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今天是最后一章。本书立足现实、立足当今天,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述思维能力不足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本书作者对中国人思维危机的深切忧虑,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深刻反思,对中国教育弊端的强烈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七章 对策 : 如何提高思辨力

怀疑一切。

——卡尔 • 马克思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中国人缺乏思辨力带来的严重危害, 谈到了提高思辨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自然而然, 我现在要谈的是如何提高国民的思辨力。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有已所涉及, 这里再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思辨能力要从小培养,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培养。从长远来看,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思辨力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要取得效果, 需要从婴幼儿就开始, 经过十几年科学的、连续的训练。要使我国国民的思辨力获得较大的整体性的提高, 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但却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没有强大的思辨力, 中华民族就很难在世界竞争中取得应有的位置。

孩子成年之后, 思维即已基本定型。十几年的教育与训练也已经使得孩子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 想要改变这些思维定势是非常困难的。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生长发育是同步的, 如果在大脑生长发育的时期缺乏相关的训练, 那么大脑相关功能区就不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成年后, 大脑发育成熟, 相关功能区要想再获得长足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维能力上要想再获得大幅度提高同样困难。比如在语言能力方面, 如果一个孩子6岁之前没有学会说话, 他就很难再学会了, 狼孩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思辨力也是如此, 必须从小就训练。

一、给教育工作者的建议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决定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提高国民思辨力的任务主要在教育工作者的身上。要解决思维的危机, 必须进行思维的革命; 要进行思维的革命, 首先要进行的是教育革命。在这个问题上, 责任最大的不是广大的一线老师, 而是教育事业的管理者、决策者, 特别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负总责。

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了教育政策、制度和法规, 对广大教师的工作起到了指挥和引导的作用。当前我国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 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是最大的。教育事业的决策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人缺乏思辨力的事实, 这个事实在多数国民的身上都有所反映。同样, 决策者也存在这个问题, 他们必须明白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思辨力不足的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会更加谨慎地思考问题、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集思广益、学习先进理念等方式弥补思辨力不足带来的缺憾。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给予思辨力问题以足够的重视, 更新观念, 并制定各项政策、采取各种措施, 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力。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就会制定什么样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者必须注意更新教育观念, 用更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 并改进当前的一些不合适的政策和制度。改善中国的教育状况, 领导是最关键的, 当然也离不开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努力。笔者在此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一点浅薄的建议。

( 一) 要转变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的观念, 做到知识传

授与思维训练并重, 特别是要想方设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转变“先学理论再实践”的观念, 树立读书与实践并重的理念; 要转变重理轻文的观念, 充分认识到人文社会学科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教育目的的实现都要以一定的思维能力为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知识传授在教育中的地位已经下降, 思维训练的地位越来越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出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唯老师和书本是从。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与学习同样重要。要深刻理解“从做中学”的内涵, 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不要过度地依赖书本, 要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一些,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在基础教育阶段, 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文科教育上。应该增加语文、历史、社会、哲学、法学等人文学科内容, 提高难度, 扩大学生的自主阅读量, 改善教法, 加强思维训练。相应地, 减少数理化等科目内容, 降低难度, 调整学习方式。高中不能分文理科, 大学专业不可分得过细。

文科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到文科对训练学生思辨力的巨大作用, 要增加一些有思维深度的内容, 不要低估孩子的思维能力。语文教材要选择更多的思辨性强的文章, 到中学要选择更多的议论性文章。哲学、社会学等课程要让学生多读经典原著, 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原著。不能唯教科书是从, 教科书起到的是辅助和参考的作用。辅助就是帮助学生去加深理解, 参考就是提供一种或几种观点让学生参考, 而不是向学生灌输这些观点。

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面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标准。特别是在学生成绩的考察方面, 必须要作出改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 而不是过多地考察知识的记忆, 要改变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 特别是要改变教学的模式化倾向, 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不应该用某种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来束缚广大教师的手脚。在文科教学方面, 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扩大孩子的阅读量。在中小

学阶段, 应该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 让孩子大量地阅读文史、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书籍。要改革文科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加强识字教育。识字是阅读的基础, 幼儿应该多识字。前面已经谈过, 中国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都远远不如美国孩子, 美国孩子开始自主阋读的年龄要早于中国孩子。在孩子快速发育的时期, 这种差距对其思维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在写作方面, 应该加强议论文写作的训练, 小学就应该写简单的议论文和研究性作文。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观点的论证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 这种讨论越热烈,就越能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考, 思维就获得了锻炼。不要过多地训练记叙文写作, 更不要过多地在辞藻上、修辞上下太大的工夫。我们要记住, 语文课的目的不是要培养文学家, 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严密地论证和准确地理解。

