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停飞中国航线"?以来,多家外国航空公司接二连三地宣布暂停飞往中国的航线,堪称一波"停飞潮"。

英国航空率先发难,宣布10月起暂停伦敦往返北京的航班;紧随其后的是澳大利亚航空,7月底叫停了悉尼飞上海的航线;英国第二大航司维珍航空也不甘落后,索性无限期停飞上海-伦敦航线。

更有业内人士预言,停飞浪潮恐怕还会愈演愈烈,更多外航或跟风停飞。

一时间,计划出国旅行的小伙伴纷纷"暗暗地叫苦",怨声载道。

那么问题来了,外航怎么突然就"翻脸不认人",集体停飞中国航线了呢?背后究竟有什么"猫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界面新闻等),并掺杂部分个人观点,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第一个原因是运营成本问题。

俄乌冲突无疑是一个重要诱因,自从俄乌"兄弟反目"后,欧洲航司飞中国就不得不绕道而行,导致飞行时间延长、油耗增加,运营成本随之水涨船高。

以伦敦至北京航线为例,绕飞后飞行时间平均延长了2.5小时,额外消耗的航油量约为19吨。

这还不算完,因为绕飞后总飞行时间超过了机组人员的法定工作时长,航司还不得不多配备机组人员,导致人力成本也跟着蹭蹭往上涨。

在成本高企的情况下,继续飞中国简直是在"烧钱",亏本生意谁也做不长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需求不足。

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冲击,出境游市场遭受重创。

如今虽已重启,但中国游客出国热情远不及疫情前,导致国际航班客座率下降。

以悉尼-上海航线为例, 复航后其客座率一直不足50%,远低于该航司全球平均水平。

商务旅客作为洲际航线的"摇钱树",需求更是直线下滑。

以色列航空公司就指出, 原本占公司收入40%以上的商务舱收入几乎"归零",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外航只能忍痛砍掉亏损航线以止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个原因,则是来自中国本土航司的激烈竞争。

疫情期间,中国各大航空公司凭借运力优势和本土地缘优势,在中欧、中澳等国际航线市场迅速扩张,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以中澳航线为例,在疫情前,中澳双方各占一半市场;而今年6月,中方航司的市场份额已高达96.6%,澳方只剩下3.4%。

面对如此强劲的竞争对手,外航难免自叹弗如,只能黯然退场。

此外,中国民航业整体向好,市场前景被看好,这反而加剧了外航的危机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民航局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同比大幅增长,全年有望突破7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日等国的航空业仍处于疫后修复阶段,客流量增长乏力。

中国市场一枝独秀,这让外航更加忌惮中国航司的崛起,恐怕会进一步蚕食其全球市场份额。

加之,疫情重创了外航的现金流,导致财务状况每况愈下。

以维珍航空为例,2022年其净亏损达到7亿英镑,手头现金仅够维持7个月运转。

在财务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维持低客座率、高成本的中国航线,简直是赔本买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外航接连停飞的"当头一棒",中国民航业究竟是受创还是转危为机呢?外航的缺位会给中国航司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眼前来看,外航停飞似乎难挡中国民航业高歌猛进的步伐。

"数据会说话",根据民航局披露的数据,今年民航市场一片"红火"景象,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2024年上半年旅客运输量同比大幅增长,预计全年将突破7亿人次大关。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源于国内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航空出行需求急剧释放;也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各行各业加快复工复产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疫情洗礼下的中国民航业愈挫愈勇、浴火重生,其显示出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生命力着实令人振奋。

外航的退出,反而让国内各大航司看到了"打破壁垒"、"弯道超车"的机会。

通过抢占先机,积极拓展海外航线网络,他们正试图填补外航停飞造成的市场空白。

以国航为例,继伦敦、巴黎等欧洲重点城市之后,其新开通了从成都直飞德国法兰克福的航线。

而南航、东航则紧盯澳新市场,分别新增广州-墨尔本、上海-奥克兰等航线。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正是中国民航人的拿手好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也要看到,外航停飞毕竟给中国出境游市场带来一定冲击。

由于竞争减少,从国内出发的国际航线运力不免受限,旅客的航班选择面临缩减。

再加上油价上涨等因素推动,国际机票价格出现上浮趋势。

以8月下旬从上海飞往伦敦的经济舱票价为例,同比上涨36%。

这势必会给那些出国深造、商务出差的旅客带来出行成本压力。

不过好在国内航司还能通过优化运力调配、提高航班频次等手段,尽可能满足旅客出境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远来看,中国民航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稳操胜券,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纵观全球航空版图,正酝酿着新一轮洗牌重组。

欧美传统航空强国虽然还在疫后"舔伤",但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不容小觑。

新兴经济体的航空业也后来居上,迅速崛起,印度、中东等地区的本土航司正通过价格战等手段抢滩国际市场。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中国航司在国际化运营、全球航线布局、机队规模等方面还存在短板,这些都是其冲击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迈过的"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航空业正孕育新的变革力量和增长动能,给中国民航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低成本航空异军突起。

以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为代表的国内廉价航司通过差异化竞争,抢占了不少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份额,未来有望延伸触角到周边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新一代"两型三性"航空装备加速迭代。

C919大型客机即将交付使用,CR929宽体客机、MA60、MA700等国产支线客机也在加紧研制,这将极大提升中国民航装备的先进性和国际影响力。

三是低空经济蓬勃发展。

通用航空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业态方兴未艾,低空物流、空中游览等新场景不断涌现,正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新蓝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外航停飞中国航线,并非什么"猫腻",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对此我们大可不必过分解读,更无需"危言耸听"。

反之,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国际航空业的竞争与合作,在互利共赢中实现中国民航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