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674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他曾罹患典型双相,如今停药、硕士毕业、谈恋爱!

02、轻躁狂/躁狂竟与“叠加性心理渴求”有关

03、在灵魂上“动刀”,找到极度缺安全感的根源

04、其他双相障碍患者,也有望真正康复,实现停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01、他曾罹患典型双相,如今停药、硕士毕业、谈恋爱!

最近,曾经得了典型双相障碍的康复者伟涛,传来了好消息!

伟涛的母亲告诉我,3年前伟涛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后,康复情况一直很好,药停掉了,上学、生活都很顺利。

今年,伟涛研究生毕业了,还谈了个女朋友,两个人感情特别好。伟涛在杭州找到了工作,还打算在当地买房子、定居。

伟涛的母亲百感交集,感慨儿子的病真的完完全全好了!能独立地走向社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与伟涛母亲的聊天记录截图

我看到信息后,也非常高兴!

一是因为他当初的病情很严重,但康复非常理想,3年来都很稳定,复发的可能性极低极低了,而且比很多同龄人更加优秀。

二是因为当初我引导他进行人生规划,他说研究生毕业后想回老家发展,我不赞同。

我说,在他老家这种小地方,生活节奏是比较安逸,但非常讲究人情世故。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成绩,做人得很圆滑,还得在人际关系上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

但以伟涛的性格,他在这方面并不擅长。

而且,伟涛有研究生学历,学历和能力都是比较出色的,如果去大城市,整体上,他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通过自己的实力争取脱颖而出。

更重要的是,他在人际交往中节省下来的时间,有助于他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

当时伟涛表示非常认同,说毕业找工作时会好好考虑,留意大城市的机会。现在,他果然选择在杭州定居,我真的替他感到非常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与伟涛母亲的聊天记录截图

我也替伟涛父母感到非常欣慰!

伟涛当时的病情非常严重。他父母都是主任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家里条件也不错。伟涛父母带儿子找了很多专家,还去北大六院住过院。儿子被诊断为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这个中意味着什么,他们作为医务人员,心里非常清楚。

可是,他们只有伟涛一个孩子!伟涛的母亲当初极度绝望,孩子的病好不了,丈夫也令她失望透顶,她一度情绪崩溃,甚至想过跳桥,一死了之!

现在,伟涛不仅停药了、研究生毕业了,还凭自己的能力在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拥有甜蜜的爱情,一家人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这样的康复效果,是伟涛和他父母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伟涛接受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在技术上暂时还无法复制,我们的接诊量很小。所以伟涛一家是非常幸运的。

不过,其他患者、家属就算没法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但如果能开展“自我家庭治疗”,也有望加快孩子的康复!仅仅是速度会慢一些。

以下对伟涛当时的病情、康复的经过,尤其是他患病的真正根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广大患者父母有启发,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向康复!

02、轻躁狂/躁狂竟与“叠加性心理渴求”有关

2018年,伟涛在读大学。在一次发烧感冒后,他变得非常焦虑,总担心自己身体出了大问题,还出现了反复洗手的强迫症状。

他主动到精神科就诊,被诊断为焦虑状态,开始服用抗焦虑药。但1年后擅自停药。

很快,他出现了典型的躁狂发作。他跟别人自吹自擂、说大话,因目中无人而跟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他情绪亢奋,精力旺盛,每天步数可达2.5万步,还一度疯狂买书、买电子产品,频繁给家人发红包。

但有时候,他又会情绪崩溃,痛哭流涕,觉得自己特可怜,抱怨父母、老师都不理解自己。

伟涛父母感觉儿子明显出问题了,他们带伟涛去北大六院就诊,伟涛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症状非常典型,又开始吃药。

可是伟涛的症状没有好转,还是爱说大话,频繁给同学打电话,精神兴奋,容易失眠。精神科大夫又加大了药物剂量。

后来,伟涛的病情终于改善,躁狂状态消失了,但又变得非常焦虑,总是过度担心,还是反复洗手,也没法静下心学习,甚至有自杀行为。

父母和他只好办理了休学,最后找我们就诊,并决定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

虽然现在很多青少年、大学生被诊断“双相障碍”,但大部分患者都属于“泛双相化”。

也就是,他们的所谓轻躁狂/躁狂发作,其实是暴躁易怒,在家砸人毁物,大发一通脾气之后,又回到了抑郁状态。

我们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轻躁狂/躁狂发作,而是抑郁症患者的“激越状态”,是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导致的。

可是,伟涛就不属于此类,他确实有非常典型的躁狂发作,情绪亢奋、自高自大、觉得自己特别牛,精力活动旺盛等。

他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而且属于双相障碍Ⅰ型,也就是更严重的类型。

那为什么,有的患者会出现典型的躁狂/轻躁狂发作,突然兴奋得不正常;而有的患者则不会,而是一直压抑、痛苦?

