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机制币历史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名誉品、大珍品银元,其中不少为样币,而这些样币大多数因为不受当局者喜爱或认可,而被废弃,故而存世罕见,成为一代名珍。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试铸仅400套的“废案”样币——丁未大清银币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造总”的前身,丁未大清银币系列与丙午大清银币系列堪称清代大清银币系列的典范和先驱,其中,丁未大清银币系列是清朝光绪33年,也就是公元1907年,由天津造币总厂试铸的样币,全称“光绪年造丁未大清银币”,钱币收藏界俗称“大清丁未”或者“丁未一两”。

丁未大清银币实际上存世量要低于丙午大清银币系列,作为试铸样币,资料记载铸额仅为400套,加之回炉及损毁,好品无多,是清朝银币中的珍稀品种和名誉版别。

该币与清代铸行的其它银币有明显区别。银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汉文“大清银币”,文字较小。珠圈外上端镌满文“大清银币”,满文两侧各镌一个六花星。左右两侧分镌是年的干支纪年“丁未”二字,稍下侧各镌一个六花瓣的花朵。下端镌汉字币值。其中一元面值的正面边缘还镌有精美细致的水波纹图案。银币背面中央珠圈内镌龙图,珠圈外上端镌汉字“光绪年造”,环镌英文“TAI-CHING-TI-KUO SILVER COIN.”,中文意思为“大清帝国银币”。图案相当精美,尤其正面外缘的水波纹,造型别致,独辟蹊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未大清银币系列

并且丁未大清银币系列诞生之时适逢的“圆量之争”,守旧派主张铸造以一两为货币单位的银元,其理由是已往商税贸易往来都以银两为结算单位,应因循古制;但革新派主张以七钱二分为货币单位的银元,理由是与外国银元同量同值,便于交往,而且当时以元相计在全国各地已经成为习惯。

而丁未大清银币系列成为废案,有一定可能就是守旧派的失败造成的,这两种货币单位之争,相持时间很长,清政府翻来覆去地变更决定,因此也就导致在清末短短十余年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银元品种,为我们的银元收藏增添了极大的选择和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对外贸易的主战场——广东十三行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九日载泽等奏进呈新铸通用银币并议定成色章程折》记载,节选如下:本年三月二十八日,奏请先行试铸通用银币,当经奉旨允准在案,数月以来,妥议章程,一面筹拨铸本,安设机器,业于五月二十四日由臣部(度支部,户部改称,载泽为度支部尚书)造币总厂开机试铸,臣载泽于本月初七日赴津,亲莅总厂考察一切,鼓铸尚称合法,于初八日回京,滋将新铸各种样币装盛十二匣,恭呈御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载泽所奏“臣部”即指“度支部”,也就是清末户部的改称,当时载泽时任度支部尚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试铸通用银币指的就是丁未大清银币系列,其中四种十二匣包括:一圆银币四百枚,每匣一百枚,计装四匣;五角银币四百枚,每匣一百枚,计装四匣;二角银币四百枚,每匣二百枚,计装二匣;一角银币四百枚,每匣二百枚,计装二匣。

总计四百套,大家可能会说四百套看起来数量并不少啊。但是,因为丁未大清银币系列为废案,故而遭遇回炉、销毁的不在少数,实际上丁未大清银币系列存世量远远低于这个数量,P盒官网仅记录77枚,并且各大钱币图录中均将其划归为三级以上大珍,可见其珍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