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随着博士招生规模扩大,

想要入职高校已然变得“很卷”。

去年,一则关于南京大学博士应聘的消息,

引起了硕博生们的广泛关注。

起因是某位博士在求职过程中,

仅仅因为第一学历是 “双非” 院校,

就被 11 所高校拒绝。

这一现象,引发了大家深深的思考。

假设以上被拒的原因是真的,

并非这位南大博士的YY,

在学术圈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学历无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敲门砖”。

毕竟,时代发生了变化,

硕士和博士已经不再稀有。

最高学历是国内知名高校,

或许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本硕博均为海内外知名院校,

在内卷的学术圈可能才有一战之力。

然而,仅以第一学历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

是否过于片面和狭隘了呢?

第一学历或许能反映一个人在高中时期的学习成就。

但第一学历并不能完全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和在未来可能取得的成果。

就以这位南京大学博士为例,

他能够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足以证明他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学术道路上付出的努力。

但仅仅因为第一学历的 “出身”,

就被多所高校拒之门外,

这或许是不公平的。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可能,

那就是这则新闻被无良自媒体夸大,

为了争夺眼球故意只提“第一学历”,

而忽略了教职应聘时最重要的论文影响因子和数量。

况且标题没有提到11所高校是985211还是双非,

如果被11所双非高校拒绝,

那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了。

回到原假设,

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

往往不是一件事情、一个时间段,或者一场考试。

人生很长,持续不懈的努力才能能创造奇迹。

看看那些在业界和学术界有所建树的人士,

他们的第一学历也并非都来自名校,

但凭借着持续的学习,

他们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完成了有意义的一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呢?

高校在招聘时,

是否应该综合地考量应聘者的各方面素质,

而不仅仅局限于第一学历?

社会又该如何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能够脱颖而出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不过,虽然在应聘高校教师的过程中,

“第一学历” 歧视确实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但这种困境并非无法突破。

杰出的科研成果、优秀的教学能力、

高质量论文的发表、丰富的实践经验、

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都有可能让你打破“双非”魔咒,实现逆袭。

所以就算本科院校平平无奇,也不要气馁,

“第一学历” 虽然会带来一定的障碍,

但通过不断的奋斗,

那些“双非”的博士生们,

依然有机会在应聘高校教师时脱颖而出,

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