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26日的消息,IBM宣布关闭中国研发中心,裁员1000多人。

又一家大型外资撤出中国了。

如果说,IBM撤资,是因为败给了中国的“去IOE化”浪潮,败给了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和国产替代浪潮。

那么,他们的撤出,又是为什么呢?

下面,君临统计了一下美股市值前20名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情况。

看看它们,又是为什么与中国渐行渐远……

1,苹果,市值3.45万亿美元

2023.9.30-2024.6.29来自大中华区的营收519.2亿美元,占比17.53%,相比2021-2022年同期的营收587.3亿美元,占比19.31%,下滑2个百分点。

今年第二季度,iPhone销量首次跌出中国前五。

7月25日,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报告称,今年第二季度苹果iPhone出货排名退至第六,市场份额同比下降2%,占比14%;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Vivo、OPPO、荣耀、华为和小米。

Canalys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苹果中国的总出货量为970万台,低于去年同期的1040万台。

相比之下,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本季度同比增长41%至1060万台,这得益于4月份推出的新款Pura 70系列。

与此同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在经历连续三个季度的增长。

根据IDC数据,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重回7000万部上方水平,增长8.9%至7160万部。

显然,不是中国市场不行了,只是苹果在中国被边缘化了。

2,英伟达,市值3.18万亿美元

2024-01-29至2024-04-28,来自中国(包括香港)的营收24.91亿美元,占比9.56%,相比2022-01-31至2022-07-31,来自中国(包括香港)的营收36.83亿美元,占比24.57%,大幅下滑了15个百分点。

去年10月,美国出口管制政策调整,大量的高端英伟达芯片被迫放弃中国市场,英伟达旗舰游戏显卡一夜间全网断货。

英伟达断供,直接催生了华为昇腾芯片的订单暴涨,以及海光信息、寒武纪等一系列的投资机会。

2023-01-30至2023-10-29英伟达来自中国(包括香港)的营收83.60亿美元,全年大约110亿美元左右.

假设由于限供,导致份额下降一半,一年就要失去50多亿美元的蛋糕。

这个锅,只能由美国政府来背。

3,微软,市值3.10万亿美元

微软财报中没有提及来自中国的营收占比。

不过,今年7月1日,微软已宣布将关闭中国地区的所有线下授权门店,仅保留官网和京东自营线上渠道。

这两年,微软先是撤销中国区的AI研发,搬回美国,接着撤销了中国所有线下门店。

种种迹象表明,微软也正在为离开中国做准备。

事实上,目前中国市场上,大型政企事业单位的操作系统已全面转向自主化,中标麒麟、统信UOS等占据了大部分份额,办公软件也有WPS、有道云笔记等大量对手。

有消息说,目前中国付费用户在微软的营收占比已降低到1.5%,并无限趋近于零。

微软也是被围剿的没有办法了。

4,谷歌,市值2.06万亿美元

搜索业务20年前就退出中国市场了,手机系统安卓业务这两年也开始感受到华为鸿蒙系统的威胁。

今年第四季度,号称“纯血”的鸿蒙NEXT正式版本会和华为Mate70系列一起发布,成为中国移动操作系统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鸿蒙操作系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上涨至17%,同比去年一季度提升了9%,iOS份额则从20%下降至16%。这是鸿蒙系统首次超越iOS,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操作系统。

而在全球市场上,鸿蒙系统份额为4%,安卓市场份额77%,iOS份额为19%。

鸿蒙替代安卓之路,已正式开启。

5,亚马逊,市值1.86万亿美元

电商业务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被淘宝、京东赶出了中国市场,2019年在中国的份额已不足1%。

2019年4月,亚马逊中国正式确认,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但还保留了海外购、全球开店、Kindle和亚马逊云计算等业务。

2023年6月,进一步收缩在华业务,停止Kindle电子书店在中国的运营。

而在亚马逊的本土——美国市场上,亚马逊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最大业务电商的销售不及预期,营收陷入停滞。

