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中国人的思维危机》。本书立足现实、立足当今天,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述思维能力不足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本书作者对中国人思维危机的深切忧虑,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深刻反思,对中国教育弊端的强烈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中国的家长倾向于过多地控制与干涉孩子, 这种控制与干涉是以“爰”的名义进行的。但是过度的“爱”就是“害”, 在中国不知有多少孩子被这种过度的“爱”害了一生!中国人把带孩子称为“哄孩子”, 这个说法确实很准确, 中国人正是用各种欺骗的手法来对待孩子。很多人没有认识到, 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曾子杀彘”的故事, 但是却把曾子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现今的许多中国人, 思维观念仍停留在两千多年前曾子的妻子的水平, 对待孩子还是靠“哄”, 笔者觉得, 每个中国父母都应该熟记曾子的告诫。笔者这里谈起这个故事不是讲诚信, 而是讲要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思考能力。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 哄骗后他很快就忘记了, 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其实是大错特错。在很多情况下, 孩子能够想到自己是受了骗, 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受辱感, 不仅是不再相信诚实, 思维上也可能变得情绪化和偏激。

中国的父母经常用简单命令的方式去要求孩子, 并且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孩子讲道理。特别是, 中国家长很难接受孩子特别是未成年孩子对自己说“不”, 听到孩子对自己说“不”, 很多家长会觉得很没面子, 没了威严, 觉得孩子“翻了天了”, 甚至会用高压的方式强迫孩子服从自己。但我们要想到, 孩子是会思考的、有感情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不是机器, 他有权利说不, 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思考决定自己的一些事情。

( 一 ) 包办一切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中国的很多家长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控制与干涉,忽视了孩子在人格上、思想上、行为上的独立性, 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中国有很多家长喜欢替孩子作决定, 总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到孩子的头上, 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这种做法严重地弱化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因为孩子自己从来不用作决定, 不用去思考, 家长都替他想好了, 缺乏自己做决策的经历与训练, 何谈什么思辨力的发展呢?

某电视台曾播出这样一期节目, 说的是湖南一个成绩优良的高中生, 性格内向, 喜欢哲学而不愿听从家长的话去考大学建筑系, 于是他放弃了考到一半的高考。回家后老师与同学、心理医生都说他有精神病,7 年前他离家出走, 至今未归。母亲在电视上述说着自己对儿子的思念, 希望这位失踪的儿子能与她联系, 并保证再也不会干预儿子以后的生活选择。而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则谈起过一个男生本来可以在北京工作, 但父母却不同意, 硬要他回南方, 给孩子造成了重大打击:

我外甥2007 年大学毕业, 毕业后本来可以留在北京工作的, 他本人也喜欢在京工作, 但其父母硬要他回广东工作, 没办法忠孝不能两全, 回来了, 在深圳一家镇级医院上班。由于他不喜欢这里的工作, 所以对工作消极, 沉醉于网络、论坛, 已达到走火入麾的境界, 经常不上班, 精神恍惚。而立之年仍单身一人, 我应该怎样才能帮到他?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太多了!孩子连在哪儿工作的自由都没有, 家长都要横加干涉, 孩子不同意家长还不接受, 甚至采取各种极端方式威逼孩子就范。多次看到过有新闻说, 北京、上海的父母哭着要求孩子回来工作, 不要留在外地。同样, 孩子考大学也是如此, 父母会强制孩子要考某所大学或某个地方的大学。这种父母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大问题的, 他们自己是井底之蛙, 见识短浅, 却让孩子必须按他们的要求行事, 很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与干涉表现为两个方面, 即严厉与溺爱。严厉就是严格控制孩子, 剥夺孩子的自由, 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 溺爱就是对孩子极不放心, 什么都要替孩子想好并安排好, 孩子不能做的事帮他做, 孩子能做的事也帮他做, 而对孩子的错误则采取放纵态度。中国家长时常以“孩子不懂事”为理由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 想不到这些不良行为一旦形成习惯, 就影响了他的性格与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错了就要被批评, 甚至受处罚。

