交圈转而投入新的社交环境中时,所要付出的社交成本很高,但收益可能满足不了期待,所以会时常感到对这种新环境的抗拒和对旧环境的怀念。

可以看到,孤独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产物,是每个人所遭遇的内外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孤独”有什么解药?

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提出,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孤独的“解药”其实是建立在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和对社交关系的认识之上的。

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方式供大家参考:

1.认识与孤独相关的负面情绪经常感到孤独的你,会不会也经常感到羞耻和内疚?

认为自己存在一些不能让别人看到的东西(羞耻)或渴望他人原谅自己的过失(内疚)都会带给人一种自我惩罚的欲望和倾向,认为自己不值得,自己不够好。这种倾向就以孤独的形态表现出来了。

所以,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勇于接纳自己,是疏解孤独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有这些负面情绪时的心路历程,想想与自己开心高兴时所关注的事物有什么不一样,这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你也可以画心情图,用五点计分(0分代表不愉悦,5分代表很愉悦)来观察自己每段时间的情绪波幅,暗示自己保持一种平稳的情绪状态,也能从过去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找到自己的方法论,比如培养爱好、旅游度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Pexels

2.认清对陪伴的渴望

你是需要他人在你身旁,还是需要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独居的环境中,需要独自对许多问题时,会因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而感到特别孤独。而另一种情况,可能是TA为了保护自己,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人,认为自己不满意的现状是别人不关心造成的,就像勒巴斯蒂所说:“跟自责相比,责怪他人不爱自己当然更为容易。”

所以,适当独处,注意自己对于事情的感受,探寻最真实的自我,反思过去、审视当下和谋划未来,构建可靠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定位,你才能重新认识陪伴。

3.找到自己喜欢的交往方式

你喜欢虚拟的弱连接还是现实中的强连接?

敲敲键盘点击鼠标的交流和动用面部肌肉、控制身体形态、快速组织语言的互动,哪个更好?

这些问题都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在长期虚拟的弱连接情况下,我们更容易感到与世界“断联”,生怕一条微信没回就导致了社交关系的巨变,所以,将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支持和我们喜欢怎样的交往方式联系起来,或许就能对孤独对症下药,让不同的孤独症结都有各自的解药。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找熟悉的人聊聊天,面对面交流,在他们的回应中你可能就找到答案了。

孤独感是一个人的基石,我们需要了解它,从而了解自身;我们也需要控制它,从而解放自身。而解放最好的方法,就是觉察自己、感知周围、拥抱世界。

孤独并不可怕,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孤独。

一方面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避免产生严重的孤独心理;另一方面是对孤独患者的爱心,要多给予他们帮助不要施以冷言冷语以及带着有色眼镜。

值得注意的是,当你为了某种目的而敢于孤独主动孤独,那么在此也恭喜你,你的孤独到了一种境界你成为了孤独的思考者。但是切记,这并不等于拒绝交流。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