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智慧生活报社联合阳城县孙文龙精神研究会摄制的大型专题片《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在晋城市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隆重开机。此次拍摄活动得到了阳城县河北镇党委、政府、孤堆底村、孙文龙主题公园、河北中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开机仪式
《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专题片旨在深入挖掘和展现曾任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的优秀共产党员孙文龙同志51年光辉、短暂的一生,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孙文龙,1931年出生于山西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踏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1957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放弃省委机关的优越条件,申请回乡支援农村建设,任文敏乡(今次营镇)乡长,1958年任寺头乡乡长,1963年任润城镇党委书记,1966年任阳城县革委会副主任(副县长)、革委会主任(县长),1975年任阳城县委书记,1977年任武乡县委书记,1980年10月,任屯留县委书记,1982年3月16日,去世在屯留县委书记的岗位上,入殓时穿了一件旧军装。
中共阳城县河北镇委员会、阳城县河北镇人民政府
专题片《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将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现场访谈,全面展现孙文龙同志在阳城、武乡、屯留工作期间勤政廉洁的公仆精神、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片中,观众将看到孙文龙如何大兴水利工程建设、将红卫水渠打造成中国第二个红旗渠,一举扭转了阳城县十年九旱、人畜吃水困难的窘境,以及现存的次营胜天湖、驾岭万方水池、温沟灌渠、河北镇石窑水渠、北留水轮泵发电站、芹池镇(原阳泉乡)截潜流工程、一滴水工程遗址等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如何脚踏实地抓蚕桑产业,使全县基本实现地埂桑树化,人均百株桑、户养一张蚕,蚕茧产量一举突破百万大关,居山西之首,华北之冠,成为华北蚕桑第一县;如何引进东北苹果、带领群众建起阳城县北留水轮泵水电站,在高寒地区种棉花并获得高产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以及孙文龙同志担任革委会主任(县长)、县委书记后,清正廉洁,全家7口人,妻子在县委家属院喂猪,儿子、女儿回乡当农民,仅仅靠他月工资72元拮据生活,留下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摔碗拒礼”“姐弟恩怨”“拒绝领救济款”等一系列在太行山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孙文龙主题公园
专题片《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摄制组,还将沿着孙文龙在阳城生活工作的足迹,走访河北镇、次营镇、寺头乡、润城镇、蟒河镇、北留镇、白桑镇等孙文龙工作过的地方,采访取景,展示已故县委书记孙文龙因地制宜、科学富农的理念为三县区农村经济发展、百姓致富增收所做的贡献。
孤堆底村
开机仪式上,智慧生活报社相关领导、阳城县孙文龙精神研究会负责人、孙文龙主题公园工作人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百余名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参加了活动,他们对专题片的拍摄寄予厚望。他们表示,希望通过这部专题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孙文龙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同时,也希望通过专题片的拍摄和播出,为阳城县、晋城市乃至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阳城县河北镇初级中学校
正如晋城市委常委、阳城县委书记高喜全在孙文龙主题公园调研时说的:“孙文龙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段历史,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杆旗帜。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孙文龙同志勤政廉洁的公仆精神,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把孙文龙同志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好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永葆共产党员本色,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严守党纪党规底线,不断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深入思考改进作风,清正廉洁真抓实干,在全社会营造脚踏实地干工作,敢想敢干敢创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