( 二 ) 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母亲 , “中国妈妈”却是贬义词

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无论是哪个民族, 女性都担负着培养孩子的主要任务。在幼儿时期, 妈妈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要远远超过父亲, 她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母亲, 是非常有道理的。

遗憾的是, “中国妈妈”在国际上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 专指那些过度控制和溺爱孩子的父母。“中国妈妈”在孩子面前扮演了多种角色: 保姆、警察和独裁者。保姆是指溺爱孩子, 替孩子做很多事情;警察是指像警察一样监视孩子, 不允许孩子有自由和空间; 独裁者是指孩子的一切事情必须由她来安排, 孩子就像是一个只能服从的奴隶。

毋庸讳言, “中国妈妈”的很多做法确实值得商榷, 她们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 不管孩子能不能做的事情, 她们都要帮孩子做; 她们严格控制孩子的行为, 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让她同意; 她们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 从吃穿住行到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娶谁嫁谁等不论大小的问题都要干涉, 并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她们溺爱孩子, 常常以“他还是孩子”为借口放纵孩子的错误。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与溺爱表面上是爱孩子, 其实是对孩子的蔑视。他们没有看到孩子的独立能力和思维能力, 很多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 根本不用家长帮忙, 家长的帮忙反而是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 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些做法绝对是害了孩子, 甚至会造成与孩子的矛盾。许多亲子矛盾都是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干涉引起的, 一些家长总是困惑为什么我们爱孩子却遭孩子恨? ”他们不知道,正是他们的过度控制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 成了奴隶或是机器, 当然会引起孩子的不满。

美国的小孩几个月能抱住奶瓶时, 就自己抱奶瓶喝, 等到一岁左右, 大人给系个大饭兜, 小孩就用自己的一套小盘小碗, 坐在小孩吃饭的特制椅上, 用手抓着吃, 抹得到处都是。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好几岁还要大人喂, 大人要想让他吃饭要追着他满屋子跑, 又操心又费劲儿。

中国人见孩子摔了, 会赶紧扶起来, 甚至还要哄孩子, 把绊孩子的东西打几下。而美国人根本不当回事, 该干嘛干嘛。我们的做法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不管出了什么错, 都怨别人, 是别人的责任而老外的做法是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很多大学生由于受到过度溺爱, 以致生活不能自理或是很容易形成坏习惯, 父母主动或者是无奈地前来“陪读”, 由此产生了大批的“陪读妈妈”, 成为中国大学一道别样的风景。我们的很多学生在中小学从来没有自己作过决定, 从来不用为自己做什么事而作计划, 因为有老师和家长替他们决定、替他们计划。而一旦上了大学, 环境宽松了, 需要他们自己作决定、自己作计划了, 他们便不知如何是好了, 因为她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很多大学生无所事事, 空虚无聊, 甚至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学校不得不把其家长请过来“管”他们。当然更有很多妈妈是主动陪读的, 因为她们总是对孩子不放心。我们说, 在中小学阶段, 父母陪读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大学生父母还要陪读, 这就不正常了。从陪读现象中,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年轻一代难以自立, 而且是两代人的生命同时在白白浪费。

《重庆晚报》2009年11月5日报道,17岁的卢露( 化名) 从重庆一中毕业, 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金融管理专业学习, 刚出国就遭遇着装危机——从小穿衣靠妈妈料理的她, 第一次独自生活, 经常不知该穿什么, 只好每天凌晨叫醒妈妈, 通过QQ 视频帮她远程把关。孩子的父亲对此表示担忧, 因为妻子总是为女儿准备好一切, 很多事情卢露都不愿单独去完成。青少年心理专家贺小燕表示, 卢露的穿衣危机是因母亲太娇惯, “剥夺”了她的自立能力。卢露母亲需将女儿“放归社会”。这种过度的“爱”其实是害, 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管理的锻炼机会, 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发展, 结果就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依赖心理严重的人。

