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曾在抖音上见过斗拱爷爷。
他常年穿着一身中山装,穿梭在山西各地的古建筑之中,晋祠、崇善寺等国宝级建筑中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许多偏僻村落里的古建筑也留下了他的脚印。他不是为了自己去的,每到一处,他都会勘察、录制视频,进行实景教学,向网友讲述这些古建筑中蕴含的精巧工艺以及它们的前世今生。
他的粉丝里,既有处于探索阶段的古建筑“小白”,也有建筑系、历史系的博士生和导师。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被斗拱爷爷用透视图一画、斗拱一组合,似乎立刻就变得明晰起来了。
斗拱爷爷和古建筑打了50多年交道,年轻的时候,他钻过应县木塔的暗层,爬过十几米高的古建筑大梁,亲眼看着一座座濒临倒塌的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他和许多传统工匠打过交道,那些很有可能后继无人的手法,被他记录在密密麻麻的工作日记中。退休20年后选择出现在镜头前,斗拱爷爷别无他求,他只希望中国古建筑能够代代相传。
太原晋文公祠公园。(图/图虫创意)
采访时,斗拱爷爷选择晋祠作为我们见面的地点,周围人来人往,他像一棵根深柢固的松柏,挺拔地站立在晋文公祠前,它似乎已经成了他的一部分。
70岁,一切刚刚开始
斗拱爷爷今年73岁了,几年前,他还是个对拍摄视频、剪辑一窍不通的人,之所以想到做自媒体,是受到了学生的启发。当时,太原师范学院特聘斗拱爷爷为学生上古建筑保护的相关课程,学生在和他聊天时说:“王老师,您想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古建筑文化,为什么不尝试做自媒体呢?发在抖音、B站、小红书上,肯定能被更多人看到。”
这句话,斗拱爷爷听进去了,他开始静下心来分析这件事。虽然自己出版过8本与古建筑相关的专著,但影响力只局限在已经进入古建筑这一行业的人之间,自己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也只能有几千册的印刷量,而互联网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地方。“山西的古建筑遗存有28027处,可以说全国的绝大多数古建筑都集中在山西了,我们的老祖宗对山西如此眷顾,把这么厚重的文化遗产都留在了这里,我们责任重大啊。”想到这儿,斗拱爷爷行动起来了。
斗拱爷爷王永先。(图/阿灿)
起初,斗拱爷爷只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些文章,或制作一些不出镜的视频。最近两年,在女儿的鼓励下,他开始站在了镜头前,没想到这一出镜,观看视频的人就开始爆发式增长,单条视频能达到几十万次、上百万次播放量,这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斗拱爷爷不懂得以天为单位更迭的互联网需求,但是他心里想,人们应该还是需要知识的。为了摸清网友的需求,斗拱爷爷在社交平台上做起了互动调查,列出九个大方向,让网友进行选择,每人最多能选择三项。最终,古建筑基本知识科普、专业书《营造法式》的讲解、山西古建筑历代特征这三项脱颖而出,成为了“古建筑空中大学堂”授课的三个主要方向。
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古县城景观。(图/图虫创意)
在古建筑领域,斗拱爷爷可以成为许多人的老师,但是在拍摄、剪辑等方面,他认为自己仍是个学生。为了能有更好的拍摄效果,他开始研究摄影。采访过程中,他对哪个角度拍摄光线比较好、怎样取景比例更协调都颇有心得,聊起视频的后期制作,比如加花字、转场等,斗拱爷爷也十分娴熟。他是个积极拥抱新事物的人,也是把终身学习作为恒久命题的人。
斗拱爷爷一直都很清楚,对古建筑而言,“被看见”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和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斗拱打交道
“斗拱爷爷”这个名字,是网友取的。不管走到哪儿,斗拱爷爷的包里都会装着他亲手制作的小型斗拱,这是他重要的教学工具。他对斗拱有着很深的情感。“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就开始和斗拱打交道,它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一个斗,一个拱,它组装起来变化无穷,可以说重要的古建筑上都有斗拱,它是中国古建筑标志性的符号,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它还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俗、美学、哲学、佛学。”斗拱爷爷沉醉地说。
50年的时间里,斗拱爷爷抢救斗拱、拆卸斗拱、修缮斗拱,但即便如此,对他来说,等比例制作一个斗拱模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确保斗拱的还原性,他只能自己亲手制作。不会木匠活?那就和木匠从头开始学,在废弃的木料上不断练习。斗拱爷爷制作的第一个斗拱模型,是圣母殿的,只有两个巴掌大小,却耗时两个月,中间一度失败了,他的手也划伤了,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山西忻州代县文庙。(图/图虫创意)
