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说到乾隆的诗,很多人都会顺理成章地想到这首《飞雪》,因入选小学课本并受到网友调侃,这或许真的是乾隆流传最广的诗了。问题是,这诗真能代表乾隆的作诗水平吗?
乾隆流传下来的诗词相当之多,达4.5万余首。网上就有将乾隆诗和整部《全唐诗》对比的说法,《全唐诗》收录诗也才4.2万余首。当然,乾隆诗作虽多,却流传不广,有名气的除了上文的《飞雪》,似乎再难找到第二首了。乾隆的诗词到底是怎样的水准?我们随意摘录了乾隆的几首“七绝”,请大家自行感受一下吧。《堤上偶成》: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苏堤春晓》: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
《过蒙古诸部落》:猎罢归来父子围,露沾秋草鹿初肥。折杨共炙倾浑脱,醉趁孤鸿马上飞。一眼猛然看过去,是不是觉得没注释根本看不懂意思,很“高大上”的样子?是不是以为我这是要“洗白”乾隆?不,你可能误会了,我想说的是,我认为乾隆写诗确实是不行。
我们注意到,乾隆的很多诗都寓意分明,语句通畅。然而,其诗作中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大量的平仄出错。这个问题在乾隆的诗中广泛存在,而这也是为何许多诗词内行都瞧不上乾隆诗词的一大原因。金庸先生就曾直言嘲讽乾隆的诗文,说其水平连秀才都不如。
钱钟书作为一代文学大师,自然深谙诗文精髓,他在《谈艺录》中这样评价乾隆的作诗水平:“清高宗(指乾隆帝)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钱钟书很少会这样猛烈抨击,但乾隆帝的作诗水平,他实在看不下去。
那么,乾隆帝是真的没有半点文学素养吗?当然不是,他还非常喜欢在诗里安插生僻字。比如“讐”、“簷”、“瘝”等字,常常出现在乾隆诗作中。乾隆27年到乾隆41年这一段时期是写诗高产期。不仅炫富,歌颂自己的功德,就是自己吃个饭,或者看见点新奇的东西,自己出去下江南,甚至于每天的日常生活都会成为他的写作主题,所以乾隆皇帝的诗作日产量就可以达到十几首,有时候兴趣来了,一下就可以做几首出来,确实有点诗人的模样。尤其是下面的臣子们还溜须拍马,直夸皇帝写的好,这就更激发了乾隆皇帝的写作兴趣。乾隆皇帝如果放在今天,一定会成为微博红人,每天发发心得体会,简直不要太快乐。
没有批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如今有个说法,叫“捧杀”。这有多可怕?没看到即便是拥有无上权柄的君王,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吗?当然,也有人为乾隆辩护,说他的诗是不屑于遵循古人的平仄规则。那么,乾隆诗作到底水准如何,便由大家自行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