国内外主流的精神医学解释不了这个问题,倾向于认为这与遗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改变等生物学因素有关。

至于治疗手段,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一般靠精神科药物和电休克治疗控制症状,不能预防复发,更解决不了根源问题。

可伟涛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深入到他的内隐记忆层面时,我们发现,他的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根源,竟是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

他从小成绩就好,高中3年更是名列前茅,老师、同学都说他是考北大、清华的料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

也就是说,伟涛从小到大接受过很多过度夸奖,内心有自大、自负的一面,并且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形成了“叠加性心理渴求”。

除此之外,伟涛还喜欢看成功人物的励志视频,看得心情澎湃,认为自己将来也要成为大人物。

有时,他还会看一些关于如何获得成功的视频,但他的理解有偏差,以为疯狂地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于是,他整个高中都是“拼命三郎”,哪怕困得不行了,也会给自己打鸡血,激励自己强打起精神,继续高强度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产生了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这也形成了“叠加性心理渴求”。

我们颠覆性地发现,叠加性心理渴求属于病理性记忆的一种,是引起典型轻躁狂/躁狂发作的主要心理根源。

可是,伟涛因为高中3年“透支式”地苦学,高考时又很紧张,他高考发挥失常了。对他而言,这次高考形成了重大的心理创伤,他甚至觉得很丢人。

所以,大学后,他继续像高三那样拼了命地学习,过得痛苦、压抑、焦虑,希望证明自己,继续过着“高四”的生活!

后来,伟涛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考研成功了!

他非常兴奋,认为自己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心里飘飘然,并非常享受老师、同学的夸奖,这是他出现躁狂发作的导火索。

其实,这类似于“范进中举”。范进和伟涛“中举”后都异常亢奋,这源于他们之前都长期压抑、艰苦、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且内心深处非常自傲。

当他们一下子取得了心中期待的成绩时,就很容易欣喜若狂。

从伟涛的经历来看,其实他在高中时,就已经出现心理问题了,对学习成绩有不理性的“执念”,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只不过,当时他的父母、老师包括他自己都没有觉察,还以为成绩优秀、学习刻苦是好事。

伟涛和父母一度希望伟涛回到高中时的状态,能够正常学习、学业优秀,追求梦想。

尤其是伟涛,他渴望回到刚考上研究生的状态,整天开开心心的,对未来充满希望,那种感觉非常好。

但其实,这是不理性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伟涛虽然暂时不抑郁了,能复学了,但还是容易盲目给自己“打鸡血”,过分在意外界评价,内心自大,甚至会进一步自恋。

一旦他遭遇较大的挫折,他很容易再次出现重度抑郁发作,严重地自我否定,也就是表现为复发。

所以,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经过治疗后,能恢复到患病之前的样子,这并不是理性的康复目标。

尤其是有过典型的躁狂/轻躁狂发作的患者,那时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他们会忍不住主动追求这种状态。

希望患者、家长们要对此有意识、有觉察,理性对待和处理。

03、在灵魂上“动刀”,找到极度缺安全感的根源

伟涛当时还有非常严重、顽固的症状——他对自己的隐私、人身和财产安全,有明显过度的焦虑,已经达到了强迫性思维的地步。

比如,他在酒店里跟母亲小声交谈,声音会传出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他还是担心会被隔壁的人听到,泄露了隐私,并带来危险。

他小学的时候,出于好奇心点开了黄色图片,看得面红心跳,但很快就关掉了。这其实是一件小事。

但他大学时想起来,竟非常担心是否有黑客会黑进了他的电脑,知道了他当时这个行为,甚至会不会把他看图片时的样子拍了下来。

对于这个症状,创伤修复师Lucy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进行了4次处理,发现这背后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进行了高效化的修复。

随后,伟涛的症状明显改善,没那么担心了,但他说那种感觉还是存在。

Lucy再次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深入到他的内隐记忆层面,再次进行处理。

没想到,这次发现,这竟与伟涛初中时爱看的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有关。

伟涛把这套书反反复复看了7遍,非常投入,相当于被清醒催眠了。书中官员们的勾心斗角,犯错后斩首、甚至抄家、株九族的情节,让伟涛内心很恐惧。

伟涛小时候遭受过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父母不在身边,父母经常吵架等等,他本来就有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的偏执型人格异常。

他反复看了这套书后,变得更加谨言慎行,认为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会导致灾难化的后果,逐渐演变为对隐私、安全过分担心。

这个心理创伤得到修复之后,他的焦虑症状终于有了根本性的缓解。他也很震惊,从没想到自己的这个问题竟然跟看这套书有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就像“心理按摩”。虽然暂时可能可以缓解症状,但没法深入解决症状的根源,甚至连真正的根源是什么也无法确定。

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像在“灵魂上开刀”,能够帮助患者找到症状背后的具体心理根源,也就是病理性记忆,并高效化、精准化地修复。

而且,这些病理性记忆,有很多是患者自己都忘记了的、没有意识的。他们觉得非常神奇。

希望其他患者、父母也要意识到,患者的症状背后,其实是大量的病理性记忆,可以尽可能地寻找、修复。即使找不到,也要认识到它们的存在。

04、其他双相障碍患者,也有望真正康复,实现停药!

