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湾地区健保的困境

1

现在大陆有些人,主打一个把“大陆以外”的医疗,吹捧成天堂。

要让大陆人误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地狱中。

2

台湾地区的医疗跟健保,在全球都很受肯定。

但也面临极大的困境。

台湾地区的健保是可以作为大陆的借鉴。

3

台湾地区健保目前的第一大困境,是支出费用越来越大,几次濒临破产。

台湾地区健保,不是免费医疗。

但仍然变成沉重的财务负担。

健保支出每年超过8000亿台币。

4

健保的钱不够用了。

为了应付财务压力,又推出二代健保补充保费。

就是薪资以外的所得,要交2.11%的健保费。

5

台湾人每年平均看诊15次。

这放在全世界,都算不低。

因为就医的成本低又方便。

所以,一方面,保障了台湾人的就医权。

可是,又确实有严重的医疗浪费。

但,健保给民众的就医安全感,很难限缩。

那怎么办?

官方就对医院下手。

6

健保局是所有医院的最大“客户”。

医院看完病人以后,是向健保局申请费用。

于是健保局想出了“健保总额制”的方法。

等于把费用的天花板,藏在医院这里。

7

健保局的方法是,用“点数制”加“总额支付”。

医院向健保局申请钱,不是以金额计算,而是计点数。

8

要确保健保不会破产,可以收支平衡。

“点数制”之外,还有“总额支付”。

一、用人口,预计下年度所有医院,提供的总服务量。

二、政府设定一个支付上限,作为支付的总额,再分配给各医院。

等于是一种“计划经济”。

就是只有一笔固定的钱在那里。

超过了健保局就不付钱给医院了。

政府等于耍无赖了。

9

健保支付,是“论件计酬”。

看什么病,做什么检查,价码明标。

但,每年政府会跟医院“商量”,明年医院可以申请的金额是多少。

如果医院“营业额”做到刚好,1点就算一块钱。

10

但如果医院病人增多,做的检查或手术,或是药品增多,营业额太大。

那,1点医院可能就只拿到0.9元。

反正我就给你这么多钱。

看越多病人,医院等于赔越多钱。

于是,只要超过额度,医院就会委婉建议病人,要么转院,要么完全自费。

11

台湾人对健保的满意度是90%。

可是一线医生的满意度,却只有33%,护理师更低。

原因是,过往台湾很多医生自己开业。

可是,开立健保以后,医院变成“大者恒大”。

12

医院的集团化与财团化,使其规模更大、病床更多、采购能力更强,而且有预算可以买高贵的检验仪器。

医生诊疗,越来越依赖仪器设备。

病人也更加信赖一线品牌的医院。

医院必须比“肌肉”,因为健保局跟病人,都相信“肌肉”。

13

健保要普惠大众,费用压低。

钱又是拨给医院。

独立的小型诊所跟医院,越来越没落。

医师护理师药剂师这三师,只能是医院集团的打工人。

职业光荣感逐步丧失。

医生收入,被压到很低。

工作压力,精神耗损却很大。

一般医院的医生,实际拿到的诊疗费,大概只有健保给付的5%到13%。

医疗费用,往医院设备、检查跟药品流动。

看一个门诊病患,医生最低只能拿到70元台币。

14

看病超过额度,健保局还不付钱。

顶流的台大医生,一般科别,一个月的薪水,大概20万台币出头。

可在私立医院集团,薪水可以是两倍。

许多私立医院,会让医生靠开要病人自费的药,抽成奖金。

15

护理师的处境更艰难,受的待遇更恶劣。

护病比(每位护士照顾病人比)太高,还要三般轮班,牺牲家庭生活。

在医院与社会得到的尊重,远不如医生。

但其实付出与牺牲,更大。

许多医事人员,都是因为热情与医德,以救死扶伤为天命,而支撑下去。

16

但,现实很冰冷。

疫情时台湾地区医护的付出与牺牲被社会跟政府漠视,奖金被医院克扣。

护理师因为长期被漠视与剥削,所以,一有机会就会转业。

现在在台湾,很多手术都要排期很久。

医院可能有病床,可是病人无法开刀。

因为,护理师的缺额,长期招不满。

医院的药剂师也大量离职,到外面药房上班,因为薪资有很大的差距。

17

台湾的医院开始有“五大皆空”的问题。

就是内、外、妇、儿、急诊五个科,招不到医生了。

连顶流的台大医院,也招不到足额医生。

招不到医生的科别,还在扩散。

因为医病关系、医疗纠纷、收入不如以往、影响生活质量等原因。

台湾的医生,快速往轻松的皮肤科,或是可以很赚钱的私立医美行业流动。

18

许多医院的急诊室,人满为患。

都是等不到病床的病人。

台湾政客、民意代表最常做的选民服务,就是利用政治势力跟特权,帮民众插队搞到病床。

19

等开刀、等病床、健保定额给付、医疗私立集团化、医护人员流失......

这些因素让台湾非常自豪的医疗质量,已经到了悬崖边缘。

最新的一期权威医学杂志“刺络针”(Lacent),有一篇论文,也讲到台湾健保的困境。

该怎么改革?

各方争议。

但一致的是,要提高健保费、提高自付比例、增加更多自费项目、减少健保支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