( 二) 要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人来看待

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社会都需要改变轻视孩子思考能力的观念, 要充分地考虑到孩子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感情、有尊严的人, 孩子绝不像很多中国人想象的那样简单。要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人来看待, 要给予孩子人格上足够的尊重, 绝不要因其是孩子而轻视其观点与见解。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 相信孩子。

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让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能用死板、教条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考,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不同见解, 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观点。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某种工业化的产品, 而是要提供条件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三)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从出生到6岁, 是孩子智力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 所以对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 家长是第一重要的。家长必须牢记这一点,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肩负起自己的重任, 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但往往是在上学之后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实际上, 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甚至更重要。从孩子来到人间的那一刻起, 家庭教育就开始了。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习惯、思维方式, 基本上是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建立起来的。单单重视是不够的, 家长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仅不能教育好孩子, 甚至适得其反。

作为家长, 孩子在其眼里总是柔弱的、天真的, 这可以理解。

现在的中国家长最容易犯的是溺爱孩子的毛病, 溺爱不仅是害孩子, 更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和不信任。不尊重是始终将孩子当做弱者去扶助他、去满足他, 弱者总是需要依赖别人。如果家长始终把孩子当成弱者, 那孩子就永远也不会成为强者。不信任是不相信孩子的思维能力,忽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及其主观能动性, 不相信一个孩子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在很多方面照顾好自己。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力, “中国妈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多学习、多思考, 改变保姆式的、警察式的、独裁式的教育方式, 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和溺爱,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和足够的人格尊重,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你一直把孩子当成男子汉和淑女来培养, 那他们就会成为男子汉和淑女; 如果你一直把孩子当成手心里的小宝贝, 那他们永远也难以长大。

中国的家长应该树立一种观念: 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耐心地对待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要与孩子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 就像与自己的朋友或是同学讨论问题一样。讨论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 是对思维能力的锻炼。在很多家庭问题上, 要与孩子讨论, 征求孩子的意见, 这也是让他动脑子的过程。尽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更要少摆家长的臭架子。不要因孩子观点的天真而去耻笑他,要尊重他的每一个观点。对于要求他做的事情, 要尝试用说服的方式,而不是命令的方式。当家长辩论不过孩子时, 要承认自己的失败, 而不能强词夺理, 甚至恼羞成怒。其实更多的时候, 家长不是辩论不过孩子, 而是没有足够的耐心。他可以和同事辩论上几个小时, 却不愿意耐心地和孩子讨论几分钟。

我们能看到, 近些年来, 很多中国家长的育儿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他们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也从孩子那里获得了同样的尊重与信任, 其效果是良好的。

( 四) 政府和社会要担负更多的责任

中国的政府和社会缺乏对少年儿童的足够的尊重, 虽然口头上、法规上体现了对孩子的爰, 但这是一种缺乏尊重的爱, 更是缺乏公共性的爱。孩子不仅是属于一个个家庭的, 更是属于社会的。而在中国, 政府把培养孩子的责任过多地推给了家庭, 甚至把学校办成了公司, 父母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决定了很多孩子的前程。在一个现代国家, 这是不应该的, 政府应该对下一代的培养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因为孩子是国家的财富, 是整个社会的财富, 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政府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但在我们国家, 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地存在, 且这种不公平的鸿沟有扩大之势。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对孩子前途的影响巨大, 以至于他们从小就能感受这些不公, 而这些深深映在他们脑海中的不公常常会扭曲他们的思想与心理, 影响其思维的发展, 使其难以理性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 设施、师资等教育条件与大城市相比极为落后, 这给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致使相当多的孩子因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而不能成才, 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尽力保证教育的公平, 在当前, 特别是要改善农村教育设施与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现状, 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之间的公平。

在发达国家, 政界、商界、文化界等领域的大佬或明星接受中小学生采访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这体现了一个社会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这些大佬、明星们如此郑重而且耐心地对待一个孩子的问题, 能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并获得对自己思维能力的自信。很多国家的中学生就可以去调査研究各种社会问题, 包括国家管理、市政建设、政治问题、企业经营等, 多数相关单位都会予以配合, 且能够充分尊重这些中学生的劳动, 这些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中国, 这样的事情绝对稀罕。中国的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都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们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给领导干部的建议

