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年的一天,中书省右丞相、大将军徐达得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中书左丞相胡惟庸竟然要刺杀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自胡惟庸当上左丞相后,开始刻意结交徐达,因为徐达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在朝中的话语权很重,如果徐达能替他说好话,那他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但是,徐达深知胡惟庸的为人,不喜欢他的阴险狡诈,便没有答应,这让胡惟庸很害怕,因为他担心徐达向朱元璋说自己的坏话。

为了让徐达闭嘴,胡惟庸竟然暗中收买徐府的守门人福寿,让福寿帮自己杀掉徐达。

福寿对徐达忠心耿耿,而且是个聪明人,他假装答应胡惟庸,却将事情的原委告知徐达,徐达听了惊出一身冷汗。

不过,徐达却没有揭发胡惟庸,因为胡惟庸当时恩宠正浓,如果没有确凿证据,搞不好会被胡惟庸反告为诬陷,这样朱元璋就很难办了。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胡惟庸的胆子是真的大,连徐达都敢谋杀,虽未得逞,但我们是可以预见这样一个人会是什么结局。

除了徐达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就是刘伯温,胡惟庸憎恶他曾在朱元璋面前说自己的不好,因此怀恨在心,竟然在朱元璋派他去探视病中的刘伯温之时,趁机下了慢性毒药,导致刘伯温最终病死。

刘伯温是朱元璋很敬重的一个人,胡惟庸都敢下毒,可见他心狠手辣,无法无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胡惟庸因为谋反案被杀,其九族尽灭,还牵连了3万人给他的那个垫背,史称胡惟庸案。

那么,历史上胡惟庸是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有没有谋反呢?

一、从龙功臣,裙带上位。

胡惟庸是凤阳府定远县人,算是朱元璋的半个老乡,朱元璋攻打和州的时候,他前去投奔,因读过书有些学问,又做事灵活,所以被朱元璋任命为元帅府奏差一职,不久转任宣使。

在此后十余年时间里,胡惟庸一直在地方任职,先后担任宁国县县令、吉安府通判和湖广按察佥事等职务,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在进步。

但是,胡惟庸是个不甘心在底层摸爬滚打的人,他急于想要成为人中龙凤,然而他除了是朱元璋的同乡之外,并没有什么背景,尤其他是个文人,不像武将那么容易建立功勋,从而得到快速提升。

于是,胡惟庸决定给自己找个靠山,那么找谁合适呢?

当时,朱元璋身边受宠的人不少,比如徐达、汤和、常遇春等武将,都是可以攀附的对象。

尤其是常遇春,他也是在和州投奔朱元璋的,胡惟庸与他结识得很早,资历也差不多。

只不过,后来常遇春成长为高级将领了,而胡惟庸还只是个地方官。

由于朱元璋很忌惮文臣武将来往过密,所以胡惟庸不认为这是很好的选择,那么他就只能找一个文官当靠山了。

那时候,朱元璋身边的文官也有不少,但地位比较高,能够帮助他的人,却只有刘伯温和李善长。

刘伯温首先可以排除在外,因为他不徇私情,不结党羽,根本不会搭理胡惟庸,那就只剩下李善长了。

与刘伯温不一样的人,李善长比较接地气,且深得朱元璋信任,是朱元璋身边的萧何,胡惟庸最终决定巴结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来,李善长与胡惟庸认识的时间也不短,但交情一直不温不火,或许是两人的地位不在一个档次,说话的机会自然少些吧。

为了接近李善长,胡惟庸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他竟然送给李善长二百两黄金,要知道那时候可是在打仗,能有这么多钱,足见胡惟庸当官的时候手脚就不干净。

李善长见胡惟庸这么懂事,又是个能力不错之人,便推荐其担任了太常寺卿,时间是在明朝建立前的1367年。

太常寺卿这个官职虽然权力不大,却可以经常见到朱元璋,所以对胡惟庸来说,还是相当理想的,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抓住了机会。

第二年,明朝建立,朱元璋登基称帝,他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制度,设立中书省,并任命左右丞相来辅佐自己。

当时,朱元璋任命的左丞相是李善长,右丞相则是徐达(明朝以左为尊),由于徐达常年领军在外,根本没有精力管事,所以李善长实际上是独相。

随着李善长封相,胡惟庸的日子也好起来,因为他已经为李善长的“小弟”,在李善长的提拔之下,胡惟庸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是个什么官呢?