而根据美国银行分析师预计,中国电商平台Temu、SHEIN、TikTok Shop给亚马逊施加了巨大压力,它们在美国的销售额可能从上一年度的150亿美元激增至2024年的近400亿美元。

攻守之势,易也。

6,META,市值1.34万亿美元

从来就没有进入过中国市场,不过业绩受中国的影响明显。

去年至今业绩大涨,主要原因是中国跨境电商两家龙头企业SHEIN和Temu为了争夺美国市场的份额,大量投放广告,拯救了这家北美大厂。

另一方面,其在全球市场上的流量霸主地位,也正受到TikTok的挤压,过得并不轻松。

7,礼来,市值9055亿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来自中国的营收7.713亿美元,占比3.84%;

2022-01-01至2022-06-30,来自中国的营收7.585亿美元,占比5.30%;占比下滑了1.5个百分点。

礼来近几年依靠减肥药Mounjaro、Zepbound等产品的大爆发,晋升为全球医药业霸主。

2024上半年,礼来在糖尿病和减重领域总收入130.0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

不过,礼来的营收增长主要来自美国市场,占比高达67.41%,欧洲日本合计占据另外18.29%。

美国市场营收强劲,一来是美国消费市场的繁荣,二来美国医保能覆盖减肥药的部分费用。

而中国市场的营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或许是受到了中国市场消费降级的影响。

8,台积电,市值8880亿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1619亿,占比12.79%;

2018-01-01至2018-06-30,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1004亿,占比20.85%;占比下滑了8个百分点。

6年前美国芯片制裁未实施的时候,台积电的中国大陆营收一度高达20%,如今这个比例已经大幅减少。

但台积电在高端芯片制程上具有独家优势,依靠美国市场获得的订单,营收还是实现了大幅增长。

9,博通,市值7740亿美元

2023-11-05至2024-02-04,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66.97亿,占比55.99%;

2021-11-01至2022-05-01,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105.0亿,占比66.40%;占比下滑了11个百分点。

作为全球芯片行业“隐形冠军”,博通大部分营收来自亚太地区,主要是中国。

博通这几年的业绩不错,主要是受益于AI热潮之下网络通信芯片的销量增长和软件业务的增长。

不过,仅仅两年间,亚太业务占比下滑这么大,也是让人意外。

或许也是受到了中国芯片行业价格战的影响。

10,特斯拉,市值7000亿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来自中国的营收92.28亿,占比19.72%;

2021-01-01至2021-06-30,来自中国的营收59.02亿,占比26.41%;占比下滑了7个百分点。

这几年,特斯拉在中国的品牌光环肉眼可见的消退了。

在中国车主的眼中,特斯拉的智驾技术已经不再遥遥领先,相反关于“内饰差”的吐槽随处可见。

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秦PLUS取代了特斯拉Model Y长期占据的中国市场单一车型销量冠军之位。

特斯拉在中国,越来越没有牌面了。

11,摩根大通,市值6200亿美元

从来没来过中国。

12,诺和诺德,市值6100亿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来自中国区域的营收94.69亿,占比7.10%;

2022-01-01至2022-06-30,来自中国区域的营收84.07亿,占比10.09%;占比下滑了3个百分点。

另一个减肥药巨头,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更高,但占比也出现了下滑。

诺和诺德总部在丹麦,跟礼来不同,对欧洲和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要更高一些。

但跟礼来相似,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中国市场消费降级的影响。

13,沃尔玛,市值6080亿美元

2024财年第一季度,沃尔玛中国的营收获得双位数增长,电商业务表现尤为强劲,净销售额增长54%。

进入2024年第二财季,沃尔玛中国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7.7%,电商渗透率达到49%,同比增长200个基点。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23%,显示出沃尔玛在中国的电商业务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沃尔玛对中国、印度以及墨西哥等地区业务的未来增长持乐观态度,预计这些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占国际业务增长的3/4左右。

