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言,很多师友亦略有知觉,学生已于晚11时前少发友圈了。
的确。现在近零时,学生发了,但,借此想说三点。
—— 当分享成为“异类”
学生处于小城,有许多“暗规则”,其一,便是友圈不多言,即便可“言”,也似乎只有宣传口友人们纯工作分享,其它并不绝对,那就是各口以分享本口工作为主。其实,学生多年工作且需“口径”之经验来讲,朋友圈(微信)对于外宣,几乎是种“内宣”,何以故?这是由微信朋友圈功能(定位)限定的,即,“认识”范围的“内耗”。当然,如果“底层逻辑”不是为了宣传,只给“部分见者”知,那就另当别论了,那是“目的性”之“投标”。
—— 当分享成为“刷屏”
“刷屏”,之定义早在十余年前于微信友圈就有之,不过,从数量讲,即分享常识,每日十条以内为当量。这点,学生11年前亦是知道的,然而,这种“当量”,一是,有维度基数的,如果说,每日分享什么“吃喝”等,此“当量”最好为零。二是,基于认知视野基点,如果说,每日分享恰有认知思辨等,似乎不是逢人可作,此“当量”又为何?
—— 当分享被作“闲者”
凡每人皆有过往,至少学生于2012年与13年相继开了微信友圈和微博,这国内外很多友圈师友皆知道的,无它,一如既往尔。随着认知和识见,友们亦是见到学生之思想成长的。然而,近几年,怎么就成“罪过”了呢?此好笑。
—— 分享之“争论”中人性分析
算了,待日后(至少“留白”以余地吧,以后再谈)。
总言之。襟怀坦白、无惧无私,似乎可以用于此话题。大家概知道,微信朋友圈10年前便有一功能,即,“标签”,也就是说,只要足够细分,便“每一贴想让谁看,不想让谁看”,皆在一念操作间。
实话讲,学生微信这种分类,从国际、国内,本省外省,本专业外专业,等等,再等等,几乎于八九年前便设立,概有30多层“标签”吧。然而,学生却没用过,何以故?虽,时有这种想法,然,又想,人立天地间,无论什么,当光明磊落。即便,那戚戚粼粼,何以扰道得,故,有且不用,反而真实。
时光荏苒,按说,也是“老微民”了,以上为概。随谈。
—— 沐阳金石,沇河,甲辰七月廿三
【作者简介】唐浩,字:金石,号:沐阳,兖州人。致力于文理双修,探索儒家哲学融入规划建设领域,传统文化研究与工科融合探索,曾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正式邀请进行学术访问并作讲座(2015)。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评审专家,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全国绿色社区产业智库专家,中施企协企业文化建设专家,国家注册规划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