“但这个斗拱我非常喜欢,它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上面沾着我的汗、沾着我的血。”做成之后,他带着模型来到圣母殿前,支起一张小桌子,将模型摆在上面,和现场的游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现在很多游客都很专业,他们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斗拱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资深导游都没有办法解答,他们也没看见过,但大家一看我这个模型,就都明白了。”斗拱爷爷欣慰地说。
为了能进行更多实景拍摄,斗拱爷爷在七十几岁的年纪去考了驾照,“山西的古建筑很分散,全省100多个县都有很好的古建筑,有些地方乘坐公共交通是很费功夫的,今年6、7月份的时候我走了好几次,像晋南、晋北的路线,一圈就是2000多千米呀”。
山西太原晋阳古城。(图/图虫创意)
在赶往一处处古建筑的路上,斗拱爷爷经常能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那时的他也常年奔波在路上,去抢救那些年久失修的,或遭遇暴雨濒临倒塌的古建筑。他在路上遭遇过泥石流,巨大的石块和他擦肩而过;也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上大梁,迅速判断现场的情况。他是和时间赛跑的人。
如今,他的脚步不再像当年一样急促,但相同的使命感仍在他体内涌动着,从未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退。
一生所爱
直到现在,斗拱爷爷依然清晰地记得50年前自己和古建筑结缘的经历。
知青返城后,斗拱爷爷开始寻找工作,当时他得知有一个名为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省文物局前身)的单位在招人,便决定过去试试。去了以后他才知道招聘的岗位是讲解员,并且只招年轻女孩,他心有不甘地和负责招聘的老师说:“男孩子也可以嘛。”老师告诉他:“我们这儿招男孩子是有条件的,需要外出修缮古建筑,得会画画,你会画画不?”
听到这句话,斗拱爷爷的眼睛亮了:“我从小就学习画画,在太原十中读书时,美术老师是山西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我们当时有课外活动小组,把各个学科的专长生聚在一块,老师给加课,我就是美术小组的。”
斗拱爷爷的手稿和临摹图。(图/阿灿)
负责招聘的老师给了他一张纸,让他在半小时内画一幅人像素描。交上去的时候,他看到老师的嘴角浮现一抹笑容,然后又递给他一张纸,让他在40分钟内画出房间的透视效果图。他只用了一刻钟就画完了,老师看完后对他说,“你回家等消息吧”。“当时家里没有电话,我留的是街道办事处的号码,第二天有邻居来喊我,说‘小王快来,有你的电话’,我特别高兴地跑了过去,知道自己被录用了。”
刚去单位报到完,斗拱爷爷就被单位里的老师带去做文物普查了。在佛光寺里,他第一次与古建筑深入接触,用画笔将古建筑的轮廓、色彩细致地记录了下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古建筑保护是一个很冷门的行业,“当时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在荒山野岭,古建筑都破破烂烂的,漏的漏、塌的塌,我们常年生活在荒郊僻壤,有时候一驻扎就是小半年,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经常一个月都洗不上一次澡,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就靠一双腿走,一天走几十里路”。
起初,斗拱爷爷萌生过调动工作的想法,那时候他年轻、爱玩,也向往城市里的热闹,但工作两年后,斗拱爷爷就再没有动摇过。“想想看,我面前的一根柱子就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上面承载着很多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我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古文化,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这一投入,就是大半生。
山西朔州崇福寺。(图/图虫创意)
斗拱爷爷渐渐开始享受这种“灰头土脸”的感觉,“我们曾经在崇福寺驻扎了半年,那时候我比较年轻,踩着脚手架就往上爬。弥陀殿的梁架有30米高,它是金代建筑,我每天都在上面爬来爬去,收工的时候满脸满身都是灰,五官都看不清了,那是八九百年的老尘土啊,就这样灌到了我的脖子里”。
1973—1974年,是斗拱爷爷很难忘的日子。那时国家文化部有一项文化交流活动,需要把面积达2400平方米的寺庙壁画临摹下来,用于1975年的展出。当时,山西全省的美术中坚力量都被汇聚在一起,斗拱爷爷就是其中一员,当时临摹的一幅佛像图,他至今仍完整保留着。
斗拱爷爷临摹的佛像图。(图/阿灿)
斗拱爷爷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大学里系统学习与古建筑相关的知识——在他年轻时,国内并没有相关的专业。他一边在工作里不断积累经验、和优秀的前辈们学习,一边自己啃书,这其中的艰难和曲折,只有他自己明白。这也是他开设“古建筑空中大学堂”的原因之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这是一个让我感到幸福的过程。”斗拱爷爷说。
作者:高滔滔
题图:图虫创意
运营:小野
排版:魏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