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使得中国有很多宝贝都流落海外,不少在中国古老历史中曾大放光芒的文物,就连国内的博物馆都无法看见了。

曜变建盏就是其中一种很具代表性的文物,这种文物全世界只有三只半,可中国国内只有半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邃的艺术

宋代的烧制历史极短,可工匠们的手艺都是多年流传下来的,曜变建盏就是在这个朝代诞生,且堪称国宝级文物。

从烧制的原理来看,就知道曜变建盏的出现有多么不容易。

首先,要从传统的釉料中加入各种稀有的矿物原料,再加入富含不同铁等重金属矿料,烧制的过程中,窑温窑加热到1200摄氏度左右也达到了重金属矿物质的熔点,矿物质开始融化,并于釉面开始结合,出现高温气泡。

此时再将热窑持续加热,加热到1300摄氏度的时候,釉面会开始扩大,表面出现气孔,高温情况下釉面有部分开始流淌并形成斑点。

当烧制成功后,便能发现曜变建盏的釉面会有结晶斑的存在,结晶斑的周围会伴随多种色彩的蓝釉纹。

在古代工匠的眼里,这种特殊的蓝釉纹就是曜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曜变产生后,窑温还会继续升高,使得釉面气孔关闭,形成多彩光晕,产生聚光效果。

这个过程被称为“还原气氛”,也是整个曜变建盏烧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纹理的形成。

因此,不同的时间、地点看曜变建盏能看到不一样的色彩,非常具有观赏价值。

自从宋代时期曜变建盏问世以来,一度成为最高级别的艺术神作,这是结合了古代建盏全部工艺的瑰宝,此盏实现了窑温与釉色相融合,塑造出一种极致的美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对曜变建盏技术层面上的突破,这让更多喜爱曜变建盏的人看到了未来希望;但就目前而言,这项工艺还是很难复制,越是如此,越能体现曜变建盏超高的价值。

建盏在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是饮茶。

宋人饮茶的过程与现代人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会先将茶叶磨成粉,再注入热水,同时伴以搅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喝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这种文化还催生出一些游戏,比如斗茶、茶百戏等,建盏耐高温、导热慢,也成为最符合宋人审美的喝茶工具,就连范仲淹、欧阳修等文人都写下过对建盏的赞美句子。

不过,建盏因宋而辉煌,也随宋的消失而消失,后世之人饮茶方式有所改变,建盏就这么退出了历史舞台,没有了市场后,那些能人巧匠也就不再研究如何烧制建盏,更不用说曜变建盏这种建盏珍品了。

建盏根据器型、釉色作了细分,诸多种类的建盏里,只有曜变建盏最为珍贵,且仅有的3只完整款全部在日本,日本政府早已明文认定这三只曜变建盏为国宝级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宋时期大致是日本的平安时代与镰仓时代。

平安朝藤原氏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日本渔民不能私自渡海,违者将会受到严厉惩罚,那段时间也有船只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大宋,不过规模较小。

宋朝的对外贸易是很发达的,商船可以随意驶向日本,有记载显示:宋船来往于双方之间的数量达到了70多次,日本朝野很喜欢来自中国的各种货物,且民间贸易同样频繁。

基于当时的双方实力对比,日本政府对大宋来的商船都是给予优待,这也成为一种惯例。

即便是武士阶级统治日本后开启了幕府时代,平清盛掌权后做的最关键的决策同样是废除闭关政策,开始加强与南宋的交往。

此前的唐朝对日本影响很大,即便日本没有某种文化,但他们仍然将中国运来的东西视为珍宝收藏,不知道那3只曜变建盏究竟是乘坐哪一艘商船漂洋过海,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元代之后,建窑就鲜为人知,日本人和美国人重新发现,才让中国人看到老祖宗的技艺。

在日本人的记录中,曜变建盏乃是神物,并说它“无上神品,世上罕见”,目前三只曜变建盏都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当中。

遗憾的是,中国工匠将曜变建盏技艺失传千年,重新重视对它的制作过程研究都是在1979年了。

那年国家组建了“建窑兔毫釉恢复科研小组”,经过翻阅古籍和无数次的探索与尝试,仿宋油滴盏、仿宋兔毫盏等接连烧制成功,只有曜变建盏依然难以复制。

难点之一便是没有实物参照。

日本那边也比较小气,在将曜变建盏视为国宝后,平日里也很少拿出来研究,就算去日本都很难见到,就更不用说近距离研究了。

这种困难一直持续到2009年,一位名叫方肖鸣的人拿出了半只曜变建盏残片,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这么半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肖鸣慧眼识珠

方肖鸣的人生也有过一段传奇故事,他原本在银行干着“铁饭碗”的工作,1989年他意识到机遇来临,便辞职下海经商,而且投身于一个当时较为冷门的行业:古玩业。

创业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翻看各种资料补课,还和朋友在杭州创办了一家古越会馆,专门从事与古玩收藏与交流活动。

