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参加一个交流会的时候,有位江苏藏友的经历让我印象很深刻。他有一套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总共四件,釉色明彻,纹饰刀法流畅娴熟,类玉似冰,美轮美奂,品相不下于日本回流的那几件高价拍品。

这么大开门的好东西,也确实成功进了某正规拍卖行,不过,拍卖行给的估价特别低,这四件加起来市场行情至少40万以上,拍卖行却给出不到8万元的估价,其中一件越窑壶甚至只给估到几千元。

上拍之后被安排的十分靠后,不出意外,流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代 越窑青釉浮雕莲瓣纹高足杯

藏友也是个精明人,一番操作了解到其中的“规则”,便带着瓷器拜访了一位圈内著名的收藏家,谈好“利益分配”,又花了些钱打通拍卖行专家的渠道。果不其然,一年后,这四件瓷器上了另一家拍卖,打出的口号是“某名家旧藏,传承有序,真实可靠!”

“名家旧藏”的名头就是响亮,原本8万元都流拍的四件越窑,此次大展身手,多人竞价,拍出了上百万的高价。你以为藏友大赚了一笔吗?他苦笑着说道:“其实根本不赚,因为成本很高,大头都被别人拿走了,自己也就跟在后面喝点汤而已。”

这样的事情在收藏界比比皆是,也反映出一个奇怪的现象:名人手上的藏品都是天价,而民间普通藏友的古董就只能贱卖,到底合不合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有“名人效应”,名人的影响力也有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但是收藏,历来不都是眼力第一吗?纵然自古以来“名家旧藏”就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过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珍玩国宝,不都是靠眼力经验来发现的吗?

有些收藏,确实名家的作品更具备价值,比如顾景舟紫砂壶、珠山八友瓷板画还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的书画。因为这些大师级人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立流派,在各自的艺术造诣上达到了巅峰,所以人们追捧他们是原因的。

但是瓷器、玉器、各种珍玩杂项,为何也要讲究“名家旧藏”呢?历代官窑是现代人发明的吗?那是古代工匠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智慧结晶。各大古玉是“名人”创造的吗?那是经历上万年,伴随着整个中华文明的“玉器文化”。总而言之,古董文物的鉴赏收藏,就应该回归“眼力为王”的收藏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董“教父”:安思远

可是现在,看人明显比看物更重要,其背后的原因还是“钱作怪”。名人的藏品就代表着“传承有序”,而民间的古董鱼龙混杂,假货泛滥,风险太高,直接花高价购买“名家旧藏”,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更加有“保障”。

安思远旧藏的一件公认的赝品,都能拍出300万高价,民间藏友精心保管的到代精品,却卖不上价。海外回流的珍贵文物,动辄拍出上亿天价,民间发现的文物就全是假货,不被认可。

说到底,导致这种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如今的鉴定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专家们保守狭隘,宁说全假也不敢轻易认可一件民间的到代精品。往更深处说,富人对于高端收藏市场要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件瓷器拿出来,从器型、胎质、釉色、包浆到流传痕迹,历代高手总结出无数的经验,为何单单要拿一个“传承有序”说事?

有明确文字记录或有文献记载证明,被历代名人收藏的文物,毕竟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文物,从诞生的那刻起,经历数百上千年,又没有一位专门的史官在旁边记载,所谓“传承有序"不就是扯淡嘛......

除了考古出土的文物,不需要证明。其他流散于市场的文物要怎么证明?只能靠眼力经验去验证!时间的痕迹印在每一件到代精品上面,这就是收藏的意义所在,去伪存真,拿能力来说话。

可是如今那些天价拍品,“传承有序"基本都是编故事,国外地摊找到的,英国男子发现的,某某专家证明的,然后再安上个“名家旧藏”的由头,故事讲的越精彩,含金量就越高!但有几件是真的能把“传承有序"的历史脉络讲清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整个藏界都变成“人贵物也贵,人贱物也贱”的时候,收藏也早就变味了。人们不再花更多精力去学习经验打好基础,而是把手段都用在炒概念、抱团忽悠、收割韭菜当中。

外国人当年掠夺走了无数的中国文物,现在又返回来用这些文物,让国内富豪趋之若鹜。拍卖行、专家很少再用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一件藏品的真假,而是用模棱两可的“传承有序”,来阻挡民间精品的上升通道,更加剧了文物流失的悲哀。

民间假货多吗?确实多,但精品也数不胜数,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高端市场不可能全部垄断。当某些专家喊出“民藏%99都是假货”的时候,其实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掌握了话语权,黑白可以任意颠倒。

不知道啥时候能出现权威的科学鉴定和目鉴结合,让广大藏友都认可,这才是解决目前收藏乱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