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郁风

贞观公号被封了,作为一个有丰富相关经验的人,这样的结果是预料之中。封号原因显然是那篇《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当中存在虚构、夸大情节,在逻辑上也站不住脚。

但同样是真实性存疑的作品,《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却安然无恙,作者依旧是B站大V。大概一个是疗愈精神内耗,一个是加大精神内耗,一个正能量,一个负能量,结果便不同。

但遗憾的是,“宁夏出租屋女孩之死”从部分细节被“证伪”至今,没有一篇关于这个女孩的深度报道,她的死因到底为何,生前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轨迹,和家里关系究竟如何,这些仍然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211大学”是不准的,女孩是专升本上的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但北方工业大学也算不错的一本,会计专业也是热门专业,不至于找不到工作。

“女孩多次笔试第一但面试被刷”被“证伪”在宁夏三次考公未进笔试,但考公并不是只能在宁夏一个地方考,女孩是否参加过其他考试,成绩如何,这些仍然是空白信息。

当然,我觉得那篇文章最大的事实逻辑漏洞是,明明房子在咸阳,却说是西安。咸阳和西安并没有合并,把事件地点写错,是新闻或非虚构写作上的大忌。

更让人费解的是女孩明明家境贫寒,没有工作,基本的温饱尚成问题,却要在咸阳这种三线城市租2000多一月的大公寓,还是在地段好的闹市区。作者还特意提到,大部分人都是问价后觉得太贵。可见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选择。

在三线城市,一千多已经能租到一个“体面“的房子,并不是说没钱就得住城中村的老破小。女孩可能想有一个好一点的居住条件,但这个房租显然是接近“奢侈”了。我在成都地铁口边租的公寓,也才一千多。

这里并非是质疑女孩的选择,而是指出该文逻辑上的冲突,但至今仍然没人能解答这种疑问。

因此有前辈批评这些参与“证伪”的媒体记者,指责他们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单纯的“去伪”。虽然报道呈现确实如此,但这种批评矛头单纯指向记者有点苛刻。

相关深度报道的缺失,并不一定是记者不想做,或者专业能力不够,而是囿于其他不可抗力。

另一种论调认为,贞观作为自媒体,没有事实核查的能力和义务。此言差矣,之前韩寒、李海鹏做非虚构,每篇都有专门的事实核查员,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这对一个非虚构机构来说,是必要的人力和流程。

更何况贞观在随后的声明中,又一口咬定“经确认信息属实”,无异于二次撒谎。如果贞观在这篇文章末尾加上句“本文内容存在虚构成分”,那完全是一篇成功的、感人的,同时也能引人思考的小说。但贞观非要强调“经过事实性审核”,那它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或专业上的失误负责。

还有论调认为,“不管事情是真是假,但它背后所揭示的问题是真的,如考公狂热、就业难、年轻人生存压力大等”。

借社会现象讨论背后的社会问题,是我们写作者的共有操作,但公共讨论的基础应该建立在事实之上。难道没有这个“出租屋女孩之死”,我们就不能讨论考公热、就业难、年轻人困境这些问题吗?

犹记得刚踏足新闻领域时,我曾问前网易新闻总编,也是孙志刚案报道的调查记者陈峰:“我想从事新闻写作,是想借新闻揭露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陈峰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初衷很好,但一定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而非为了“揭示问题”就忽视事实,不实的手段结不出正义的果实。

此言我之后一直谨记在心,即便这个规模不大的公号写作,也要反复推敲信息的真实性。

过去为揭露地主如何压迫农民,农民生活如何悲惨,会编造、夸大一些故事,但后来发现有些故事并不能经得起事实性检验。

今日之批评者,或有借出租屋女孩之悲,浇胸中之块垒之意。但探求出租屋女孩之死的真实性,并不是为了得出“个人原因不能归咎为社会”的结论,而是更真实的去面对社会问题。

而今蜗居在出租屋中,艰难求职谋生的年轻人,不只是个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