由于来他这里谈天说地的人大多是古玩圈子里的人,方肖鸣的信息从不闭塞,只要听说哪里挖出了什么宝贝,他都要想方设法去看看,没想到这还真应了那句: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时间来到2009年,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方肖鸣已经练就了“火眼金睛”,更是圈内比较知名的人物。

一天,他正在家中闲坐看书,突然有人打电话说了一个消息:“老方,你快去看看,杭州有个建筑工地里有人捡到了两个瓷片,看起来亮晶晶的。”

这样的消息曾有过很多次,方肖鸣还是决定去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看到实物后心中有了一个很奇怪的感觉:自己在古玩界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瓷片,也没在书上见到过。

仔细研究后,他还是觉得这个东西是个宝贝,两枚残片还无法判断它究竟是什么,既然是这个工地里挖出来的,就说明其他碎片大概率也在这里,可能被其他人拿去了。

为了将宝贝给复原研究,方肖鸣动用了所有关系、手段,不惜金钱代价四处打听搜寻,终于从多人手中凑出了20多枚残片,毫无疑问,这些残片都是从这个工地里挖出来的。

通过修复,他拼出了半只曜变建盏,由于没有书籍和现成实物作为参考,光是拼凑都花了他几个月的时间。

修复之后的曜变建盏口径为12.5厘米,高度也有6.8厘米,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残缺部分实在是找不到了,但茶盏原本的器型已经能看出。

在询问大量专家、自己也对照着古籍查找后,方肖鸣这才能大概确定瓷碗正是曜变建盏。

曜变建盏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展览是在2012年,当时深圳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为:中国古代黑釉瓷器学术研讨会。

展览馆内的文物琳琅满目,大多技艺精湛,而拿着半只“破盏”的方肖鸣却成为了全场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参加讨论会的除了中国专家外还有一些日本专家,大家的态度都出奇一致:赞叹。

更有一位专家当即表示:“若是此碗能够完整,必将与日本收藏的那只‘天下第一碗’媲美。”

当然了,日本那口碗同样是曜变建盏。

此后,方肖鸣在古玩界的地位扶摇直上,两年后央视拍摄纪录片《隐身东瀛的瑰宝》时,特意登门拜访方肖鸣,并用摄像机详细记录了这半只曜变建盏的具体情况。

纪录片播出后也引得日本一些电台的关注,NHK纪录片《重现魔幻的光彩》剧组也专程抵达杭州采访方肖鸣。

此后,这半只曜变建盏就一直停留在方肖鸣的古越会馆中。

不少成功的商人也很热爱古玩,曾有一些人想要斥巨资从方肖鸣手中将曜变建盏带走,方肖鸣却一一拒绝,他说:“这件残器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这些年来,方肖鸣也将研究这半只碗作为主要功课,比起日本收藏的那3只完整的变盏,半件建盏反而更容易看清里面的断面结构、釉的厚薄以及胎底的分层,这对于我国恢复这门失传已久的技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他等待着曜变建盏技艺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实在是太难了,逐渐让方肖鸣感觉到此事将会成为梦想。

想到这么多年的积累下,他自己也认识很多业内专家、顶级匠人,而且他也会一些基本的烧制手法,便有了“主动做些什么”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4年他组建了一支研究团队,经过几千次的试验,第一只完整的曜变建盏终于从窑中诞生。

虽说有了这么一只,可要复刻成功的奇迹依然很困难。

他说:“烧制前的工序,如瓷土、釉水等是可以通过人工掌握的,一旦烧制开始,很多环节就不是人为可控的了,太多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出现。”

业内有些人单纯为了好看采用化学釉,而方肖鸣坚持使用传统原料,炼制难度会更大。

几百年的时空“对话”,他似乎看到了大宋杰出的工匠们正挥汗如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用火的这个方面,古人是用柴烧的,现代人可以用电、燃气等,方肖鸣还说:“火可以控制,但釉面变化少,柴有柴的好处。”

那只曜变建盏被方肖鸣拿去给业内人士看,得到了诸多好评,不过包括方肖鸣在内的诸位专家也表示:这只只能说最接近。

若是细看,无论是斑纹、色彩,都与日本收藏的那几只曜变建盏存在很大的差距,不知道古人有没有控制“火候”的方法,或许他们也是“听天由命”,无数次的烧制后,只为那一只完美的曜变建盏。

面对记者的镜头,方肖鸣显得有些无奈:“要真正复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年有一只仿宋油滴盏作为礼品赠与外国领导人,更是让难度更高的曜变建盏成为热门话题,坊间的讨论中,无不惊叹于大宋工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