笔者一直在强调, 政府或是单位的决策者的思辨力对一个地区或是单位的前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上级的思维方式对下级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即所谓上行下效。所以提高决策者的思辨力是提高国民思辨力的关键。但决策者由于年龄、所受教育的时代特点等方面的原因, 其思维方式一般已经定型, 很难改变。笔者也并不期望现在的决策者能够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但由于决策者对一个单位甚至国家的巨大影响力, 笔者仍要给决策者一些建议, 希望他们尽量不要制定或少制定不合适的政策。

在中国的这种体制下, 上下级之间等级关系分明很难做到平等地、坦诚地交流。上级决定了下级的前程, 下级对上级只能服从, 这造成了一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独断专行的家长作风。在这种情况下, 致使上级在对于自己的认识上产生了偏差, 经常是过度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中国的领导很容易把自己当成全才和天才, 认为自己总是对的, 认为自己总是很高明。作为政府的一把手, 今天指导经济, 明天指导文化, 后天指导教育, 似乎他什么都懂; 作为高校的一把手, 今天到文学院指导, 明天到理学院指导, 后天到法学院指导, 似乎他什么都行; 作为企业的一把手, 今天指导生产, 明天指导宣传, 后天指导销售, 似乎他什么都能干。他们很难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很难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很难包容不同的观点。作为决策者, 中国的领导应该清楚地认清这一点, 必须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的头脑,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表面上你得到的是服从与奉承, 背后却可能是不屑与蔑视, 甚至是谩骂;表面上夸赞你是天才, 实际上却可能认为你愚蠢无知。

作为中国的决策者, 最重要的是要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思辨力不足的现实, 特别是要认识到自己就很可能是一个思辨力不足的中国人。只有树立了这种观念, 才会有意地去反省并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由于成人思维定势的顽固和自我认识的困难, 特别需要决策者善于包容各种观点, 鼓励不同意见, 接受批评和监督, 利用集体和群众的力量弥补个人思辨能力的不足, 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三、给个人的建议

思辨力的提高需要从小就进行训练, 成年之后要想快速提高思辨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还是有可能的。现在书店里有很多有关思维方面的书籍, 但思辨能力的提高不是读几本书、背诵些许知识就能实现的, 它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这个时间也绝不是几天、几周或几月, 它是要用年来计算的。当然, 这个训练不一定是专门的训练, 它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理性的讨论而自然地进行。在此, 笔者对那些愿意改善自己思辨力的朋友提几点愚见。

( 一) 多读书, 多思考

记住思考的重要性, 学与思同等重要, 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多读书能使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人生, 接触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多思考就是对获得的知识、思想和观点进行梳理、比较和辨析, 形成自己的看法。你读的越多, 你的知识面就越广, 了解到的信息就越全面; 在这些更广更全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思考, 你的思维也会更加全面、深刻。

( 二) 敢于读并且要多读自己看不懂的书

在阅读上, 人们总是倾向于阅读简单易懂而且轻松的文字, 这是人的正常心理。但很多知识的获得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需要去读一些更有深度的文字。这些有深度的文字能够激发你去思索, 锻炼你的思维。所以即使你一时读不太懂, 也要坚持去读, 只要你坚持下去, 你就会慢慢地弄懂, 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就会增强。而那些简单的、浅薄的、轻松的文字, 不会对你的思考能力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甚至会使你的思维变得简单与浅薄, 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消磨了你的时间。在中国当前的图书市场及网络上, 这类简单而浅薄的作品已是泛滥成灾, 快餐式文学作品大行其道。对于成年人来说, 这只是消遣; 但如果未成年人长期地阅读这类缺乏思辨性的作品, 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要读一点逻辑学著作, 了解一些有关人类思维的常识; 读一点哲学著作, 锻炼思维的严密性; 读一些学术著作, 特别是与自己的工作、专业有关的著作, 既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 三)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样重要

当前, 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已经比较严重, 之所以产生这种隔阂, 是因为阶层之间互不了解, 互不了解的结果就是互不理解。

这种隔阂会造成人的心胸的狭隘和思维的片面。比如城市人与民工之间的隔阂, 虽然同是生活在城市, 但之间的交流是很少的。而城市人对民工的反感正是由于对民工工作、生活等的不了解, 而一旦去深人了解了, 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很多想法都是错的。仅从书本去了解社会是不够的, 要走出去, 与各阶层的人接触, 与各种类型的人接触。