伟涛能快速康复,他的父母也有很大的功劳。

伟涛父亲是主任医师,在当地也是个专家,算得上事业有成。他变得有点自负自大、自以为是,有偏执型人格特征。

由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他认为家庭分工就该男主外、女主内。他很少陪伴孩子,经常应酬,经常回家时喝得一身酒气,有时还把朋友都招来家里喝个通宵达旦。

伟涛的母亲非常生气,经常数落丈夫:“你要是因为喝酒住院,我可不管你!”

以上情景在伟涛成长过程中反复出现。他一方面很讨厌父亲这些行为,一方面又经常感到害怕,非常担心父亲的身体。

以至于他的脑海里甚至有个画面:父亲真的喝酒进了ICU,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满管子,母亲真的不来照顾他,家里马上就要失去支柱了。

这个画面不是真实的,但反复萦绕着伟涛,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是他容易焦虑、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进行家庭治疗时,我们将这个在伟涛内隐记忆层面发现的画面、背后的原因都告诉了他父亲。

他父亲非常震惊!他从没意识到,自己应酬、爱喝酒、跟妻子不和,竟然会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心理伤害。

他回去就对伟涛说:“爸爸一定会戒酒!”伟涛和他母亲吓了一跳,觉得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后来,这位父亲不仅真的戒酒了,而且对妻子和儿子的态度180度大转弯,懂得真正关爱他们。

伟涛父亲非常有悟性,他恢复了自我反省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自己的人格异常,也大大改善了家庭氛围。

而且,伟涛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跟我是“同行”。他们在了解我的经历后,很快就对我很信任,最起码不认为我是骗子。

不过,一开始,伟涛父母觉得我是在成瘾领域比较擅长,不确定我在抑郁症、双相障碍上的诊疗水平。但他们看到我们的文章、视频,又觉得可以一试。

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在走投无路下想“赌”一把,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找我们的。

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伟涛及父母对我们都极其信任,高度配合。

在我们接诊的患者中,大部分人都因为个人原因、客观原因等,中途暂停心理干预。比如患者笃定地认为自己好了,或者父母觉得孩子好了,便提出中止心理干预。
虽然我对他们的决定可以理解,也选择尊重,但这对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效果是有影响的。很多孩子后面病情波动,不得不再次回来接受心理干预
而伟涛一家是极少数的、坚持一次性完成系统化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患者家庭。

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即将结束时,伟涛父母知道孩子后续可能还会有波动,甚至愿意预交费用,预约位置,可见信任度之高。

不过,伟涛后来根本不需要再回来接受强化心理干预,这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结果。

出于这种高度信任和配合,伟涛的康复效果特别好,结束心理干预后的10多天后,他就成功复学了,速度惊人!

结束时,他能较专注地学习,所服用药物只剩下一片镇静安眠药,回家1个多月后也停掉了。

伟涛跟父亲的关系很融洽,常常一起聊天。他心态积极、从容自信,还学会了理解、包容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与伟涛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

我们曾经非常详细地分享过伟涛的心理干预经过,他一共接受了约95个小时的心理干预,其中有17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

伟涛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曾经病情非常严重,他能够真正康复,甚至比很多同龄人更优秀,其他双相障碍患者一样也有可能实现!

有的精神科大夫可能会感到震惊,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认为,双相障碍是“重性精神病”,大部分患者需终生服药,病情容易波动。

像伟涛这样的典型双相障碍患者,怎么可能实现撤药,还康复得这么好?

不排除有的精神卫生从业人员以为伟涛这个案例是我们杜撰的,并认定我们是在“忽悠”。

但其实,这是因为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治疗效果,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边界。

伟涛母亲曾告诉我,合适的时候,她想把伟涛再带去北大六院,给当初他们看的那些精神科专家,好好看一看伟涛如今的状态,让他们见证:

奇迹是可以发生的!而且就发生在我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与伟涛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

因此,希望精神心理从业人员要破“框”而出,别再认为双相障碍需要终生服药、遗传度高达80%等等了。

只要找到双相障碍的真正病因——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并将患者遭受的病理性记忆大幅度修复,患者是完全可以走向康复的。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父母不要一听到这是“重性精神病”、“是遗传导致的”就感到恐惧、害怕,并开始担心孩子以后的就业、结婚等问题。

父母要了解双相障碍真正的病因!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不会“人云亦云”,并能更快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

最后,希望伟涛真实的康复经历,能给广大患者、家属带来信心,免于恐惧,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帮助孩子加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