明朝制度中,中书省以左右丞相最大,其次是平章政事,再次是左右丞,最后才是参知政事。

这里要多说一句,左右丞和左右丞相虽然只相差一个字,地位却天差地别,中书省除了左右丞相是决策者之外,其他的都只是副手。

当然了,参知政事虽然在中书省地位最大,但好歹是进了中枢了,进入了军国大事的讨论小组了,前途不可限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武四年,由于李善长年老体弱,精力不济,又恃宠而骄,结果被朱元璋暗示退休,因找不到合适的继任人选,朱元璋便没有任命左丞相,而是让汪广洋担任右丞相,胡惟庸则升级为右丞。

事实上,李善长刚退休的时候,朱元璋曾考察继任人选,曾找刘伯温商议,提出了三个人选,即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

当时,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杨宪和汪广洋有才能但没有气量,胡惟庸则是大祸害,任用他可能会亡国。

朱元璋又问刘伯温自己可否为相,刘伯温则说自己太过刚直,嫉恶如仇,更加不合适,只有李善长最合适,因为他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

但是,朱元璋并未采纳刘伯温的意见,而是任用了杨宪,不过杨宪只上任三个月,就因为擅权结党而被杀,之后才是汪广洋,但也在洪武六年因无所建树而被罢黜。

汪广洋下台后,胡惟庸接替右丞相职务,成为中书省唯一的丞相。

洪武十年,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复为右丞相,至此胡惟庸花了十一年时间,从太常寺卿升迁为左丞相。

胡惟庸之所以能当上左丞相,一是有李善长推波助澜,二是因为他自身的才能确实突出,办事很得力,也很懂得朱元璋的心思。

前文说到李善长退休,实际上他在洪武九年就被召回来了,与李文忠一起统筹全局,共议军国大事,虽然他已经不是丞相,却成为朱元璋的私人高级顾问。

朱元璋为何召回李善长?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无论是杨宪、汪广洋还是胡惟庸,资历和威望都不如李善长,只有李善长能调和诸将,主要以淮西勋贵为主。

要知道,那时候明朝正在进行北伐,打击北元残余势力,国家也正在恢复和建设当中,朱元璋需要功臣们继续辅佐他,但他不可能事事亲为,所以就需要李善长这样的人居中调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胡惟庸虽然当上了左丞相,但还得看李善长的脸色,他依然是李善长的跟班。

讲到这里,不得不说刘伯温的眼光真是精准,把李善长、杨宪、汪广洋都看得很清楚,实际上他把胡惟庸也看得很精准,只是后来才体现出来而已,而且让朱元璋很后悔。

二、恃宠而骄,心怀异志

历史上,朱元璋是个猜忌心很强、权力愈极大的人,其实从最开始他就不想设置丞相,只不过为了安抚功臣集团,他最终不得不妥协。

正如他在洪武二十八年下达的圣旨中所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大意是说,古时候帝王设置三公六卿,各司其职。秦朝建立之后,开始设置丞相,但很快就灭亡。汉、唐、宋也都设置了丞相,虽然有不少贤能的丞相,但大多是小人专权乱政。

因此,朱元璋告诫后世之君,以后不许再设丞相,如果有谁敢奏请设立丞相,文武群臣就马上弹劾他,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丞相制度深恶痛绝,而他最终确实废黜了丞相制度,而给他机会的这个人正是胡惟庸。