( 四) 建立理性讨论的氛围, 开诚布公、心平气和地讨论

中国社会整体上缺乏讨论的氛围, 中国人在当面讨论的时候,经常是过于客气; 而在背后讨论的时候, 又常常过于刻薄甚至是恶毒。同时, 中国人由于思辨力的不足, 造成不善于讨论, 不善于说理。即使有讨论, 也往往不够深入, 只能进行有限的几个回合。在讨论的时候还经常逻辑混乱, 表达不清, 理解有误。至于网络上, 理性的讨论则更少。这是不利于人的思辨力的发展的。我们需要建立理性讨论的氛围,

大家各抒己见, 互相学习切磋。讨论是发展思辨力的重要手段, 会有效地激发人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说理, 从而锻炼了思维。这种理性讨论的氛围的建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一两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

( 五) 怀疑一切

马克思的座右铭: 怀疑一切。“怀疑一切”是指研究问题要有自己的判断, 对任何权烕的结论甚至常识, 都可以进行怀疑。显然, 这种怀疑精神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提。没有这种怀疑精神, 后人始终生活在前人观点的阴影之下, 社会是不可能获得发展的。怀疑一切是为了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发展自己的思维。同时, 也能够避免被人利用、被人忽悠、被人蛊惑, 避免因轻信而受到损害或害人。

等你毕业时, 你发现, 你在学校学到的一些观点并不正确。因为毕业后你对一些问题的结论, 是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 而在学校里学的一些观点, 是老师和课本告诉你的。

当然, 怀疑一切主要是用在研究问题的时候, 主要是用来对待观点, 而不能以此来对待人如果我们都在社会生活中怀疑一切人, 那这个社会就乱套了。四、知而不行 , 只是未知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人, 当你向他讲某些做事或做人的道理时, 他们会说:“你说的道理我都知道啊, 别跟我讲道理。”确实, 他们知道这些道理, 但他们为人做事的时候却忘记了这些道理。笔者本书所讲的一些东西, 同样有人会觉得他都知道。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 很多道理我们都知道, 但是却不会按照这些道理去做事。虽然有时我们都在批评政府, 批评政策, 但是如果你做了领导, 你会不会比现在的领导做得更好呢?能不能改变现在的许多政策呢?你会说当然, 其实会很难。我们并不是从人际关系和政治的角度说很难, 而是从个人思维的角度来看的。当你是一个百姓的时候,你这样想;当你是一个领导的时候, 你就会是另一种想法。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对校长很有意见, 等到有一天他自己当了校长的时候, 他的思维方式和前校长一样, 甚至还不如人家。当了领导就变了。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太正常了。中国之所以进步慢, 正是如此, 恶性循环。为什么一当领导脸就变?有两个原因:

一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当学生的时候, 就觉得很多老师好笨啊, 讲课都讲不好;自己当老师的时候, 觉得很多学生是朽木不可雕。当一个好老师很难, 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是演讲家, 一些老师讲课单调很正常。我做百姓的时候, 觉得这些领导干部, 都是贪官污吏, 阿谀奉承, 令人讨厌; 我到了政府工作, 发现个别群众真的是蛮不讲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我们要学会尽量从客观的角度, 全面、公正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会发现, 官员也不是都贪污腐败, 群众中也有坏人, 老师不可能都是演讲家, 学生不可能都是天才,这很正常。

第二个原因, 知道不等于理解。王阳明的话很精辟:“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118] 知道不等于理解, 理解的层次有深浅之别。比如相对论这种理论, 一个中学生说自己懂了, 一个大学生说自己懂了, 一个物理学家说自己懂了, 一个顶尖物理学家说自己懂了, 这是不同的层次。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思维层次上去理解, 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缺憾。这是一个困境, 同时, 这也是一个好事, 可以使人们自信、快乐, 不至于因不如人聪明而痛苦。

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懂得很多道理, 治理国家的道理、搞教育的道理、搞经济的道理、搞政治的道理, 好像他都懂, 但是当真正让他主持某项工作的时候, 他并不一定能搞好。他的“知”是表面上的, 从深层次上来说他是“不知”。他所谓的懂得那些道理, 其实他只是浅层次的理解, 而不是深刻的理解, 并没有真正地弄懂, 更没有以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而且很容易动摇。

我们有些人常教育别人要善于接受批评,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但自己却做不到, 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 生意人会说我懂得诚信的道理, 但他却经常弄虚作假; 政治家说我懂得民主的道理, 但是他却搞一言堂、家长制; 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 又有哪个不懂得廉洁的道理呢?这些都是例子。我们在本书中讲的许多道理也是如此。光知道是不行的, 要用这些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才算是真正懂得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