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颁布后,不少濒危鱼类重回人类视野。可以说,长江禁渔已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而近期,有生活在三峡大坝周围的居民,发现三峡附近居然出现了“水老虎”,甚至已经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它们行事那叫一个嚣张,管你是不是国家保护鱼类,张嘴就啃。

这也引得不少人的担忧:如果放任这些“水老虎”,长江其他鱼会不会被吃灭绝?以及,10年禁渔,还有必要再坚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中“老虎”——鳡鱼

上文我们说到的这些“水老虎”,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它们的学名叫做鳡鱼,这种鱼的名字挺有意思的,读音和“敢”字相似。

而这个“敢”也与它们的性格一样,敢于和其他的人或者物种挑衅,就像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般勇猛,但凡是它们见到的鱼类,都会变成它们的“盘中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鳡鱼的脑袋和别的鱼类相比要显得更长,而且一直到嘴部都是尖尖的体态,但是嘴却可以张得很大。

鳡鱼身体较扁,全身呈银色,还泛着一点黄色,而且鳞片排布紧密,就像刀枪不入的盔甲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要说鳡鱼和别的鱼类不同的地方,那必须是它的庞大体型了。通常,一条普通的鳡鱼体长就有60~80厘米左右了,体重大约二十五公斤左右。

而个别最大的甚至能达到2米,体重也能达到六十公斤,和一个普通人的体重并无差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鳡鱼就凭借自己的大体积在淡水水域中横冲直撞,甚至比我们所熟悉的黑鱼、鳜鱼要更加凶猛,甚至也可以把后面两者给吞食掉,所以说它们是淡水界中的“老虎”。

鳡鱼在吃的上也是不挑剔,不管荤的还是素的,都直接张口就吞。哪怕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落叶,它们也会照样吞下去。而且它们的食量也是相当可观,每天可以吃掉自己体重10%以上的食物,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胃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胃口大,鳡鱼也是对外界的动静非常敏感,虽然它是个近视眼,但一旦它感受到周围水流微小波动,它就能定位到猎物的位置并立马出击。

特别是当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时,鳡鱼就会活跃起来,胃口也逐渐变大,一天食量可达到10斤活鱼。

虽然鳡鱼在淡水界中是让人闻风胆丧的对象,但是对于钓鱼佬来说,可是钓鱼的最佳品种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江苏有一名钓友在野外垂钓的时候,拼了命获得了一条体长接近1.7米,体重达到108斤重的巨型鱤鱼,整个对抗的过程中更是长达一小时。

所以能钓到这样的鱼,也算是钓鱼佬们的终极梦想了,有些渔场也会特意养殖一些鱤鱼来吸引钓鱼爱好者前来垂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鳡鱼也是可以食用的,特别它体内还有大量的营养元素,能有效的治疗脾胃虚弱、反胃吐食等症状。

有关它的烧法也有很多,红烧、清蒸、或者打成鱼丸等都是比较美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鳡鱼性格凶猛,但是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其实野生鳡鱼的数量非常稀少,在市场上一些人工养殖的均价一般在45元到50元一斤左右。

而野生的鳡鱼的价格则更高,贵的时候能达到七八十元左右一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鳡鱼其实要比我们想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都比较高。除了人们的过度捕捞,以及近年来我国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整体有所退化,导致鱤鱼不仅数量急剧下降,体型也是越来越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着国家禁渔政策的颁布,这种凶猛的鱼类正在慢慢回到我们的视野中。

鳡鱼复出,是喜还是忧?

本来鳡鱼这种对水质要求高的鱼类,能够看到它们的数量上升,应当是件好事。但这却让不少人担忧,特别是有新闻说,近年来国家特意投放在三峡地区的鲢鳙,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鲢鳙本是用来净化水质的,投放它们是希望能够起到净化三峡水库周边水质的效果。却没想到,它们倒成为了鳡鱼的“盘中餐”

而且,如果某种鱼类的数量在近期暴涨,那一定是以其他鱼类数量减少来作为代价的。所以,这些人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鳡鱼的天敌,那就是长江白鲟。但是,随着人类的无限制捕捞,以及对环境的破坏,长江白鲟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