而更遗憾的是, “中国妈妈”们常常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她们常常充满自信地自认高明。甚至直到恶果来临, 自己的孩子性格上出现了重大缺陷或者做出了害人害己之事时, 她们还是不能明白,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这样?其实很多恶果都是自酿的, 就是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应该说, 过度控制和溺爱孩子的妈妈在哪个国家都有, 但为什么“中国妈妈”能够名扬世界?是因为这样的中国妈妈太普遍了。但为什么“中国妈妈”会这样呢?固然有传统文化的问题, 但同样有思辨力的问题。“中国妈妈”思辨能力差, 对于很多教育理念不能理解, 常常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孩子。而为什么“中国妈妈”要比别的国家的妈妈思辨能力差?还是教育的问题。由于中国还是一个教育很落后的国家, 国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当然就会有很多“中国妈妈”的文化水平不高, 文化水平不高必然影响了她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再者, 就是中国教育方式的问题, 女性本来就不擅长逻辑理性思维, 而中国的教育中又缺乏思维训练, 必然造成女性的情绪化、简单化思维越加严重。中国男人的思辨力都普遍不高, 更别说女人了。

而且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高学历女生的思维方式与低学历者相比进步太小。女博士写论文时可能是另一回事, 但在生活中, 一些高学历女性的思维方式却和低学历女性没有太大的差别, 甚至还不如。

她们常常表现为过于自信, 过于自信等同于无知。一些高学历的女性自以为很高明、很聪明, 忘记了人的知识的有限性和思维的局限性, 在做事时自以为是, 推理简单, 过度自信, 不仅做不好, 甚至会受骗。而低学历女性明白自己的不是, 所以她做事会更小心。

总之, 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出了中国式的妈妈。甚至中国的各级学校本身就是一个个的“中国妈妈”。要改变“中国妈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教育。

( 三 ) 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 , 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前段时间看新闻, 看到了美国总统接受小学生采访的事情, 据《环球时报》2009 年8月15日报道, 奥巴马接受11岁学生采访险被问倒:

美国一位名叫达蒙•韦弗的11岁小学生13日对奥巴马进行专访, 他提出了许多刁钻古怪的问题, 险些难倒了奥巴马。这名小学生希望奥巴马能够改善学校的午餐质量, 并得到了奥巴马的正面回应和承诺。

在发达国家, 政坛大姥接受中小学生釆访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但在中国这样的事情绝对稀罕。发达国家的做法体现了一个社会对孩子的尊重程度, 而中国社会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尊重。虽然表面上我们也将孩子们称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 但总体上中国的孩子更多地好像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政府把更多的培养责任放在了家长和老师的身上, 忽视了社会教育的巨大作用。中国的学校更像一个封闭的军营, 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很少。而在发达国家, 青少年有很多的机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 缺乏平等的理念。如果我们的孩子遇到长辈, 需要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称呼,而大人最多摸摸孩子的头或拍拍肩膀, 称赞一两句, 但绝不会与孩子握手。但在美国, 孩子遇见长辈不需要叫什么“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 笑一笑, 道一声“Hi! ”或“Hew are you? ”就行了, 而对方都会正经八百地回复问候, 并主动伸出手来与孩子握手, 还会像对成年人那样对一个只有五六岁的孩子说:“你好! 年轻人。”这样, 孩子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己也看成与成年人一样平等的人了。

1951年, 日本制定了《儿童宪章》, 其第一句话是: 儿童作为人应受尊重。第二句话是: 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受尊重。不管孩子多么幼小, 他的人格和成人一样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作为社会的一员, 他和其他社会成员是完全平等的。日本也是东方国家, 但是他们现在的许多教育理念比我们要先进。

教育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一般说的教育是指人类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 主要指通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当然还包括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而在广义上, 凡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都可以称为教育。政府对国家各方面事务的管理更是对国民的教育, 如打击违法犯罪是教育人们守法, 表彰模范人物是希望人们学习, 禁止乱扔垃圾是教育人们要讲卫生。可以说, 很多政府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自己的国民, 将国民的思想和行为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去引导。管理即教育, 提倡什么, 禁止什么, 都是教育。在这些活动中, 中国人落后的教育理念同样产生了不良影响。政府在对国民进行法制、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时, 同样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达, 而很少引导国民去思考和讨论。但作为成人, 没有几个人喜欢背诵这些教条, 所以中国政府的这些教育活动多数效果都是不如人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