沃尔玛是美股企业中唯一一家中国业务表现出色的跨国企业,主要原因是其山姆会员店+电商结合的模式具有独特优势。

14,伯克希尔哈撒韦,市值6000亿美元

保险、零售、能源和铁路等控股业务的营收集中在北美市场,投资业务靠着比亚迪也曾大赚了一笔。

但目前正处于清仓过程中,离场趋势明显。

15,联合健康,市值5400亿美元

从来没来过中国。

16,埃克森美孚,市值5100亿美元

美国能源霸主,跟壳牌、BP等欧洲企业相比,在中国市场上的存在感一向较弱。

不过,2020年宣布投资100亿美元在广东大亚湾地区打造一个大型乙烯基地,预计2024年底投产。

大亚湾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外资石化投资中心,有壳牌、埃克森美孚、普利司通、乐金化学、科莱恩等数十家外资企业在此。

17,维萨,市值4800亿美元

中国营收占比极小,金融支付这个领域有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本土巨头。

18,万事达,市值4300亿美元

同上。

19,宝洁,市值3975亿美元

2024财年(截至6月30日),宝洁实现净销售额840.39亿美元,创下10年营收新高。

但其大中华区业绩下降9%,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下滑。

大中华区2024财年销售额约为67.16亿美元,占比为7.99%,相比2022财年80.20亿美元,占比10%,占比下滑了2个百分点。

业绩下滑主要归咎于旗下收购自日本的高端美容品牌SK-II销量暴跌的影响,导火索是发生于2021年的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

SK-II在北京上海曾经拥有专柜16家、18家,目前已经锐减到北京9家,上海10家,撤柜比例接近一半。

另外,在大众日化市场,宝洁的问题也不少,旗下OLAY等品牌受到了珀莱雅、薇诺娜、完美日记、华西子的全面挑战。

20,强生,市值3950亿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亚太地区和非洲营收68.58亿,占比15.65%;

2022-01-04至2022-07-03,亚太地区和非洲营收87.08亿,占比18.35%;

占比下滑2.7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强生剥离了消费业务,重组为一家纯制药+医疗器械公司。

强生原来的消费业务改名为科赴Kenvue,旗下有很多知名品牌,比如邦迪创可贴、泰诺药品、李施德林漱口水、大宝、可伶可俐、露得清、强生婴儿、城野医生等。

今年一季度,根据科赴的最新财报,其亚太地区销售额明显下滑。

主要原因包括:强生婴儿爽身粉遭到致癌事故的影响,李施德林漱口水遭到了本土品牌参半的蚕食,城野医生、大宝等护肤品牌也遭到了本土企业的挤压。

医疗业务方面,强生近5年有3年的业绩为负增长,表现并不理想,股价也跑输美股大盘。

主要原因是强生具有优势的骨科、心血管器械业务,受到了中国市场集采政策的影响,采购价格大幅下跌。

总结:

美股目前市值最高的20家外资巨头,只有沃尔玛和埃克森美孚在中国市场加大投资。

其余的18家,4家(摩根大通、联合健康、维萨、万事达)从来没来过中国或占比极小。

14家(占比70%)正在缩减中国业务占比,原因来自5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出在美国方面。

英伟达、台积电,2家企业都是由于美国的制裁和限供政策,导致中国业务占比大幅下滑。

第二个,问题出在中国方面。

微软、谷歌、META,3家企业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无缘中国市场。

第三个,问题出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

苹果、亚马逊、博通、特斯拉,4家企业均由于中国企业的成长,逐渐在中国市场失去竞争力。

第四个,问题出在中国市场消费降级。

礼来、诺和诺德、伯克希尔哈撒韦,3家企业由于中国市场的下行,减少了在中国的营收占比或投资。

第五个,问题出在自身和中国市场的双重影响。

宝洁、强生,2家企业既有自身的问题,也有中国消费市场的下行、本土品牌崛起的挑战等。

原因或许是多种多样的,但高达70%的外资企业正在缩减中国业务占比,也确实是个严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