如今鳡鱼在水域中算是毫无天敌,所以数量更是暴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也有渔民想尝试捕捞鳡鱼,以抑制它们的增长。

但这并非易事,因为三峡大坝的建造,使得三峡库区的水流产生了差异,它们很容易就能适应这种水流,还可以利用水流来作为自己的遮蔽物,这让渔民们对它们的捕捞难度大增。

那么我们是不是真的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在整片长江水域泛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专家的回应是“鳡鱼的增长情况其实是正常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无需做过多的干涉,而是顺其自然。”

首先,鳡鱼本来就是长江生态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生态顶级捕猎者,对于其他鱼种不会做到完全赶尽杀绝。相反,它是在维护整片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如果没有鳡鱼,其他的食草鱼类就会无限制繁殖,到时候照样也会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链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鳡鱼数量的激增,其实也意味着长江流域有大量的食物,其他种类的鱼也在迅速增长,肯定也恢复了不少。

因此,这样的现象其实还真是件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要比我们想的强很多,鳡鱼的数量激增不会是长期现象,因为自然会有自己的一套生态平衡,当食物数量不够时,鳡鱼的数量自然也会减少。

而这时候的我们,如果再进行人为干涉,反而会弄巧成拙,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这些鳡鱼数量激增也是与它们的繁殖期有联系的。鳡鱼属于半洄游性鱼类,每年的4~6月会从下游逆流至上游繁殖产卵,而我们在坝区看到的鳡鱼不过是洄游性聚集,不算真正泛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我们应该对这样的现象放宽心,将这一切交给大自然进行自我调整,莫让自己的“好心”成为了补刀的武器。

为何颁布十年禁渔?如今还要坚持吗

不得不说,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颁布,不少鱼类正慢慢出现在我们眼前。

据说在8月,有不少观察员注意到江豚频频出现于长江流域,而且根据最新公布的有关江豚的考察结果,可以得知在2022年江豚种群数量增至1249头,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保护也起到了卓著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23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比2022年增加34种;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比2022年增加3种,甚至还发现了一些稀有鱼类,如:长江鲟、刀鱼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正是长江禁渔的意义,努力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还那些鱼儿们一片自由畅行的水域。

也有人说,既然禁渔效果这么明显,那我们也没有必要坚持这么长时间,再等个两三年就可以捕鱼了。不然后面鱼类多了,我们吃不到也是很可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国家定制十年禁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随意起的一个年数。

因为有不少稀有鱼类的生长期很长,以江豚为例,它是等到7岁才是性成熟,才有能力繁殖下一代。而如果我们现在捕捞了,就无法等到它们繁殖下一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复苏鱼类”大部分都是等级比较低的鱼类,这些等级低的鱼类,正是为那些等级更高的鱼类准备的。

长江普通的鱼类一般用3~5年就可以性成熟,而禁渔10年,则可以带动两到三个世代的休养生息,从而让长江里的生物更好地持续恢复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现在长江水域有一个比较好的恢复,但在长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然处于“较差”等级。

纵然我们在近期也发现了不少鱼类,在这禁渔的三年里,我们有新增监测到15种鱼类,但是要知道,在历史上曾经有443种鱼类,而我们还有将近120种的鱼类没有被监测到。

因此,说现在的长江已恢复以前的乐观景象,还是太早了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吃货应该要抱怨自己无法吃到什么好吃的鱼类了。

其实,这样的担心也是多此一举。在我们饭桌上常见的鱼类,其实都是人工养殖的,它们的味道也不必从长江捕捞得来的差。

禁渔对我们的饮食也有好处呢!通过禁渔,将有助于提高人工养殖鱼的效率,为我们提供更新鲜更美味的鱼类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的渔民,我们也不用担心他们会失业。国家会对其提供相应的补贴,而且一部分渔民可以通过进行人工养殖来做生意,也有一些渔民成为了护渔员、协巡员,这样子既有了生活保障,又能保护长江鱼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这十年的长江禁渔政策,我们是坚决不动摇的。我们要坚定推进禁渔政策,制定长期针对性保护计划,为恢复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做出一份贡献。

毕竟,我们保护的不仅是长江的鱼类,也是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