为什么是胡惟庸呢?这就要从他担任左丞相之后的所作所为说起了。

按照明朝初期的制度,左丞相的权力很大,掌生杀予夺之权,当然必须向皇帝陈奏才行。

胡惟庸担任左丞相之后,享受到了权力带来的快感,为此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忘记了自己还是臣子。

据记载,胡惟庸利用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开始欺上瞒下,在生杀予夺这些事情上,从来不向朱元璋报告,自己就先办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过分的是,有大臣上弹劾胡惟庸的奏章,他竟然全部扣押,只把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奏章题给朱元璋。

简直是胆大包天,胡惟庸不但明目张胆地跟朱元璋抢权,还试图瞒天过海。

在一段时间里,朱元璋确实被骗了,胡惟庸因此权势熏天,许多热衷功名之徒,以及一些失去职务的文臣武将,都通过给他送礼物而寻求庇护。

因为这件事,徐达很不喜欢胡惟庸,于是就发生了前文提到的胡惟庸刺杀徐达之事。

但是,朱元璋是何等精明之人,谁能在他眼皮子底下捣乱了,很快他就得知了胡惟庸的恶行,他在愤怒之余,也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那就是任由胡惟庸胡闹,等到一定时候再收网,然后将丞相制度废黜。

于是,神奇的一幕就出现了,皇帝看着臣子准备造反,却不加阻止,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有一次,有人为了巴结胡惟庸,竟然谎称他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还说这合是祥瑞。

还有人说,胡惟庸祖上三代的坟头晚上有火光,照亮了夜空,说这也是祥瑞。

胡惟庸听说后,认为自己有帝王之相,于是产生了造反夺取的野心,而朱元璋听说这事后却假装不知道,却暗地里派遣锦衣卫藏在在胡惟庸身边。

胡惟庸知道,仅凭自己一人是无法造反的,需要有人支持的,于是他就找到了对朱元璋有怨气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武将,对他们威逼利诱,最终将他们拉入自己的阵营。

这还没完,胡惟庸又让心腹御史大夫陈宁利用职务之便,偷阅中书省的兵马簿籍,从中寻找潜在的盟友。

在数年时间里,胡惟庸身边就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这些人要么怨恨朱元璋,要么是亡命之徒,要么天生反骨,总之都愿意跟着胡惟庸造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胡惟庸为了确保造反成功,不但与倭寇取得了联系,还派人联系北元,以向元朝称臣作为条件,请求出兵作为外应。

胡惟庸不知道的是,他身边有一个被他当作亲信的人,其实是朱元璋派去监视他的,这个人就是都督毛骧,他还有一层身份是锦衣卫指挥使。

因此,胡惟庸的绝大多数秘密,朱元璋都是知道的,但朱元璋很耐得住性子,硬是没有着急动手,毕竟他是皇帝,权利最大,又很有心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

时间来到洪武十二年,胡惟庸的儿子乘坐马车路过闹市,结果坠落下马,一命呼呜了。

胡惟庸迁怒于驾车的马夫,竟然将其处死,朱元璋得知后责问他,他说自己可以赔偿马夫的家人,朱元璋不同意,却没有治他的罪。

很显然,朱元璋是故意为之,为的就是让胡惟庸动起来,尽快暴露造反之心。

正如朱元璋所想,胡惟庸很担心被他治罪,便与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商议造反之事,并派人密告给全国各地的亲信,尤其是那些手握军权的武将。

正当胡惟庸积极策划造反事宜之时,他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东南亚的占城国不远万里到明朝进贡,胡惟庸却隐瞒这个消息,致使占城国使者滞留京城太久,差点就走了。

朱元璋得知这事后,怒不可遏,责问胡惟庸,胡惟庸和汪广洋便将责任推给礼部,这让朱元璋更加生气,便下令将汪广洋处死。

更让朱元璋生气的是,王广洋死后,他的一个小妾陈氏为他殉情,朱元璋原本很感动,细问之后才得知陈氏竟然是宫女,当即对左右大发雷霆说,宫女只能赏赐给功臣,文臣是怎么得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